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的教育水平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每年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奔赴理想中的夢校。但除了教學水平,美國大學「吸金」的能力也是世界一流。根據USNEWS的調查,世界上學費最貴的10所大學都在美國,在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全美高校的學費連年上漲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了。
要是2020年無事發生,今年的學費肯定還會繼續漲,但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美高校的財政、招生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嚴重衝擊。這種情況下學校很有可能做出不同於往年的調整——主動降價。
近日,福布斯報導了疫情對高校學費以及財務狀況的影響,參考CNN、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發布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校對於「漲價」這件事的態度並不一致,而且「疫情造成大學漲學費」這件事的可能性也要重新估量。學校跟學校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有的大學明說要漲價,但有的大學卻打算降低收費水平。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看都是哪些大學要漲價,又是哪些大學要降價。
1、學費上漲
對於美國高校來說,疫情已經造成了巨大的財務影響。體育賽事、夏校項目等作為重要收入來源的活動目前依然無法展開,防疫支出卻接連不斷,不少大學損失慘重。而且疫情很明顯的將對招生造成不良影響,入學人數減少帶來的潛在損失也是很多大學焦慮的問題。要知道,像哈佛、麻省這類擁有龐大捐贈基金的頂尖大學,應對危機都比較吃力,更別說沒有它們家底雄厚的大多數院校。因此福布斯給出一種預測,「在面臨如此巨大的收入損失的情況下,高校很有可能會提高學費以彌補損失」。
實際上的確有大學已經發布了漲價聲明,例如比去年多收3.5%的南加州大學,以及猶他州立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
2、學費下降或持平
但也有的學校對於學費是否應該漲價持相反觀點。為什麼不能漲?首先,在這一特殊時期,不少學校的申請人數已經明顯減少,再漲學費恐怕又會嚇走一部分學生。其次,由於申請人數減少,即使漲了學費,對於學校整體財政的補充也作用不大,反而會「敗好感」。
例如佛蒙特大學教務長,教授David Rosowsky就表示:「許多學校已經宣布明年凍結學費,甚至有些學校要提供更低的學費或其他激勵措施,以繼續招生和升學」。另外,「由於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不再重返校園的學生比例超過了以往年份。我們預計會看到更多的學生轉到州內,甚至是附近的公立大學」。連一部分在校生都有可能因為經濟原因保不住了,學校更不能輕易漲價。
3、學費調整相關因素
*背景趨勢
在疫情還沒發生的時候,美國大學的學費就存在每年上升的趨勢。即便沒有疫情,很多大學原本也打算要漲價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南加大,3.5%算是該校近幾年學費的一個平均漲幅。從這一角度來看,學校漲價是正常操作。
*歷史案例
2008金融危機後,美國高校遇到了類似現在這樣的財務問題,當時很多大學就是通過裁員降薪、上調學費等方式度過的危機。如果參考歷史案例,這次大學漲價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幾分。
*學生收入佔比
雖然國際生確實是美國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縱觀學校的收入結構,很多學校裡社會捐贈、聯邦撥款、商業投資等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學生收入佔比較小。因此,這些大學漲學費的意義不大,可能性自然也小得多。
前面我們說過,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學生難以繼續高昂的高等教育,很可能轉到收費較低廉的大學甚至直接退學。因此,無論是為了招收新學生還是為了維持在校生數量,大學對於學費的調整都會很謹慎,調低也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