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也是感冒流感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雖然生病了,但是學業不能落下,寫作業成了一件讓孩子和家長都頭疼的事情。近日,南京同仁兒童醫院在輸液室旁開設了一個「作業吧」,方便來吊水的學生寫作業。
據說,在設置「作業吧」之前,醫院裡小患者寫作業的姿勢千奇百怪:有的家長需要自帶摺疊小桌;有的爸爸充當了人肉桌墊,用後背給孩子當桌板。幾個小時的作業寫完了,爸爸和孩子的腰都累彎了;甚至有的孩子為了拿輸液椅當桌子寫作業,只能選擇坐在冰冷的地面上。
所以才有了醫院的「作業吧」。有一位患兒家長媽媽說:「之前孩子生病來掛水,只能等掛完水再回家寫作業,等寫完作業已經深夜了,孩子根本休息不好,對身體恢復也不利,但是不寫作業又怕耽誤學習,真是心疼又無奈。」
每一個在邊打點滴邊做作業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偷偷流淚的媽。「心疼又無奈」的糾結,是面對現實做出的掙扎。
作為一名學齡前兒童的家長,我有過幾次陪孩子在醫院掛吊瓶的經歷,卻還沒到陪娃在醫院邊打點滴邊寫作業的「雞娃」程度。
此刻,腦補了一下,這些「輕傷不下火線」,讓孩子帶病也必須堅持完成作業的家長的心路歷程。正所謂,打在兒身疼在娘心。為人父母,才會懂得,看著孩子發燒生病,小嘴唇乾得發紅,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都沒了平日古靈精怪的勁頭。中年老父老母心疼得,恨不能躺在病床上的人換成是自己。
這些陪著孩子掛吊瓶,還不忘監督孩子作業完成情況的父母,心態是既心疼又糾結。和那些陪娃寫作業時「吼娃」的父母如出一轍。
現在網絡上流傳的「吼娃」視頻特別多,陪孩子寫作業「寫到吐血」「累到心梗」的父母,哪一個心頭不是在滴血。每次吼娃必後悔,下次陪娃寫作業之前,雖然在心裡默念一千遍這是「親生的」,發誓一萬遍「再不吼娃」,只要坐上學習桌,還得帶著「臣妾也做不到啊」的心情,接著吼娃。
背後的原因,無外乎是當下的孩子確實是太難了。出了學而思,走進新東方,一年四季在補課,都生病打點滴了,還不能好好休息。小小年紀就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奧數編程每一樣都從娃娃抓起,小小的娃娃都快被抓壞了。
有時候,家長看了都會感嘆,幸虧自己生的早,不然課業壓力這麼大,真心承受不起。也會暗自擔憂,萬一某天真把孩子的弦繃斷了會後悔莫及。
近來,有個網絡熱詞很流行,叫做「雞娃」,指的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很多父母本身也不想去「雞娃」,無底線地給孩子加壓,也想給孩子快樂童年。誰不知道生病的時候孩子最脆弱,誰還忍心這時候還要去「雞娃」。但更多時候,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鮮有家長能懷有安之若素的淡定,只能隨波逐流接著跟「起跑線」較勁。
小患者「左手掛吊瓶,右手寫作業」,反映的只是為人父母的一份無奈與無力,看似是「帶病努力」,其實也是被迫打足了雞血的家長心結難解。
「家長是最能給孩子賦能,也是最能給孩子減負的人」。家長何嘗不心疼生病的孩子,何嘗不想他們安心養病,但想要真的治好教育的病,怕不是一兩次點滴時寫不寫作業之爭能解決的,還得靠教育大環境的正本清源。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