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隨著玉石文化的普及,大眾了解了越來越多的玉石知識。
從漢朝的金縷玉衣到明清的翡翠白菜,我們的知識海一直在不斷擴展。
和氏璧也許算是我們最早認識的古玉,一件流轉最廣、最具神秘色彩的國寶。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到:和氏璧,天下共傳之寶也。雖然和氏璧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下落不明,但其實和氏璧早已化為了我們的民族符號,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骨血。
「價值連城」「完璧歸趙」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由有關和氏璧的小故事衍生而來。
和氏璧最早見記載於《韓非子》。楚人和氏在楚山收穫玉璞,將其獻給楚厲王,王令玉人鑑定,玉人判斷這是石頭,「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楚武王繼位後,和氏再次獻玉,武王命玉人鑑定,得出的結論與先前無異,「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最終再三波折,和氏璧才得到認可。
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石?歷史上關於和氏璧的描寫層出不窮,對於它的品種,卻沒有定論。
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首先考證並提出了:和氏璧是一塊美麗的月光石,具有「側而視之色碧, 正而視之色」的美麗變彩。
《錄異記》中記載的奇妙變彩化成了「和氏璧」「月光石」間的等號。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些牽強,據已發現的月光石的直徑來看,月光石的體積是遠達不到「玉璧」的大小。
後幾年有學者證明更可能是另一種有色帶的「南陽玉」,但這絲毫不影響月光石借和氏璧小火一把。
近些年,月光石漸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寶石呢?
月光石,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的光像朦朧的月光的石頭。這種「月光」是由於其內部的鉀長石與鈉長石的交互薄層結構對光的幹涉造成的。
它的顏色絲滑柔順,像是床窗前淡淡的月光。變換不同的角度,月光的濃淡也會隨之變化。夏夜漫步於荷塘畔,欣賞月下蓮葉的倩影,也不過如此吧。
月光石的顏色分為體色和暈光,體色指石頭本身的顏色,暈光指月光效應產生的變彩。
體色常見無色、白色、粉紅色、橙黃色;暈光藍色最佳,白色次之,灰色光較常見。白色內有藍色暈光的月光石價值最高。
月光石在市場上屬於常見品種,雖有光學效應,但因其資源豐富,大多屬於中低檔寶石,
與同屬於中低檔寶石的水晶相比,這種具有漂亮月光效應的寶石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發展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