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來自於魚sir大學學姐(白娘子也是二寶媽)出處的文章。
今天這篇文的作者,網名叫做:幻。
那天收稿子的時候,老母臨時大腦短路了一下下,竟然忘了問她怎麼稱呼。
嗯,今天才問來,可樂媽。
這篇的文風,老母挺喜歡的。特別真實,跟晨媽有的一拼。
先來個序幕。
雖然千年等一回群裡,大家雞娃雞的如火如荼。
但看了這篇,老母才知道,原來,跟全中國的children mountain children sea比起來,被雞過的娃,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罷了。
承蒙白娘子看得起,欽點說下英語學習血淚史。那就簡單講一下自己家的彎路,給其他家長提個醒。
本人位於山東省,除了濟南青島之外的某三線城市。
為啥要特別提坐標呢?
因為,我們這裡普遍不怎麼雞語數外。
孩子一年級前,大多會報個興趣班,比如鋼琴、舞蹈、美術、跆拳道之類的。至於語數外,私立幼兒園的大班會有幼小銜接課程;
公立園的娃,就在一年級前的暑假,報個幼小銜接班過渡一下。
所以,我在娃幼兒園的時候,就讓他學英語,被長輩們集體認為:
不……值……得……
可樂媽說,在那樣的環境裡,她自詡為重視教育的媽媽。娃三歲,第一次聽英語歌,學會了字母歌和小星星。
作為曾經兩眼一抹黑的雞頭,她由衷的感慨是:小城市真的資訊少,你想努力都沒有方向。
找不到指路人,全憑自己在網上摸索前進道路。
當娃在聚會上唱英文版小星星,得到一片讚嘆,從而極大地滿足了我虛榮心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大城市很多三四歲的娃,已經可以刷分級閱讀,跟外教對話了。
娃一點點長到了五歲,英語資訊也越來越多。
當可樂媽第一次發現,娃和自己都只是井底之蛙的時候,真的,扎心了。
慌亂之下,趕緊試課。結果:
中教線下課便宜,但一個班18個孩子太恐怖了,而且口音還不如我;
外教課唱唱跳跳的,孩子是喜歡了,可學費是我三個月工資,只能捂住錢包瑟瑟發抖ing;
線上也有純外教的課,只是不管老師在說啥,孩子都不明白,更別提堅持了。
貴的心疼錢,便宜的看不上,試了一圈有點懵。可樂媽就是在這個時候,遇見了嘰裡呱啦。
打動她的,一是AI課的動畫+真人形式,可愛有趣招娃喜歡;更重要的一點是,價格便宜,試錯成本低。
前面的這些心路歷程,寫起來荒誕好笑,但細細想來,委實挺辛酸的。
身處魔都帝都海澱浦東的爹媽們,可能永遠也體會不到那種,心有猛虎,身卻陷在一池春水裡的糾結。
作為一枚有點追求的老母,你要跟舒適的環境搏鬥,跟固有的觀念搏鬥,更多的時候,還要跟自己內心本能的惰性搏鬥。
要打掉那麼多小怪獸,才能好好地、安靜地雞個娃。
說這些感慨,老母也是想告訴大家,不要輕易對別人的雞娃路線和資源選擇說三道四。
的確,嘰裡呱啦這樣的APP,在很多雞媽眼中,應該是低幼階段用的,4歲之前就可以通關了。
但,我們不是可樂媽。
誰都不能保證,身處那樣的三線城市,就一定能比她做的更好。
來具體看看嘰裡呱啦吧。是星廬課評的聰聰老師做的教研,非常全面的。
嘰裡呱啦,專注於英語啟蒙階段。課程體系是這樣的:
大家記得,什麼叫做專注於啟蒙。
看這張圖:
總體來說,就算學完了,通關了,單詞量和句型也沒法去和魔都帝都娃PK的。看看具體的上課流程。一句話概括就行:
兒歌預習-聽說課-拼讀課-繪本課,以及階段性的複習課。
兒歌預習和聽說課,大家感受一下畫面的風格就好:
拼讀課,就是自然拼讀。
形式是多樣的,遊戲是好玩的,只是,啥底子都木有,上來就學拼讀,效果是玄幻的。
可樂媽親身體驗的感覺是這樣:
在2018年那會,自然拼讀盛行,所以我和娃也先從自然拼讀學起。
不過,錄播課沒有真人直播的互動性強。
特別是對於英語一片空白的人來說,自拼課其實沒有什麼用,學了很容易忘記的。
慢慢地,學習變成了被動完成任務,一周算下來,英語的投入也就1小時。
但和身邊的娃相比,無論是學習的時間還是難度,都並沒有讓可樂媽引起警覺。
她當時的操作是,讓娃一邊複習一邊學主線課,翻來覆去地學,卻木有任何拓展。
什麼時候知道這樣的英語學習不行了呢?
是學了差不多一年的時候,課程學到3級。
當屏幕上沒有中文出現,孩子竟然完全聽不懂了。
也是從這一刻起,可樂媽突然get到了,啥叫啟蒙課程。嘰裡呱啦,用來開拓眼界,提升興趣是可以的,但如果作為唯一的主線課程,肯定是略牽強的。
老母寫這篇,不是為了diss嘰裡呱啦。身邊的確有很多小娃用過這款課程,反饋都很好。老母想說的是,不同的課程,適合的娃真的不同。
而且還有一點,為什麼今天老母在前面鋪墊了好多可樂媽的實際情況。
因為:當身邊某位朋友向你熱心推薦課程的時候,大家要多想一步,評估一下自己和朋友的實際情況。
她推薦的,適合你娃嗎?
選課報班挑機構的坑太多了, 在這一點上你可以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