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鹿角網陪一個朋友去禮品店,他說想給他7歲的侄子買一個小存錢罐。奇怪的是,我們在商店裡看到的大多數存錢罐都是豬形狀的。雖然人們經常把那些儲蓄硬幣用的小盒子、小罐子稱為「存錢罐」,存錢罐又被稱為「piggy bank」,可是豬和錢之間似乎並沒有明顯的聯繫,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其實,存錢罐並非我們想像的一定跟豬有關係。在中國,最早的「存錢罐」被稱為「撲滿」,而關於「撲滿」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別稱,如:慳囊、悶葫蘆等。在外國,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有一種叫做「pygg」的粘土被用來製作可以儲錢的罐子。
儘管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在這個詞的起源背後有很多有趣的假設。
自從貨幣出現以來,人們就開始存錢,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然而,與其他家庭用品不同的是,錢在古代主要以金屬鑄幣的形式存在,必須放在安全的地方,受到保護。這就導致了大量使用盒子和容器來存放錢或者多餘的零錢。
據《西京雜記》卷五中記載,「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這種為了
鼓勵儲蓄而出現的容器,頂部有一個小口子,你只能往裡面放錢,而不能取回。因此,一旦你將錢通過那個小口放入容器中,它就會一直留在那裡,直到你打碎容器方可取回。
在中世紀,那種名為「pygg」的粘土經常被用來製作花盆和罐子,以儲存金錢。因此,人們自然開始稱這種黏土錢罐為「pygg jars」。到了18世紀,「pygg jar」幾乎完全被「pygg bank」所取代。
由於某些其他材料,如塑料、玻璃、石膏等,也被用來製作這樣的罐子,所以「piggy bank」一詞就成為了罐子形狀的象徵,即豬形狀的罐子,而不再以其製作材料命名。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存錢罐最早出現在印度尼西亞。印尼語和爪哇語中的「celengan」一詞常用於指代國內的貨幣儲藏場所。「celengan」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野豬的樣子」,曾經被用來指代「錢」和「儲錢罐」。人們還發現了各種野豬形狀的錢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4和15世紀。
而在中國,還存在另一種起源,與滿清入關,結束漢人統治的明朝有關,「撲滿」一詞,一語雙關。尤玉琪在《三生有幸夢蘇州》中提起過,「當時蘇曼殊曾畫過《撲滿圖》扇面一頁贈包(笑天)。撲滿是泥制的貯錢罐,丟入銅錢只進不出,只有等積滿後撲碎了它才可取出。但這幅圖卻是一語雙關,撲滿者,撲滅滿清也,寓藏著強烈的民族革命意識。」
豬因其體型圓胖,憨態可掬,早有招財納福之意,也是財富和充裕的象徵,所以豬形盒子成為人們存錢的流行選擇。這一點,即使後來出現許多別的造型的存錢罐,豬形存錢罐的地位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因為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存錢罐的起源以及為什麼主要以豬為造型尚無法確定,但是這種不約而同的默契,都蘊涵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別的不敢說,唯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是絕對有把握,豬形存錢罐因其巨大的受歡迎程度,必然會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