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俞菀
「一個熱愛人文科學的新聞記者,也是一個有新聞理想的文藝女青年。感謝這個專欄,治癒自己也治癒別人。」
雖是東洋舶來品,「佛系」卻成了當下國內社交平臺上自帶流量的大熱詞。所謂「佛系」青年,不爭不搶、一切隨緣,這是分分鐘要出家的節奏嗎?佛說,這鍋我可不背!「佛系」怎麼就成潮流了呢?「第一批90後」再次無奈地被代言。
其實,「佛系」裡還是能看到「喪文化」的影子,成為孤獨和焦慮症者的自愈說詞。幸而「佛系」還沒到自我厭棄乃至放棄的程度,撥開商業炒作的花花綠綠,願能看到90後不浮躁的靈魂。
「佛系」:有也行,沒也行
時下,刷刷手機,好像到處都在講「佛系」。所謂「佛系」,大概的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而「佛系」生活,則是以「一切隨緣」為特徵的生活方式。接受了「一切隨緣」,好像就能釋放出快節奏、高壓力環境下的疲憊和焦慮。
名為《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微信公號文,列舉了幾位90後的「佛系」人生,引發朋友圈熱議。
手捏說法印的悲傷蛙,吐出的段子竟也能成「醒世箴言」:「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緊接著,「佛系買家」「佛系職員」「佛繫戀人」「佛系追星」「佛系鏟屎官」等群體紛紛浮出水面。
佛系買家——據說是指這樣一群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找賣家諮詢,買到東西後覺得不合適通常也懶得退換。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氣憤地寫一個聲情並茂的差評,然後心情奇蹟般地平復了。
佛系職員——對工作喪失熱情,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索性放下執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老闆罵我,我說「哦知道了」;老闆表揚我,我說「哦謝謝」;工作量劇增,我說「哦好的」……心處於躺平狀態,活成了一個大寫的「哦」。
佛繫戀人——不作不矯情不強求。兩個人在一起待著舒服就湊合著過了,被傷害了也懶得一哭二鬧三上吊。分手之後一般會說聲拜拜然後大步走開,糾纏不休不如獨自飲酒。剪個頭、做個美甲、買幾身新衣服,就能恢復到無悲無喜的狀態中。
然後,「奇妙」的事情開始接連發生,「佛系」潮流像「脫韁的哈士奇」一樣瘋狂起來。「一生必去的佛系旅行地推薦」「冬日爆款佛系首飾釋放平靜安穩」「如何打扮成人畜無害的佛系女孩」「下載這首木魚搖滾帶你領略佛系魅力」……嗅覺靈敏的商業開始跟風炒作。
「出家了」並不是「第一批90後」第一次被貼標籤。以「第一批90後」為關鍵詞檢索後可發現,「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油膩了、離婚了、禿了,還有更聳人聽聞的,仿佛90後已經垮掉了。
「我是第一批90後,我眼睛沒瞎,頭髮沒禿,不油膩、不養生,沒有財務自由,也沒有虛度人生。」網民「王子贏」說,「麻煩那些做新媒體的,不要再用這種標籤消遣大眾了。」
佛陀不背「佛系」的鍋
那麼「佛系」青年究竟存不存在呢?答案應該是有的。
知乎網民「王啟超」拿出一篇段子文與廣大「佛系」友人共勉:「本科畢業,兩眼抹黑。家長託人,得一職位。到手三千,早起晚歸。升職無望,貸款不背。房價翻番,意冷心灰。心無所屬,亦無人追。下班回家,鍵盤如飛。髮際升高,漸突腰椎。調整心態,才能OK。若不看開,自殺高危。善哉善哉,我佛慈悲。」
其實,把佛家無欲無求的概念偷換到自己身上,本質還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是焦慮情緒下年輕人的自我化解——「啤酒加枸杞,可樂放黨參」的矛盾感,以為當下的境遇便是此後一生的日常,厭棄於自己的拿不起、放不下,不如「活成一尊佛」。
佛曰:這鍋我可不背!
中普陀寺微信公眾號專門對「佛系」一詞刷屏現象做了思考和回應,矯正那些借著「佛系」賣三觀的行為和對佛教哲學的誤解。
「佛教哲學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時常存在套用佛教詞彙,誤導人們產生錯誤印象和觀念的情況。比如把鴕鳥心態混同於佛教的忍辱精神。
佛教認為的『一切隨緣』,是指根據現有的條件和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不是『佛系』認為的遇事不主動、不積極、不改變。」中普陀寺方丈芳振大和尚說。
在佛家看來,「隨緣」不是「隨便」,而是一種平和從容的心態。試圖用「佛系」來治癒的年輕人,焦慮彷徨的關鍵在於總是不斷地向外尋求滿足,總是覺得「不夠」的心理,又滋生出自卑、孤獨、沮喪種種負面情緒。
普陀山紫竹禪林的印文法師,1990年出生,算是真正出家的「第一批90後」。在他看來,所謂「佛系」實為偽命題。「不執著並不是說不要了。『佛系』青年如果是對什麼都無所謂的態度,就會產生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的心態,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自欺欺人而已。」
做一個「鬥戰勝佛系」
當然,對於輕易選擇放棄,容易迷失自我,很多90後是不服氣的。既然甩不掉「佛系」標籤,那就乾脆做一個「鬥戰勝佛系」。
網民「莫十三」說:「我們只是對無關緊要的事情『佛系』,但大事我們都在努力。
」網民「Chant」說:「我有權在可控範圍內感受消沉。萬物都是運動的,包括我的心情。喪完就睡,明天照常燃。」
「低欲望狀態,純粹為自保。待到春來時,定把塵埃掃。」
網民「袁瀟晗」說,2017年最喜歡的一句話是「Gray is the new green」(新春還從遲暮來)。
人們總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才慢慢發現,今天所受的挫折和苦難,總會在生命的下一個階段,釋放出積極的意義。
正如佛教哲學中「隨緣」一詞的積極內涵,是一種智慧豁達、勇猛精進的態度。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所以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最該用的地方,跟隨時空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命狀態,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縱觀那些成為人生贏家的90後,無不是積極應對生命中的挫折和坎坷,始終保持著正能量的生活方式。比如圍棋冠軍柯潔,奧運金牌得主孫楊……
若是還不平,不妨讀魯迅:「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文末留言區留言參與互動,留言內容獲點讚數高者即可獲得本期送書《常青:如何持久吸引客戶》,祝好運!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1期,原標題《別借「佛系」賣三觀》
作者簡介:俞菀:「一個熱愛人文科學的新聞記者,也是一個有新聞理想的文藝女青年。感謝這個專欄,治癒自己也治癒別人。」丨編輯:鄧伽
主編:孫愛東
編輯:鄭雪婧 焦嬋媛
你是哪種性格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