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要打破與人相處一定要關係好的預設,因為關係是沒有圓滿的,有衝突很正常。這樣我們才敢走出來面對所有的關係,不然就永遠只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躲在和別人保持界限的框框裡。
學生:我很不擅長處理與別人的關係,不由自主想和別人保持界限,也不太會主動經營朋友間的關係,往往是被動的,我如何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楊老師:我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域,其實你心地很善良,只是因為怕被人家傷害,所以面對關係的處理時就會小心謹慎。要突破這件事先得想清楚,我為什麼要跟人家有好的關係?
學生:感覺維持一個良好的關係,自己和大家在一起會比較舒服。
楊老師:如果我們認為,舒服是要建立在關係好的基礎上,那是不可能圓滿的,因為關係是沒有圓滿的,至少不會如我們想像中圓滿。
再好的朋友,再好的閨蜜也會有拌嘴吵架的時候,所以不是關係很好就不會產生不舒服,我們只是用舒服這件事情定義了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接受不好的、衝突的關係,所以就會避免關係複雜化。
雖然我們想走出去經營我們的關係,但其實沒法走出去,原因在於不是沒有能力走出去,而是不想要面對走出去的結果。我們要打破自己對於關係一定要好的預設,要讓自己了解人和人的相處沒有圓滿,有衝突很正常。這樣我們才敢走出來面對所有的關係,不然我們就永遠只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躲在和人保持界限的框框裡。
先放下期待,再來做自己。不要因為需要關係好而改變自己,若改變自己則只是因為不想被束縛,想擁有一顆自在的內心,能松下來。
想改變自己,和我想為了跟人關係好而改變自己,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放鬆一點、自在一點,不用太受人家眼壓的影響,自然而然和別人相處就能比較容易。
可是如果目標是放在先處理關係上,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害怕自己會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係,所以在面對某些衝突關係時便會很慌亂緊張,但是如果我們的狀態越緊可能就越無法如願,最後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很不擅長處理關係。
其實你不是不會處理關係,只是不會與自己相處。當我們跟自己處好了,關係自然會處理好。因為彼此的不了解,我們會產生揣測,你害怕別人傷害你,而無法打開自己,他人在和你相處時也會去思量揣測,他也會有所顧及與保留。
所以我們先打開自己,但這樣去做並非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因為當我們打開自己時才會松下來,此時別人也會被你的狀態吸引,但這只是自然地呈現,不是刻意追求。
感謝聽打志願者秦潤蓉、校稿者劉海紅
本文轉載自甲和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