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作用雖然一直都一言難盡,但它作為國際協調機構,一直都在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作為聯合國的核心更是保證了聯合國的作用和影響力。
不過,雖然聯合國是鐵打的五常,但五常主體卻是流水的營盤。從1945年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以來,除了美國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和我國都經歷了主體的更迭,而相比於法國幾個共和國的走馬輪換,俄羅斯對蘇聯的協議繼承,我國的更迭尤其艱難。
從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到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我國聯合國合法席位,我們經過了長達23年的艱難鬥爭,終於找回了屬於我們的榮耀。
我國的「回歸」之路如此艱難,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作用功不可沒,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因為美國的橫加阻撓以及對光頭政權的保護,才讓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持續了這麼長時間。
但我們更應該明白,我們的回歸之路之所以一波三折甚至差點兒夭折,蘇聯的倒忙也不可或缺。
事實上,在阻撓我國回歸的問題上,蘇聯起到的作用和美國不分伯仲。
對於我們而言,「入常」問題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1949年共和國成立前和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拖入戰爭泥潭後,美國終於成功捲入戰爭,而後開始了對戰後世界的謀篇布局,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在1942年1月1日籤訂了《聯合國家宣言》,為1945年聯合國成立提供了理論和群眾基礎。
而因為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總體親美,再加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對日宣戰,南京國民政府也緊隨美國對日宣戰,我國由此被納入美國亞太戰爭的框架,成為美國的重要盟友。
所以在《聯合國家宣言》時,我們也是締約國之一,這也決定了我們是名副其實的聯合國創始國之一。而從創始國再到小組長,我們卻和蘇英等大國進行了「慘烈」的較量。
由於當時的我國積貧積弱,即便拖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蘇聯和英國也始終對我國不屑一顧,這是兩國在反法西斯問題之外最重要的共識。
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對中國始終有著趾高氣昂的傲慢,即便1942年日軍侵入緬甸,英國在緬甸戰場被日本打得屁滾尿流進而不得不慌忙請求我國派出遠徵軍幫助英國抗日,也狗改不了吃屎地高高在上,比如擅自跑路,不分享情報,這是導致遠徵軍第一次出國作戰鎩羽而歸的重要原因。
二戰爆發前後,蘇聯雖然和日本關東軍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地區進行過慘烈的廝殺,但為了全力對抗德國法西斯,於1940年和日本籤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以承認偽滿洲國的方式換取日本對蘇聯在蒙古利益的承認。而後蘇聯全力對抗德國法西斯,而日本則南下太平洋挑戰美國,蘇日兩國在1940年後的5年時間裡基本相安無事。
親日的立場和操作,註定了蘇聯對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不可能友好,事實上自1927年光頭背叛革命導致大革命失敗後,光頭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就走上了親英親美的道路,與此前大力支持自己的蘇聯反目成仇。
二戰爆發後,蘇聯為防止日軍北上,大力支持我國抗戰,甚至派出援華航空志願隊。不過在蘇日媾和後,蘇聯的援助逐漸停止。而後美國參戰,美援助成為我國堅持抗戰的重要外援。
應該說,我國從1931年以來艱苦卓絕的抗戰,已經得到了美國羅斯福政府的肯定,比如在關於是否對我國提供援助時,羅斯福就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歐洲打下印度接下來就是太平洋戰場。而中國雖然落後,武器裝備這麼落後在戰鬥中卻非常的頑強。拖住了大約80%的日本陸軍,20%的日本海軍,30%的日本空軍。」
但史達林依然不以為然,畢竟當時我們的國力實在是太差了,雖然拖住了大量日軍,但大半個中國已然淪陷。再加上光頭背叛革命後,史達林就一直對其深惡痛絕,即便光頭將太子送往蘇聯做人質也無濟於事。
而史達林的恨,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時的史達林說什麼也不願意和光頭同框參加四巨頭會議,於是羅斯福和邱吉爾不得不作出妥協,即先在開羅與光頭會面,而後又飛往德黑蘭與史達林開會。
如果說此時的史達林只是仇恨光頭的話,那麼1944年的豫湘桂慘敗,就徹底讓史達林以及羅斯福失去了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後一絲尊重。
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其它同盟國怎麼也沒有想到,在日本帝國主義窮途末路、日薄西山的最後時刻,南京國民政府竟然還會一敗塗地、一潰千裡,其朽木不可雕也的本質暴露無遺。
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不得不將遠東牽制日本帝國主義的重任交給蘇聯,並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與史達林秘密締結了損害我國主權的協議,包括唐努烏梁海吞併合法化,蒙古保持現狀以及租借旅大軍港等,這為蘇聯在二戰結束前夕強迫南京國民政府承認蒙古分立創造了條件。
因為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依然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合法政府,所以在仇恨和不屑的情感下,蘇聯自然堅決反對我國成為聯合國發起國。畢竟一旦我們成為美國的擁躉,蘇聯在遠東地區必然疲於奔命。再加上英國從來就不曾看上我們,因此兩國瘋狂鼓吹所謂的「三警察」制,表示美蘇英三國就足以領導世界。
這當然不是羅斯福想看到的。
羅斯福認為,當時的我國雖然積貧積弱,拿破崙的所謂睡獅論也是無稽之談,但親美的政治立場決定了我國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堅定盟友,也是未來遏制蘇聯勢力的前沿和跳板。某種程度上說,今天的日韓,就是當年羅斯福為我們量身定做的位置。
所以,蘇聯反對我國入常,很大程度上就是懼怕我國和美國聯手威脅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甚至奪回此前巧取豪奪的利益。所以蘇聯越是反對,美國就越要堅持不懈。
而英國雖然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的堅定盟友,意識形態與美國高度共鳴,更重要的是美國某種程度上就是英國的 Plus版本,所以在美國看來英國比蘇聯關係更為親近。
但美國也深知,想要在戰後稱霸世界,就不得不徹底打垮英國的殖民體系,擠壓英國的勢力範圍。所以美國要扶持我國,衝擊英國在亞太的影響力,使其徹底失去東山再起的可能。這使得儘管二戰中的英國對美國亦步亦趨,但美國仍然選擇在霸權利益面前佛擋殺佛。
畢竟整個二戰期間,無論是蘇聯還是英國都不得不依賴美國《租借法案》帶來的強大援助,所以即便美國「勢單力薄」,但蘇英兩國仍然改變不了最終的結果,於是形成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四警察」制。
這讓英國相當慌張,畢竟英國早已在二戰中奄奄一息,戰後美蘇必然兩強並立,再加上我國對美國的追隨,明擺著就是讓英國「甘拜下風」。在自身地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邱吉爾為避免英國徹底被美蘇邊緣化,違心地將自己也不屑一顧的法國拉入陣營,於是法國成功躺贏,「五常」局面也最終成型。
鑑於美國和英國都有自己的僚機,為避免被孤立,蘇聯作為五常中的少數派,除爭取到了「一國三票」的權利,更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票否決」的設想,這成為五常最恐怖的能量,聯合國由五常主導的局面也最終確定了下來。
緊接著,東亞大陸風雲突變。隨著1949年解放戰爭的大局已定,蘇聯終於收穫了自己的盟友。
但問題是,我們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和5億多人的巨大體量,絕不是民主德國這樣的東歐小國能夠比擬的,這就讓蘇聯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安。畢竟在優秀影視劇《亮劍》中,丁偉已經將這樣的情況進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那就是: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一個軍事強國,不管這個軍事強國有沒有動手的打算,事實上,潛在的威脅已經構成。動不動手的主動權,不在我方手中。」
蘇聯對我們而言是,我們對蘇聯而言更是,畢竟蘇聯從來都是西重東輕。所以蘇聯雖然收穫了一個盟友,但卻不願意看到這個盟友進入安理會和自己分享利益。
因此在1949年我國翻天覆地之後,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就曾在第一時間強烈要求將光頭政府趕出聯合國,恢復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如果英美等國不答應,蘇聯就以退席表示抗議,表示達不到目的就不參加其後聯合國的一切活動。
馬利克的強硬表態一度令美國相當緊張,畢竟當時的蘇聯也是超級大國,如果蘇聯自立門戶也建立一個聯合國,美國主導的聯合國必然黯然失色。
但蘇聯方面並沒有「另立門戶」的動作,而且很快美英兩國就發現了馬立克的舉動看似充滿了老大哥般的仗義,但卻明顯用力過猛。畢竟在韓戰爆發前,傷透了心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早已做好了放棄幹啥啥不行的光頭並任其自生自滅的準備,而且美國還積極和共和國取得聯繫。某種程度上說,即便沒有蘇聯的「兩肋插刀」,我們重返聯合國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畢竟在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即便我們不是倒向美國,只要不倒向蘇聯,就足以令蘇聯如鯁在喉。而英國經過紫石英事件的教訓,對我們的決心和意志刮目相看,再加上香港問題的「羈絆」,所以在我國「返常」的問題上態度也逐漸曖昧。
而經過蘇聯的攪和,聯合國內部矛盾瞬間尖銳到不可收拾,我們返常的道路也陡然坎坷起來。
所以美英兩國有足夠的理由猜測蘇聯此舉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成功重返聯合國,相反是強烈阻撓,畢竟社會主義陣營不需要兩個大哥,這樣蘇聯就可以在社會主義陣營繼續一言九鼎。
而後韓戰爆發,蘇聯代表仍然故意「缺勤」,這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輕易通過了譴責朝鮮入侵並組建聯合國軍的決議,韓戰很快演變成國際戰爭,在我國領土主權受到嚴重威脅時,我們不對不被捲入戰爭。
而根據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蘇聯故意不阻撓西方國家介入韓戰,除了消耗美國,更有拖我們下水的考量,所以金一才在沒有通知我們的情況下突然挑起戰爭。而後美國態度瞬變,光頭政府也得以起死回生。
而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克服巨大困難迅速入朝,將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打得滿地找牙,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也導致了中美兩國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對抗,我國重返聯合國的希望始終非常渺茫。
直到60年代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強烈抗議,再加上美蘇爭霸中美國因越戰慘敗等事件不得不轉攻為守,再次逐漸意識到我國在平衡美蘇特別是對抗蘇聯方面的強大力量。再加上1969年我國敢於和蘇聯硬碰硬的反擊徹底震驚世界,美國對我們的態度才逐漸軟化,不過也設置了聯大投票超過2/3的門檻。
應該說,美國的考慮是深思熟慮的,因為領袖和總理在投票前還反覆核算,最終得出我國得票數不可能超過2/3的門檻,而後領袖甚至樂觀地表示不返聯合國我們照樣過得好。但隨著以色列、葡萄牙等西方陣營國家的「倒戈」,我國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就「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的決議,我國終於王者歸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