大家好我是江陽沽酒客,一個土生土長的瀘州人,長沱兩江長大娃兒,我們算是最後坐過船遊玩過長江沱江的人,當然也許是過河船,但是今天這個都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多少沿江城市,江河夜景美麗誘人,可是我們還只能在大橋或者兩岸張望的時候,遠的的城市我們不談,人家重慶朝天門碼頭遊船、嘉陵江上的遊船早就成為城市的一處風景旅遊特色。
為啥子坐擁長江和沱江的瀘州,夜晚兩江景色毫不遜色,我們就不開通自己的觀光遊船呢?
其實瀘州境內長沱兩江及其支流港口以發展貨櫃、大宗散雜貨、重大件、汽車滾裝運輸為主,同樣是可以兼有旅遊客運的現代化樞紐型港口才對。
就拿瀘州港來說,它的建設就應具備裝卸儲存、中轉換裝、多式聯運、旅遊客運等功能。瀘州長沱兩江部分港口完全可以建設打造成旅遊客運碼頭。
回想過去,我們祖輩乘風破浪,江上討生活的日子,瀘州沿江碼頭林立,那個時候,雖然沒有旅遊的想法,但是人文氣息濃厚,因為繁榮和集中,顯得碼頭熱鬧,五方輻輳,通江達海,不必刻意做旅遊,也是人來人往,船行傳統。
以前瀘州的渡口和碼頭,今天基本都退出了歷史舞臺,還有多少人知道,哪裡是銅碼頭?哪裡是澄溪口碼頭?哪裡一碼頭、二碼頭?小市上碼頭和中碼頭又有哪些故事?
而那些渡口如寶來橋、管驛嘴、餘甘渡等等又有幾個人記得。
挖掘瀘州地方旅遊文化,水路川江擯棄絕對是暴殄天物。
《永樂大典》卷2217瀘字韻對宋明年間瀘州渡口的記述開始進行記錄瀘州渡口在那個時候有:
中津渡,在郡東南三裡,俗呼中渡。夏水澇,則鋪驛從此渡,以達於白木鋪。水返涸,則從蒼崖渡焉。蒼崖渡,在郡東二裡,亦曰江東渡。渡岸有羅氏誓水碑記;磐石渡,在郡南四裡,亦名南田渡。前達南田壩。胡市渡,在郡西三十裡……大渡,在江安縣北。
《元一統志》:餘甘渡,王象之《輿地紀勝》云:「餘甘,碧,實圓。曉峰一門,渡口依岸成林。」
魯國先生唐庚題瀘川縣城樓所謂『餘甘渡頭客艇』是也。《西蜀編》云:「淳中,四川制置餘列戰船於此。」範丁孫曰:「今是餘甘渡戰艦也。」
如果再詳細一點碼頭12個:
東門碼頭:(正東門外) 輪船碼頭:(大河街頭道巷子) 會津碼頭:(會津門外) 小沙灣碼頭:(鐵石板下首) 沱江碼頭:(小河街頭道巷子) 館驛嘴碼頭:(大河街直下) 大北街碼頭:(大北門外) 枇杷溝碼頭:(西門外) 凝光門碼頭:(凝光門外) 銅碼頭:(南門銅店街) 澄溪口碼頭:(南門鉛店街)三巖腦碼頭:(南外新村下首) 三道橋碼頭:(南外三道橋) 汽車碼頭:(小市川東巷下首) 上碼頭:(小市碼頭街口) 中碼頭:(小市中碼頭街口) 鹽關上碼頭:(小市餘公橋) 王爺廟碼頭:(小市過江樓) 水淹土地碼頭:(小市水淹土地) 正碼頭:(藍田壩正街下首) 汽車碼頭:(藍田壩濱江路下首) 金雞渡碼頭:(藍田壩金雞渡) 沙灣碼頭:(南岸沙灣)。
渡口12個:
餘甘渡:(大北門至小市上碼頭) 楊公渡:(館驛嘴至小市鹽關上) 撫琴渡:(館驛嘴至小市王爺廟) 順江渡:(館驛嘴至小市水淹土地) 羅漢渡:(館驛嘴至羅漢場) 雙關渡:(東門口至南岸毛浩) 二郎渡:(凝關門至南岸二郎灘) 東巖渡:(澄溪口至南岸沙灣) 藍田渡:(澄溪口至藍田壩) 金雞渡:(三巖腦至金雞渡) 平遠渡:(三道橋至藍田壩) 石棚渡:(石棚場至南岸上壩渡口)。
目前在我看來,先不遊出瀘州來說,江陽區、納溪、龍馬潭區都可以作為江上遊輪路線之選。
江陽區首先可以考慮長江流域方山、澄溪口、凝光門、茜草工業遺址、張壩、黃艤新街河、彌陀航道碼頭等口岸線,到彌陀就去對面神臂城了,帶動神臂城。
納溪當然要從大渡口火炬、頭脊梁可以跟方山及藍田相聯繫了。
而龍馬潭區,則開業上溯到瀘縣兆雅新溪子開始,到羅漢二道溪等等。其實三處一匯合,最後去到合江,甚至考慮出瀘州就是後話。
城區兩江遊在城區內,但是周邊則可以延展,而且應該把當地人文歷史可以停靠參觀駐足的點充分融入,這不僅僅需要專業航道部門來規劃路線,還需要對瀘州人文歷史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度挖掘,而不僅僅是為了遊船而遊,新鮮感過後,就缺乏後勁了。
當然這只是江陽沽酒客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真的要做,還需要做一個詳細的調研報告,不知道有沒有人同意我的這個想法,歡迎大家留意多提更完善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