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根據美國一家民間民意調查公司的數據,在大部分美國民眾心中,除了開國總統華盛頓和結束南北內戰的林肯,羅斯福位列『美國最偉大總統』排行榜第三。
「他要麼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要麼就是美國最後一屆總統。」
雙腿殘疾,1933年,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羅斯福,從胡佛手上接過在金融危機中傷痕累累的美國,將國家意志注入市場,新政的三把火力挽狂瀾,成為戰後福利體系的首創者。
「昨天,1941年12月7日,將成為我國的國恥日。」
硝煙瀰漫,1941年,羅斯福望著珍珠港的廢墟,撥開了全美盛行的孤立主義情緒迷霧,在國會中的一次站立演講為同盟國的最終勝利壓下了砝碼。
壁爐旁,幾隻話筒,羅斯福12次的爐邊談話讓美國人民走出迷茫,走向世界。他打破了「美國總統連任兩屆」的不成文規定,連續擔任四屆總統。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羅斯福,是如何一步步締造傳奇的。
1
「我的小朋友,我要向你表示一個奇怪的祝願,祈求上帝不要讓你當一個美國總統。」
那是羅斯福五歲時,父親老詹姆斯帶著他去白宮見自己的老朋友,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談話過後,在臨別時,克利夫蘭摸著小羅斯福的腦袋笑著說了這麼一句話。
而就是這一句話,讓小羅斯福對總統一職充滿了好奇。
而羅斯福真正對總統有所觸動,是在1901年,他的堂叔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時。
彼時已考入哈佛大學的羅斯福密切關注著自己的這位堂叔,同時更加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
那時候羅斯福腦中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有一點他卻無比確定——要成為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1907年,羅斯福從哥倫比亞法學研究生院畢業,並如願進入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擔任書記員。
他對政治是有抱負的,在家族氛圍的影響下,他對於參與社會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與熱情。
要麼實現些什麼,要麼改變些什麼。
秉持這樣念頭的羅斯福還加入了當地的義勇救火會,同時他還是聖詹姆斯聖公會堂教區委員。
律師事務所的文職平淡乏味的工作與堂叔振奮人心政績形成鮮明對比,催促著羅斯福定下了自己的人生規劃——進入政界,當上總統。
在頻繁的活動中,羅斯福在當地也積攢起了一些名望。1910年,當地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的約翰·麥克斯看中了擁有良好家族背景的羅斯福。
麥克斯建議這位年輕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自1856年以來,從未有民主黨候選人贏得過紐約州的選票,但羅斯福信心十足。
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懇,羅斯福特意租了當地農場唯一一輛紅色的,麥克斯維爾大轎車,並在上面裝飾了彩旗和競選宣傳畫。
為了這場選舉,羅斯福精心準備,陣勢浩大,但沒有人把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當回事——租車?這個青澀的小子真是不擔心嚇到農民的馬匹。
但事實是,即使羅斯福的演說技巧不夠高明老練,甚至偶有磕巴,但他足夠真誠。
當農民駕著馬車還在半英裡之外時,羅斯福就馬上靠邊停車,為了防止驚動馬匹,他甚至關掉了引擎。面對居民他笑容可掬,總是熱情地伸出手。
也許不夠熟練,但他深諳選民心理,用暱稱拉近親近感,對話總是會以幾句勾起當地人自豪感的奉承話開頭。
這些努力最終讓羅斯福戰勝了對手,成功當選紐約州參議員。
2
「第二個羅斯福走上了30多年前西奧多·羅斯福就已贏得聲譽的舞臺,這是不能等閒視之的事情。」
有兩次事件深刻影響了羅斯福的政治性格,一次是紐約州參議員的競選經歷,它讓羅斯福明白;要永遠與民眾站在一起。
而另一次就是1921年的一場大火,脊髓灰質炎讓羅斯福下肢癱瘓,也讓他更加堅韌,富有同理心。
1928年,浴火重生的羅斯福重返政壇,這次他的目標是總統的跳板——紐約州州長。
為此羅斯福精心準備,他丈量了從六十五大街的圖書館到演講臺的距離,然後反覆地聯繫如何走過這段距離。
在競選當天,羅斯福在所有人注視下,一次次地抬起又放下戴著矯形器的雙腿。
每一次起落都是勇氣的具現,當羅斯福終於到達演講臺時,他揚起了標誌性的笑容。為防摔倒,他支著肩膀,雙手緊抓著演講臺,可笑容卻不顯得狼狽。
霎時,整個會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整整持續了三分鐘,所有人都起立向他致敬。沒有人不為羅斯福笨拙地移向演講臺的樣子所打動,也沒有人不為他容光煥發的笑容所震撼。
羅斯福沒有被病痛打倒,1300英裡的行程和50場演說讓所有對他精力和健康的質疑煙消雲散。
而這樣的精神也讓民眾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將選票投給羅斯福。
從1929年的夏天開始,美國的經濟市場就出現了震蕩。股票市場的崩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
工廠關閉,農民將成噸的牛奶倒入河中,兩萬名退伍軍人在1932年的春末從西海岸向華盛頓進軍。
羅斯福臨危受命,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
「政府的職責是在於減輕公民的苦難,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以這條宣言為核心,羅斯福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以救濟、改革和復興為主的新政。
為了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羅斯福一方面以爐邊談話的方式加強與民眾的溝通,一方面不斷與反對新政的最高法院作鬥爭。
羅斯福大力發展公共事業,頒布了《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一系列法案。最終,在他風馳電掣般的改革下,美國的工農業逐漸恢復。
羅斯福新政更像是一劑慢火熬製的中藥,並不足夠剛烈迅猛,卻培本固原。把美國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
1936年,羅斯福第一個任期已滿,美國國民收入增加了50%——
「此時此刻,工廠機器齊奏樂曲,市場一片繁榮,銀行信用堅挺,車船滿載客貨往來奔馳。」
3
在第二個任期內,羅斯福身心俱疲。
1929的經濟危機在德意日掀起了一股軍國主義的風潮,面對法西斯日益膨大的野心,羅斯福腹背受敵,一邊是國際主義者,另一邊是孤立主義。
他必須在不介入戰爭的孤立主義思想和防止戰爭的幹涉主義思想中找到平衡點,卻依舊被雙方指責。
這位在內政上廣受好評的總統在面對孤立主義思想,也顯得有些無力。長期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都奉行著不與歐洲過分密切的孤立主義思想。
可在如今,這套邏輯顯然並不適用,希特勒步步緊逼,孤立主義只能是縱容法西斯勢力。而與孤立主義的對抗,幾乎貫穿了羅斯福13年任期的大半。
1937年,羅斯福在芝加哥發表反對孤立主義的演說作為試探,結果卻被國會中的孤立派彈劾。報紙雜誌上唾罵羅斯福為戰爭販子,很顯然,孤立主義在美國早已深入人心。
一個又一個的中立法被頒布,羅斯福卻顯得束手束腳。眼見著第二次任期將滿,八年的重荷讓羅斯福深感疲憊,但同時,他又不甘心將國家交給並不在意人民的保守派。
另一方面,希特勒勢如破竹般的閃電戰攻勢讓美國人感覺到了威脅,孤立主義者開始意識到,與歐洲隔離並不能換來自身的安全,曾經鐵板一塊的孤立主義終於開始出現裂痕。
兩種因素疊加,讓羅斯福最終決定打破常規,參與第三次總統競選。這一次,他可以放開手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
「我們必須成為世界的偉大兵工廠。」在1940年12月29日的爐邊談話中,羅斯福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在嚴峻的現實下,這一次,沒有人再明確地提出反對。
第二年,在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從此總統有權將武器租借給予美國安全有關的國家。
美國正一步步打破孤立主義,朝著世界走去。終於,在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倡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籤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4
在羅斯福的傳記中,美國著名記者詹森曾寫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爛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1945年4月12日,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溘然長逝。兩天後,他的遺體被運到華盛頓,鐵路沿線擠滿了送行的人民。
那些都是受益於新政,脫離貧困的普通人民,站在鐵軌旁目送這輛載著這位偉大總統遺骸的列車,最後一次駛進華盛頓車站。
而就在他逝世的25天後,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位為世界和平秩序鞠躬盡瘁的偉大總統到底也沒能看到勝利的一幕,可至少,他所做的一切並沒有白費。
正如邱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的:
如果他沒有下定決心援助歐洲和英國,那麼人類就會陷入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世紀內,人類的整個前途就將沉淪於屈辱和災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