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意抱琴來》
「故事很多」是劉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連他畫中的某一個局部,都「藏著」不少故事。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我一直是那個畫畫的劉墉,不是只寫暢銷書的劉墉」,近日劉墉用「水雲氤夢·劉墉藝術展」證明了自己的繪畫功力。事實上,劉墉是不折不扣的美術專業科班出身,很長時間裡暢銷書作者的身份遮蔽了劉墉藝術家頭銜。而擅長講故事的他畫起畫來也暗藏了許多故事。5月16日,新京報藝術新聞微信公眾號「文藝sao客」組織10位微友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參加劉墉導覽的活動。現場,66歲,自稱為藝術老頑童的劉墉給大家當起了「高級」導覽員,畫裡畫外講起了故事,「故事很多」,這是現場劉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連他畫中的某一個局部,都「藏著」不少故事。該展將展至5月26日。
導覽員劉墉
「這幅畫中藏著三隻維尼小熊」
導覽現場,有不少小朋友。自稱「劉爺爺」的劉墉便親自講解一幅幅畫作中的玄機。劉墉喜歡像達·文西那樣在畫裡面藏東西,類似藏貓頭鷹,藏小熊,藏很小很小的字。劉墉將現場的觀眾帶到《明朝有意抱琴來》畫作前,得意地說這幅畫中就藏了三隻維尼小熊。當然為了縮小這一尋寶的難度,劉墉指著畫作右上側那大片樹葉,暗示有兩隻維尼小熊就藏在這裡。
孩子的形象思維果然突出,就在所有人都在睜大眼睛尋找時便有孩子說他看到了。原來,劉墉故意讓這兩隻維尼小熊藏在了樹葉間。
當然,讓劉墉滿意的並不是自己在畫中暗藏「寶貝」,而是他對古詩詞的藝術再創作。劉墉說在繪畫創作中得到過不少大師的啟發。其中便包括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事實上,《明朝有意抱琴來》也是劉墉苦心創意了一個月,才用藝術創作出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意境來。「畫裡沒有對酌的人,只見石桌上兩壺酒一隻杯,一壺還倒了,所幸已經喝盡,才沒把攤在案上的手卷弄髒。」
「我們成了當年『最牛釘子戶』」
劉墉的畫作其實也是其個人的生存記憶,在詩情畫意的細節敘事中打開了他的記憶之門。為了這次的大陸首展,劉墉專門創作了新作《童年暮靄》,將自己童年生活全部畫進了畫中。劉墉小時候住在臺北雲和街,他用畫筆畫了一棟棟漂亮的房子,其間點綴著的場景則是孩童喜聞樂見的玩樂,玩彈弓、打水漂、放風箏……甚至連劉墉就讀的小學也出現在畫中。
「劉爺爺,您的家在哪?」突然有小朋友發問。劉墉指著畫作中的一間草房回憶起童年往事。原來劉墉13歲時,一場大火將劉家燒成了平地,公家以劉墉父親已逝,不為其重建,「我媽媽只好在廢墟上蓋了間草房,畫中正在燒飯呢,」劉墉笑言他們成了當年「最牛釘子戶」。
■ 問答劉墉
導覽之外,首次來京辦畫展的劉墉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通過這個個展,劉墉希望曾經被遮蔽的畫家身份能被更多的人知道,畢竟集畫家、作家、詩人、話劇演員、新聞記者、演說家、慈善家為一體的他才是真實的劉墉,「我一直是那個畫畫的劉墉,不是只寫暢銷書的劉墉。」
畫家身份被遮蔽?
「辦畫展就像結婚似的,太可怕了」
劉墉從幼稚園開始便喜歡畫畫和寫文章,包括花鳥,也有老房子,「寫作方面,以前參加比賽都得不了獎,但現在竟然成了作家。畫畫呢,高中以前參加比賽也都得不了獎,結果一上高中就得了全臺灣國畫第一名。」
事實上在五歲的時候,劉墉認為天下就只有三大畫家,第一名是《兒童樂園》雜誌裡畫大白鵝的那個人,第二個是會用幾個數字「3」組合出小白兔的爸爸,第三名則是愛畫花草和小房子的自己。而畫畫也一直成為劉墉的專業。1972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劉墉還回母校成功高中教了一年美術課。
不過直到今天,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他風靡一時的各類文學著作。至於其中的原因,劉墉告訴新京報記者,「因為文學作品寫好後一寄,你交給出版社就好了,刊登後大家就看到了。但辦畫展就像結婚似的,太可怕了。所以我說我今天(註:舉行畫展開幕式)是新郎新娘一人兼做,而北京畫院就是我的家長。」
通過這場「婚禮」,劉墉讓外界感受到他作為一位專業畫家的身份和藝術造詣,近60幅畫作囊括了人物、山水、花鳥。該展策展人賈方舟便指出,在繪畫領域中,劉墉也體現出一種「多重身份」,不僅畫人物、畫山水,畫風景、畫風情,還畫花鳥。而其畫作的最大特點是展現的場面及視覺的包容量很大,是一種文學性的敘事方式,不僅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也是作為一個人的生存記憶。
寫作勤,畫畫慢?
作家對讀者有責任,畫畫要有感覺
左手寫作,右手畫畫。對於文學和繪畫,劉墉稱自己是「瘋魔」狀態。劉墉太太畢薇薇告訴記者,劉墉每天都會回到家裡抱怨今天只寫作沒有畫畫,或者今天只畫畫沒有寫作。這時畢薇薇便會糾正他:「怎麼不說今天不是寫了文章就是畫了畫呢?」
但儘管每天都會糾結於繪畫與寫作時間的分配,要預訂劉墉一幅畫作卻要等很久。畢薇薇曾對前來求畫的友人笑言:「買劉墉的花鳥畫,恐怕要等20年。」
太太的說法在劉墉看來是有點誇張,「不過她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我必須要有感覺才會畫。類似我站在櫻花樹下,要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那種感覺,才會畫那櫻花。」
慢工出細活的畫家劉墉與多產的作家劉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此,劉墉向記者指出,「我的文章那麼多是因為背後有出版社,當然最重要的是有讀者,他們會問:為什麼你這麼久不寫。對於讀者一個作家是有責任的。」儘管寫作勤、畫畫慢,劉墉畫畫時還是更快樂些,甚至治癒了他的憂鬱症,「他畫畫時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像修煉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很快樂的,」畢薇薇透露說。
觀展心得
我媽媽是劉墉的資深書迷,家裡的書架上幾乎收藏了劉墉所有的書。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我從很小的時候讀他的《螢窗小語》系列開始,就這樣遺傳了媽媽的喜好。這位掌心有著星星紋的溫暖作家筆下的勵志小品和家庭瑣事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過熟悉,喜歡他表達自我的方式,也很喜歡他的生活態度,也因此,當如今已21歲的我看到他本人時,竟覺得就像是邂逅一位相識許久的老朋友。
劉墉老師一貫在作品中用這樣的臺詞介紹自己: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他的畫和他的文字很像,深深地浸透著對生活、對家庭、對情感的感悟。他能從任何一件事情得到感悟甚至是觸動,沒有浮誇奢華的裝飾,有的僅僅是樸實、細緻的韻律。讀他的畫,就像在讀他的故事,和他一起,帶著快樂童真的眼光,感悟人生。 口述:讀者呂昕彤
本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