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在塘沽,你去過次數最多的景區是哪?」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塘沽河濱公園。」
我相信塘沽的許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對於我這「實錘」的答覆都不會震驚,這所對於塘沽人來說無人不知曉的公園,已經被公認為塘沽地標,是60載塘沽人民遊玩、觀賞的記錄者。當然,這裡也有我家四輩人無數次重複的足跡。
文:秀秀
河濱公園
孩子們愛玩是天性,能去河濱公園對我們來說是夢寐以求的。「誰最聽話,我就帶誰去河濱公園。」這是小時候媽媽管教我們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但是,我們每次去都是全家出動。
購票入園,最吸引目光的便是公園裡的遊樂場。場內有雕塑型的大象滑梯,小朋友們從大象尾巴爬上去,從大象鼻子滑下來,玩得不亦樂乎。
另外,飛速旋轉的轉椅和晃船也頗受歡迎,大人會在轉椅旁或上方做孩子們的「保護神」,排隊的人絡繹不絕。一大一小兩個鞦韆,也承載了最童真的歡樂(後來是我女兒的最愛)。
從遊樂場出來,映入眼帘的是極具中國皇家私園風格的長廊。彎彎曲曲的長廊橫梁上繪畫著彩色的許多中國古代的寓言和流傳的故事,長廊兩側立柱的下端是一段段條狀座板,可供遊人休息和乘涼。走到長廊的盡頭就是當時塘沽最大的露天遊泳池,分為兒童池、淺水池和深水池,是夏季最熱鬧的場所,也是我家以及我和同學們必去遊泳的地方。
從公園的正中出發,直走到頭是海河的堤壩。堤壩上視野很寬,海河水拍打著堤岸激起一朵朵浪花,放眼望去,海天一色,美不勝收。
堤壩隔一段距離就有通往海裡的階梯,恰逢漲潮,我們會下幾階用手或腳趟趟海水。趕上退潮,我們一致地看向媽媽,得到媽媽允許後,我們紛紛順著階梯到海邊玩耍。爸爸陪伴我們玩耍時,經常教我們觀察哪個石頭底下有躲藏的螃蟹。我們忍著小魚兒不時咬腳豆的痒痒,歪著頭想盡辦法離石頭更近一點。我們仔細地聽著、看著,小心翼翼地搬開石頭,快速地一把捉住想逃跑的螃蟹。如果石頭太大,就用小木棍把螃蟹逗楞出來再抓。「媽媽,又抓住一個」勝利的喜悅下,身上的泥點似乎成了勝利的勳章。媽媽用稻草將螃蟹捆綁好,回家一起分享收穫的美味。
在公園的西側,有一片小樹林。80多種植樹數量達2萬餘株,是塘沽五、六十年代綠化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地方。哥哥振臂高喊「衝啊」,我們飛快地衝進小樹林,玩著捉迷藏或打遊擊的遊戲。余光中,爸爸媽媽在林中漫步,「勝似閒庭信步」大概就是這樣吧。
玩耍之後,在草坪上鋪一塊布,擺上帶來的食品和水果,大家席地而坐,身下綠色的毯子很舒適,可以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波光粼粼的湖水婉轉地流向公園的各個區域。遊客用漿划動小船可以經過頭頂的拱形小橋,親暱長滿蘆葦的小島,觀賞湖邊古樸漂亮的「湖瀕樓」和島上的彩色涼亭。在水中與一對對戀人的船隻擦肩而過,加之小船的搖擺引來遊人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和那偶爾跳出水面「看熱鬧的小魚」,那真叫一個「浪漫」。
到了冬天,湖水結冰,又成了滑冰愛好者的樂園。離公園不遠的塘沽鹽校冬季體育課有滑冰項目,公園這自然的湖冰面就是他們的訓練場。不瞞您說,我們兩口子對公園的湖水特別留戀。記得相戀時,經常在這裡划船和滑冰享受浪漫呢。
動物園
走過湖瀕樓,就到了我們最最最喜歡的動物園區了!腳步在不自覺地加快,那裡有我們朝思暮想的各種大小動物,有我們小朋友能與動物對話的氛圍,有難得的認識大世界其他物種的環境。
塘沽河濱公園裡的動物園在2000年前,是建國後天津市兩個動物園之一,名聲在外。園內曾餵養過50多種動物和300餘只飛禽,有獅虎狼、孔雀鴕鳥、仙鶴、駱駝、猴子、熊、禿雕、鴿子、貓頭鷹、斑馬、梅花鹿、狐狸等以及其它飛禽、嬉水動物。
動物的養護方式是籠中和柵欄圈養。動物們可以在露天的大小鐵網籠中散步玩耍,同時供遊人觀賞。每種動物的籠子上都掛有帶拼音文字介紹的牌子,標明物種產地、性情、愛好等。籠子後面的下端有個可開關門的洞口,通往平房裡,是動物吃飯和睡覺的家。到了冬天,百鳥和有的動物家裡還會生上火爐取暖,被工作人員辛勤細心地照顧著。
每次去看動物,在猴子籠前呆的時間最長。調皮的猴子最會與人互動,等到遊人拋來的各種食物後爭搶著,然後高興的快速扒著鐵籠網跳躍、奔跑、翻著跟鬥。我愛看猴子「嗑瓜子」,那擬人的動作惟妙惟肖。如果故意不給猴子食物,猴子會換做另一副面孔,圓瞪雙眼,抓住籠子使勁的來回抖動,嘴裡同時發出「喳喳喳」的怪叫,好像要衝出牢籠,與你決一死戰。後來,猴子們搬進了「猴山」新家,徹底獲得了自由。
「媽媽,快給我找漂亮的衣服,我要去看孔雀。」我有女兒後,每次去河濱公園女兒都這樣叫著,因為女兒第一次看孔雀時,孔雀沒開屏,我告訴她:「孔雀愛美,看到穿漂亮衣服的小朋友就想和你比美,才會展開漂亮的扇形孔雀尾巴給你看。」沒想到女兒記住了,有時在籠子邊上能撿到孔雀尾毛。到了冬天,孔雀怕冷不出來,女兒就和鴕鳥做了好朋友,一裡一外來回賽跑,爸爸告訴她:「要是鴕鳥在籠子外面,你根本就跑不過它。」女兒還不服氣的說:「等我長大了,腿和鴕鳥一樣長就行了。」
記得那時總能看到食肉的老虎和獅子在籠子裡不停地走來走去,靈活的熊站起來小步扭到人前不厭其煩的伸手打著招呼討要甜食。食草的梅花鹿和駱駝不缺吃,草料裡撒上點玉米粒和麩子就可以了(麥子磨成面時第一遍磨下粉狀的東西,現在麩子都放全麥麵裡了,很有營養)。有時我們還可以坐到駱駝身上美一會兒,又或觀察小兔子不停地在吃東西。
不知什麼時候,公園把動物區用鐵欄杆圈起來,開始單獨售票,5元的動物園門票和傳統的管理觀賞方式延續至今。
「姥姥,這裡太臭了,咱們快走吧。」我帶外孫女來河濱公園看動物時,外孫女捂著鼻子催促道。是啊,外孫女去過天津市裡和北京市的動物園,去過四川的大熊貓養殖公園基地,小小的人兒眼光當然不一樣了。
「小秀,你們走慢點,等會兒你爸。」媽媽喊著。我們停下腳步,回頭看著媽媽和拄著拐杖走路的爸爸,年老的爸媽還是把河濱公園當做全家遊玩的地方,特別是公園每年的菊花展老兩口從不放過,直到去世。
幾十年來,河濱公園幾次大的更新和改造,建了我國華北地區少有的一座典型蘇式園林風格的「南園」和「奇石園」,引進了不少現代的遊樂設施,周邊的塘沽博物館拔地而起,塘沽醫院的樓擋住了公園門口的半邊天……可那些有靈性的動物們卻一如從前,惹人心疼。
隨著極地海洋世界、億利精靈樂園等現代化的動物觀賞地出現,塘沽動物園的關注度也在逐漸降低,可只有我們知道,那裡保留著我們關於童年最真切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