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大名縣北峰鄉後北峰村的劉振軍一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老劉家出了個狀元」,女兒劉若寧的高考成績一出來,喜訊就傳遍了整個後北峰村。在2018年高考中,劉若寧以663分榮獲全縣文科第一名,刷新了大名縣近幾十年高考的省排名歷史。
6月23日零點,眾多考生守候在電腦旁焦急的等待查詢成績的時候, 劉若寧反而像往常一樣早早的進入了夢鄉。零點一過大名一中高三553班級群裡炸開了鍋,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高考成績,唯獨劉若寧遲遲沒有動靜。「當時想著等天亮再查分,估分大約在630分左右,應該不會有太大出入」劉若寧之所以有這份坦然和自信,是因為高中三年她的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前五名,高考對她來說只是眾多考試的一次。高考成績還是帶來了些許驚喜,663比估分整整多了30分,「剛開始估分心裡還是有些打鼓,畢竟往年復旦的分數很高,成績一出來我就知道,離復旦又近了一步。」
讀書可能不是成才唯一出路,但絕對是一條最輕鬆的捷徑
談到女兒的教育,劉若寧的父親劉振軍顯得有些無措。「我和她媽沒啥文化,學習上幫不上忙,但是只要孩子學習上需要花錢,我們少吃一口飯,少買一件衣裳也不能耽誤孩子學習。」在劉若寧小的時候,同村人都勸劉振軍趁年輕趕緊出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和妻子商量後決定寧可自己少掙點、辛苦點,也不能把兩個孩子扔在家。對於父母的陪伴,若寧一直把感謝藏在心裡「儘管爸媽沒有在學習上給我太大的幫助,但是從小回到家就能看到他們,對我的成長特別重要。他們給的童年陪伴,足以溫暖我一生。」
2012年,劉若寧以優異成績考進大名一中首屆「北大實驗班」,中考又以全縣第11名的成績進入高中。從此,家成了「只有冬夏、再無春秋」的地方。「剛開始上學,我和她媽還會去送她,畢竟我們家離學校太遠了。再後來孩子不讓送,只要離開家全靠她自己。」北峰鄉是大名縣東部邊遠鄉鎮,在外求學的6年時間裡,學校到家的60餘裡路,若寧獨自走了6年。
若寧的爺爺劉冠群是北峰中學退休教師,若寧從小耳濡目染,爺爺的話時常迴響在耳邊「讀書可能不是成才唯一出路,但絕對是一條最輕鬆的捷徑。」所以在老劉家也慢慢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風,比比誰家的孩子學習好、比比誰的孩子考的分數高。「我們兄弟4個,到若寧這一輩兒出了6個大學生」劉振軍眼裡滿是自豪。
復旦就是一個夢想,一路前行讓夢想順其自然成為必然
最開始有去復旦大學的想法是在高一,對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認同感,讓若寧對復旦大學感到既神秘又親切。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上課、運動、休息成為若寧高中三年學習生活三部曲。「劉若寧是一個活潑開朗,學習和生活分的很開的學生,比較愛鑽研,善於總結,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劉若寧給班主任王章玲留下深刻印象。
學習文科將會涉及到大量的知識點,如果靠死記硬背將會是一件十分巨大的工程,所以每一科劉若寧都有一本「自編教材」,「特別到了高三,複習節奏很快,學習文科本來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除了跟著老師走,還是要有自己的節奏。」她把每一科、每一章、每一個知識點都通過理解性記憶寫在筆記本上,短短高三一年,就寫滿了幾個厚厚的筆記本。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若寧還要通過各種渠道汲取營養「時間太寶貴了,但還是要擠出時間豐富自己的見識」,每天吃過早飯,她就準時坐在教室看新聞資訊,並把重要的信息記在本子上,世界名著、大家大作、閒趣小詩都成為她的目標讀物。並且每讀一件作品都會寫下詳細的讀書筆記。「看書並不是一定要記住多少東西,而是感受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想法,積累素材、增強自己的思維模式。」
未來很長,讀書會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回憶高中生活,劉若寧滿是感謝!感恩母校的培養、感謝老師的教導、銘記和同學一起奮戰過的時光!
暑假已經過半,距離走進大學校門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若寧已經有些迫不及待,「特別想去大學的圖書館看看,高中都是擠時間看課外書,上了大學要騰出專門的時間感受課本以外的世界。」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復旦也是一個中轉站,讀書將會讓我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