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如期上映,雖然有不少人表示了極大的期待,但是看到了內容之後,卻表示了後悔,原因是相較於前幾版的作品,張一山的版本更像是戲劇化表演,形態誇張讓很多人感覺到不舒服,而且劇情過於快速,沒有給到觀眾一個緩和的過程。因而這部劇在剛播出之後,就被評分2點多,表達了大眾對它的不滿。
關於這部劇的內容如何,我們在此不多做討論,畢竟這是演員的表現,我們也不好多說,而且至於其中的一些歷史橋段是否符合事實,也不多評述,因為金庸先生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本身也有一種戲說的意思。那我們今天就說一下這部劇中一個引起大眾好奇的地方,鰲拜的家到底能不能寫成「鰲府「。
前幾版的電視劇中,關於抄鰲拜家的劇情時,基本上都沒有關於鰲拜家大門的特寫,基本都是直接跳過,展示鰲拜家財萬貫。而在張一山版本中,卻對此進行了著重刻畫,門口很是氣派,但是「鰲府」兩個字卻讓觀眾接受不了,因為稍微知道點歷史常識的人,便會知道這絕非是一位朝廷大臣家該有的寫法。
只能說,電視劇的創作團隊還是需要仔細反思自己,改編劇可以,但是需要做好歷史常識普及,畢竟現在網絡的發達讓很多人對於不少知識點都門清。
鰲拜其人
鰲拜(約1610年-1669年),姓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中國清初權臣,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以戰功封公爵,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因為《鹿鼎記》的多種演繹,鰲拜也是一位大眾所熟知的清朝大臣,尤其是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故事被許多人稱頌,尤其是經過各種戲劇化演繹,鰲拜成了一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敢以下犯上的人,那麼在真實歷史中的鰲拜,到底是怎樣的呢?康熙生擒鰲拜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去世。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四位輔政大臣之中,索尼因為年事已高,所以很多事情處理起來都有點無力,康熙六年,索尼病死,雖然沒有遏制鰲拜的專權進程,但他卻力主讓康熙主政,也就是這一年14歲的康熙皇帝執掌皇權,也為之後的清除鰲拜一黨做好了基礎。而四輔臣之中的蘇克薩哈始終與鰲拜不對付,所以在《鹿鼎記》的演繹中,鰲拜就一定要置蘇克薩哈於死地。而遏必隆雖然在輔臣之中排第三,但是為人軟弱,基本上投靠了鰲拜,唯鰲拜是從。這一時期的鰲拜,也完全有理由籠絡了朝廷政權。
權勢日益壯大的鰲拜自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不滿,康熙決意剷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布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對此自然沒有猜忌。但是當他進入之後,康熙用早已布置好的布庫少年們一擁而上,最終生擒鰲拜。一代權臣也在歷史上落幕。而這其中自然是沒有《鹿鼎記》中的小桂子的,這更多的是康熙皇帝的智謀。
鰲拜被生擒之後,關於如何處理他一直是個問題。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這些人多是因為攝於昔日鰲拜的威嚴,有所不滿,這次一定要置鰲拜於死地。但是,鰲拜卻請求面見康熙皇帝。他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後於康熙八年死于禁錮之中。
鰲拜一生有過輝煌,權傾朝野,但不知束縛自己,最終讓皇帝不滿,讓自己的晚年頗為悽涼。作為朝廷重臣,本應受到重用,但奈何是個這樣的結局。
鰲拜之家該如何寫
有人認為鰲拜是公爵,所以參照「恭王府」就應該掛「公爵府」「一等公爵府」等等。
當然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而且有著明顯的僭越成分,即使鰲拜是朝廷重臣,但也不會明顯的給別人留下口舌,給自己招致麻煩。
《清會典》記載:
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基高二尺……柱飾黝堊,中梁飾金,旁繪五採雜花,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獸。
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
而按照清朝的規定,能夠稱為「府」的只有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鎮國公。他們作為宗族成員,自然有這樣的特權,因而「府」在清朝來看應該是一個代表地位和身份的名詞,絕對是不能隨便使用。
因而鰲拜作為公爵,他的家只能叫做「第宅」,如果叫做「府」,按照禮制康熙皇帝就可以定下幾個大罪了,他的那些朝廷對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錯誤。
那我們再看一下,滿族以首字代姓作為稱呼,有「鰲大人」「鰲少保」「和大人(和珅)「這樣的稱呼,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會用其作為宅邸的稱呼。
滿人以首字代姓不假,但是僅限於稱呼中。不能使用與官方中使用。況且府宅的門匾是帶有重要含義的,如果真的是像這樣隨便,那這位朝廷重臣一定會成為滿朝文武的笑話,那還怎樣權傾朝野呢?
鰲拜並非漢人,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弄個「曾府」、「李府」都五花八門,但鰲拜是個妥妥的滿人呀。如果按照姓來給鰲拜家命名,那就只能是「瓜爾佳第」了,但是這並不符合歷史,因為瓜爾佳氏實在是太多人了,如果家家都是這樣的,那不就是很奇怪嗎。
因為現存關於府邸的牌匾保留太少,而且史籍之中記載也是寥寥無幾,因而關於鰲拜家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並不能準確知道,因而只能根據其他人的習慣來猜測。
看《清史稿》裡,提到滿大臣的宅第都是使用全名的,比如」傅恆第所賜甚多「而不是「傅第所賜甚多」。「傅恆「作為同樣大眾所熟知的一位人物,作為皇帝的寵臣,可能會受到諸多恩待,也就是」第「的住宅地位,因而鰲拜的家絕對是不會叫做」府「,最次也應該是」鰲拜第「,但這好像還是有點不太準確。
《紅樓夢》描寫,寧國公的府第上掛著」敕造寧國府「的匾,而在曹雪芹的描寫中顯然是這個國公跟清代的輔國公、鎮國公一樣了。而鰲拜作為大臣,自然可能是御賜的,因此會不會是個「御賜一等超勇公第」的稱號呢?
又或者會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牌匾之上只是一些代表吉祥的話語,並沒有這些所謂的名號,畢竟一代大臣,並非僅僅通過這塊匾來表現。
結語
如今的一些影視劇,看似打著歷史的名號,但是很多時候並沒有事實的考量。前幾天被批的《雷霆戰將》刻畫「八路軍戰士住別墅、抹髮膠」的形象,本身就是對於歷史的一種褻瀆。而在這種偏戲劇歷史的作品種,雖然不要求他極度貼近歷史,但最起碼要合理,如果實在不知道,那便可不必展示,否則只會成為個笑話。
也希望眾人還是尊重一下歷史,畢竟漫長的歷史中,能夠留下了的便足夠讓人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