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對書籍情有獨鍾 藏書擺滿40個大書架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肖伊緋

  文化名人大多喜好收藏書籍,比如南宋詞人周密積累舊書4萬卷,建藏書樓為「書種堂」、「志雅堂」、「浩然齋」等。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胡適更是如此,他不收藏字畫、碑帖,也不收藏古玩,對書籍卻情有獨鍾。據說胡適的藏書擺滿了40個大書架,以線裝為主,中文書居多。當時北京琉璃廠有多家古籍書店,店主經常為胡適送貨上門,有時候胡適的朋友們也幫他收集一些舊籍。

  由於歷史原因,胡適的藏書分置於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後世研究者與普通讀者都難以一窺全貌。不過,隨著三年前北京大學圖書館與臺灣胡適紀念館聯合編纂的《胡適藏書目錄》出版面世,皇皇四巨冊、300萬字的載錄規模,使胡適的藏書概貌,終於得以兩岸「合璧」,終可為世人較為充分的了解了。

  但《胡適藏書目錄》所載錄的,大部分只是以文字描述的書籍基本特徵,如出版年代、出版社名稱、冊數、開本、館藏編號等,並無直觀形象的書籍圖像來一一對應展示。這對於有專業藏書癖好,希望深入研究胡適藏書者來說,無疑是有些許遺憾的。畢竟還是只能望書興嘆、空自懷想而已。幸好,前些日子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大圖書館聯合舉辦了「胡適與北大」文獻展,將胡適遺留在大陸的部分藏書精選展出,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胡適藏書目錄》有文無圖的遺憾,為部分藏書愛好者及專業讀者提供了觀瞻這些珍貴藏書的難得機緣。

  1

  《紅樓夢》「祖本」亮相

  古本小說與「水經注」,曾是胡適的研究重點,也是其藏書的精品所在。此次展覽,就以這兩部分胡適藏書為重點,加以集中展示。可以看到,除了胡適隨身攜帶至臺灣珍藏的「脂批甲戌本」之外,《胡適藏書目錄》中列置的「紅學」版本悉數登場,「程甲本」與「東觀閣本」兩大《紅樓夢》早期刻本現身展場,大有豔壓群書之勢。

  眾所周知,「程甲本」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和高鶚將《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來,書名定為《紅樓夢》,通稱「程甲本」。這是《紅樓夢》小說文本脫離抄本體系,獨立成為刻本流傳之始,「程甲本」就是目前通行的所有《紅樓夢》出版物的「祖本」。而「東觀閣本」是「程甲本」的早期翻刻本之一,也是流傳最早的帶批註的翻刻本,在《紅樓夢》版本史和傳播史上都佔有特殊的地位。胡適當年珍藏的這兩部《紅樓夢》早期刻本,與其珍藏的那一部「脂批甲戌本」一道,為其開創「新紅學」奠定了文獻基礎,其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都非同凡響。

  其中,「程甲本」的前護頁上有胡適題記,稱「《紅樓夢》的版本之學可算是我提倡出來的。我先得程乙本,始知尚有程甲本,程甲本很難得,馬幼漁先生藏有此本,今年他慨然贈送給我,我歡喜極了,故託北京松筠閣重加裝鑲,並記於此。胡適。十八、五、廿四、晨四時。」遙想1929年5月24日凌晨4時,胡適伏案在「程甲本」上寫下了上述題記,他當時的喜悅之情,可想而知。時年38歲的胡適,徹夜未眠,通宵讀「紅」的那份激動,敢於自稱首倡「紅學」的那份自信,都在這一頁題記中表露無遺。

  胡適題記中提到的松筠閣,也是中國舊書業的「百年老店」。松筠閣創辦於清光緒年間,店主劉際唐去世後,松筠閣交其長子劉殿文經營。最初以經營線裝古籍圖書為主,後因抗戰爆發,北平淪陷,古籍生意慘澹。精明的劉殿文另闢蹊徑,將松筠閣轉為以專營雜誌為主的店鋪。而胡適將「程甲本」交付松筠閣「重加裝鑲」之時,應當還在其轉型專營雜誌之前,這又為中國舊書業的一段歷史做了旁證。

  2

  胡適撿漏《水滸傳》

  在古本小說收藏與研究中,胡適還曾關注過《水滸傳》。此次展覽,亦有其所藏古本《水滸傳》入展。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出的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滸傳》版本稀見,與通行本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七十回本不同,傳世極為稀少。日本學者大內田三郎在其《水滸版本考》一文中,認為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滸傳》屬於該書初期版本,稱其「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此外,這一版本的《水滸傳》,海內外公私藏均無全本。

  特別有意思的是,此次展出的胡適所藏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滸傳》,首冊有胡適題記,還透露了他購藏此書的經歷,宛如一段「撿漏」小史,亦是一段書林掌故,頗可一讀。題記原文曰:十,一,三,我在琉璃廠肄雅堂看書,忽見此書,驚喜過望;店家不知寶貴,幾不取值,或者他還笑我傻哩! 胡適。

  「撿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是極詼諧的表達,也是漢文化中調侃文化的形象化體現。而胡適則把「撿漏」用在了收購舊書上。顯然,胡適的專業眼光讓他在專營古籍的北京舊書店中如魚得水,「撿漏」的機遇大增。以至於偶遇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滸傳》這樣的「大珍」,竟因「店家不知寶貴,幾不取值」,而得以撿得「大漏」。題記中提到的肄雅堂,與前邊提到的松筠閣,同是「百年老店」。肄雅堂是以裝裱修復碑帖、書籍、字畫著稱的一家百年老字號。它開設於清光緒年間,店主丁夢松(原名清喜,字子固,河北束鹿縣人)。該店與松筠閣等,於1950年代歸併入中國書店,繼續從事古籍購銷、整理出版與裝裱修復工作。胡適的這些藏書題記,都可為這些北京舊書業的「百年老店」做最為直接的見證。

  3

  父子倆均為《水經注》題記

  再來看胡適所藏《水經注》版本。抗戰伊始,胡適出任駐美大使,繁忙工作之餘,因與國內學者王重民(1903—1975)的通信研討,對涉及《水經注》的諸多「學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遂一發不可收拾。自1940年代始,胡適開啟了其十餘年的《水經注》專題研究生涯。此次展出的胡適所藏大量《水經注》版本,即是他這段學術生涯的直接見證。

  明崇禎二年(1629)的古香齋刻本《水經注》,是胡適所藏《水經注》版本在大陸所遺存最早者,書前有題記稱其「在美國英國遍借不得」云云。清康熙年間項氏群玉書堂刻本《水經》,是沈兼士(中國語言文字學家,與其兄沈士遠、沈尹默有「北大三沈」之稱)贈送給胡適的,起因是胡適先到沈家看書,發現了此書「幾個奇特之點」,友人即慨然相贈,亦是書林嘉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小山堂刻本《水經注釋》,是胡適為所藏《水經注》版本做題記字數最多的一種。題記中稱「這部沈大成校本,過錄在乾隆五十一年初刻的趙一清水經注釋之上,可說是雙璧。趙氏書初本已很難得了;沈大成用季滄韋何義門兩本校勘,又抄錄戴震早年校本,加上沈氏自己的校記,都可供考證資料。」胡適對這部書的版本之重視與研究之細緻,足見一斑。

  還有一部「四庫全書」鈔本《水經注釋》,頗為特別,為《胡適藏書目錄》未收錄者。該鈔本封面有胡適的鋼筆題記,文曰:

  殘存鈔四庫本趙氏水經注釋八冊,共存

  卷二,河水二 卷三,河水三

  卷四,河水四

  卷七至卷八,濟水一二

  卷十七至十九,渭水上中下

  王重民先生用法幣五千六百元買了來送給我。

  此本原是照四庫本鈔的,卷二三四,七八是原樣。餘卷的首頁都是被書估換了半頁。

  胡適

  卅六,六,九日上午

  此次展覽中,胡適在藏書封面上用鋼筆題記的並不多見,這也正體現著所謂「新派學人」藏書以實用為上,並不忌諱所謂藏書「品相」的觀念。另一方面,這部「四庫全書」鈔本《水經注釋》,竟未錄入《胡適藏書目錄》中,屬「錄外品」,這也讓觀者頗感意外。揣摩起來,可能是編目時該鈔本尚未入胡適藏書專庫,後來清查別庫時方才發現。這種情況並非偶然,乃歷史遺留問題,應當儘快徹查補正。

  事實上,胡適遺留在中國大陸的藏書曾分藏三處,即北大圖書館、中國社科院與國家圖書館,這對系統整理胡適藏書一直就存在諸多不便。長期以來,除了明確評定為「善本」的圖書以及檔案文稿有專庫編號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未「提善」的胡適藏書曾被置於普通館藏書之列。曾一度出現過讀者借閱館藏普通書籍,一不小心就借到了胡適藏書的情況。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這一部胡適藏書的「錄外品」才會悄然入展,讓觀者大飽眼福與拍案驚奇了。

  清光緒十四年無錫薛氏刻本《水經注》,封面有胡適的硃筆題記「所謂全氏七校水經注初刻校改本」,這部版本胡適認為錯訛很多,從學術價值而言並不高,但這一藏本的特別之處乃是因其還曾遞藏於胡適次子胡思杜(1921—1957)之手。該書牌記頁有胡思杜題記:「民國卅八年六月廿七日胡思杜過錄一遍。」這說明,胡思杜曾於1949年6月27日,閱讀並抄錄過該書。而此時,胡適早已飛赴美國,而胡思杜堅持留在中國大陸,父子兩人就此天涯兩隔,至死未再相聚。可想而知,當時身在美國,之後轉赴臺灣的胡適,根本不可能知曉,他的兒子正在閱讀並抄錄他的藏書。或許,這本《水經注》上的父子二人題記,就是他們最後的筆墨神交罷。

  4

  蔡元培轉贈《尊聞錄》

  展覽中還有一冊蔡元培轉贈胡適的《尊聞錄》,格外引人注目。《尊聞錄》是熊十力的語錄體著述,收錄其九十九段談話和三十通函札,約五萬言,於1930年10月自費印行一百五十冊,分贈蔡元培、梁漱溟、林宰平等。展覽中的這一冊《尊聞錄》,封面上有蔡元培親筆題詞,曰:「熊十力先生屬轉贈胡適之先生,十九年十月卅日,蔡元培」。書中還夾有一通蔡元培寫給胡適的信札,信文轉錄如下:「適之先生大鑑:承賜大蟹,拜領,謝謝。昨忘將遊案兩件奉上,今補奉,乞便中交與中公總務處。熊子英屬轉奉尊聞錄一冊,請詹存。專此並祝早安。弟元培,十一月六日」。

  這一冊蔡元培轉贈胡適的熊十力所著《尊聞錄》,《胡適藏書目錄》上失載;而書中所夾蔡函,《蔡元培全集》亦失載,《胡適來往書信選》中亦未載,《胡適日記》中也未提及,可謂一書引出多般「佚文」與「逸聞」來了。

  查《胡適日記》可知,蔡函寫成的前一天,1930年11月5日,胡適已從北京奔赴上海有一周時間,當時正與蔡元培密切磋商關於中國公學新任校長人選事宜。此外,因馬君武任校長期間引發各種糾紛,蔡、胡二人也正在為其「善後」。譬如中國公學曾租遊伯麓的房子為上海校舍,定約五年,但馬君武倡建新宿舍,故僅租一年。遊氏要求校方賠償毀約損失,久未得應,遂告上法庭。《胡適日記》中提到的「蔡先生今早九時把狀子傳票送來,託我代表他去了此事」,即指此事;而蔡函中的「遊案」也應即指此事的相關案卷。

  蔡函應當寫於1930年11月6日晨,夾在《尊聞錄》書中,不是以郵寄形式,而是以便條形式遞至胡適寓所的。可能胡適對《尊聞錄》的內容不十分重視,這從他的日記未曾提及,也未因此事與蔡元培、熊十力有過通信,書中甚至也沒有鈐蓋藏書印鑑等細節可以揣摩得到。或許,胡適拿到此書後,蔡函便一直夾在書中,未曾取出;所以導致後世研究者在整理輯錄《蔡元培全集》、《胡適來往書信選》時無從察知,且《胡適藏書目錄》編印之際,該書可能也未納入胡適藏書專庫編號存放,所以沒有錄入。

  蔡元培為人嚴謹,對熊十力囑其轉贈著述事,確實一一交辦;除卻這封看似「孤證」的蔡函之外,還有相關史料可以查證。1930年11月24日,在致《尊聞錄》的整理者、熊十力弟子張立民的覆信中,蔡明確提到「承寄《尊聞錄》四本,除自領一本外,餘均照十力先生所屬分別轉致。」(詳參《蔡元培全集》第十二卷)由此可知,熊十力確有囑託蔡元培轉贈《尊聞錄》一事,前述種種「佚文」與「逸聞」本有所自,只是年代確已久遠,細節還須細看。

  除胡適藏書之外,此次展覽還選入了一批包括沈從文、徐志摩、鄭振鐸、鄧廣銘等知名學者在內的,與胡適相關的籤贈本、往來信札等參展,更有胡適抄錄的徐志摩日記殘稿等等,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在展場中漫步一圈、粗看一遍,就仿佛20世紀上半段的半部新文化史、新文學史皆在此中靜默存照了。

  展場入口處,布展方特意將胡適抄錄徐志摩詩集的手跡印於布幅之上,懸於通道兩側,上面分別寫著:「你已飛度萬重的山頭」,「去更闊大的湖海投射影子」。應當說,這樣的表達方式,對這個展覽的主題非常契合。或許,這樣的話語抒寫,既可以看作是百年前胡適與新青年們的自我期許,也是百年後讀者重新看待胡適及新文化運動的應有視野吧。

相關焦點

  • 藏書的智慧——如何防止書架發黴
    有人說,智慧都藏在書裡,書越多,擁有的財富就越多,許多人都喜歡藏書,收集各類喜歡的書籍置於家裡,閒暇之餘安靜讀之倍感舒適。但是一般在南方,溼氣比較大,用於藏書的木質書架容易發黴,書架一旦發黴導致書籍也難逃一劫。這人很多愛書之人很是痛心。
  • 孩子再小的書房,也應當有個「五尺書架」
    意思是若一個人每天用15分鐘閱讀經典,四年後他所讀的書就可以擺滿一個五英尺長的書架,這樣即使不用去學校也能獲得足夠的知識。 到1869年被任命為哈佛大學校長時,年僅35歲,並擔任了40年(1869-1909)之久的校長。 在此期間,他大膽改革課程設置,鼓勵學生選修課程,增闢三所學院,改善法學院和醫學院的水準,使得哈佛的教職員工增加十倍,學生增加四倍,哈佛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
  • 帶你參觀胡軍的豪宅:客廳設計一個實木書架,上面擺滿了書籍
    帶你參觀胡軍的豪宅:客廳設計一個實木書架,上面擺滿了書籍生於1968年的胡軍,是一名優秀的影視男演員,可能很多90後的年輕人不太熟悉,但是80後的叔叔輩們,對胡軍這個演員特別熟悉。要是說起張紀中版《天龍八部》裡的喬峰,可能很多人都比較熟悉。
  • 木護板書架圖片,為你展示圖書館的藏書效果
    說起木護板書架,大家肯定非常陌生,不清楚這種木護板書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書架。其實,這種書架在圖書館中是非常常見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木護板書架圖片來具體了解一下這種不同於普通書架的木護板書架。為什麼圖書館需要這種木護板書架呢?
  • 這12個腦洞大開的創意書架,讓你分分鐘愛上閱讀
    相信每一個熱愛閱讀的朋友家中,都會有一個巨大的書架,架子上擺滿了自己喜歡和珍愛的古今中外書籍。在油畫醬看來,一個真正的閱讀愛好者,會喜歡與書有關的一切,比如書籤,書的封面,書頁翻動的沙沙聲,甚至是舊書散發出的淡淡黴味,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讓「書蟲」著迷。當然,還有書架。
  • 武漢69歲爹爹55年藏書2萬冊:歡迎書友找我借書
    武漢69歲爹爹55年藏書2萬冊:歡迎書友找我借書 2015-12-15 09:15:00  今年69歲的李乾富是個酷愛讀書和與人分享的文人,1995年,他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後,就把家裡的舊竹床搬在門前,上面擺放著各類書籍,供街坊鄰居閱讀。老年人愛找他借保健、周易、文史類書籍,少兒讀者喜歡在他這裡借名著、故事書等。「碰到好看的書就借走,實在喜歡就買回家珍藏。」張九金說,市面上有些絕版的圖書在李爹爹的藏書寶庫裡也能找到。
  • 明星高曉松的家,書架上面擺滿了書籍,一看就知道是文化人
    書房裡面擺放了一個很大的書架,塞滿了各類書籍,平時,就在書房裡面看書,整個書房裡面的書香氣息各位濃厚,而且,他也是一個很細心的人,給書架上的書籍做了分類,日常找書非常的方便。他也是個愛酒之人,所以家裡有安裝一個酒櫃,選擇白色的外觀,隔層是黑色的。經典的黑白配,簡單時尚,非常的有時尚感。
  • 顧萬久:贈人書籍予人智慧 藏書達人捐贈圖書惠學子
    顧萬久正在整理最後幾本藏書    華龍網訊(通訊員 胡肖藝 朱真真)古典名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歷史地理……書架上近400冊的各類書籍都是錦愉社區居民顧萬久的精選收藏。    「為藏書找到歸宿是我最大的安慰」    筆者來到顧萬久家中,一進書房,一個裝滿書籍的書櫃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顧萬久拉開櫃門,一本本碼放整齊、分類詳細的書籍映入眼帘。書籍的種類也頗為豐富,政治類、文史、科教、報紙雜誌各類圖書近400冊,這裡儼然是一個微型圖書館。
  • 書架太亂?這個應用可以幫你整理實體書籍
    作者:很多買了 Kindle 的朋友表示機器在家吃灰,其實電子書還好,畢竟不佔地方,買多少本書也用不著書架,還方便整理。如果是買了一堆實體書在角落吃灰,那就很頭疼了,佔空間不說,整理起來還麻煩。今天介紹的 Bookshelf 就是用來整理實體書籍的。
  • 首個共享書架現身中關村創業大街
    一個共享書架近日成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明星項目,總能吸引來往路人好奇的目光。這是北京首個共享書架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放置在公共空間的開放式共享書架。讀者可以24小時掃碼借閱歸還,今後這種共享書架還將走進更多辦公區、寫字樓和居民社區。
  • 書房的書架要多大?
    要想打造更為舒適的閱讀空間,在選購書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書架尺寸,只有合理地利用書架空間,才能更為巧妙的藏書。根據書籍規格來選擇書架尺寸書架的打造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尺寸,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書架,在設計上很吸引人,也非常新穎,但是在尺寸上卻往往不太注重,這造成了使用者在用的過程中白白浪費了很多寶貴的空間。
  • 書架定做_書店書架_選購
    如今開一家書店不是說隨隨便便就去買一批書架就行了,市面上常規的書架並不適合,而生要選擇量身定製,不同的書店店鋪尺寸,定製出不同的書架。選購書架的時候注重細節也是很重要。選購適合自己書店的書架?一、內部尺寸很重要在選購書店書架時需要注意書架的內部面積,這一般根據書店的藏書數量來選擇。如果書店的書籍比較多,那麼可以多選擇一點的書架,這樣能將空間合理地利用起來。
  • 趣味便捷的書籍收納 5個創意小書架
    趣味便捷的書籍收納 5個創意小書架  擱書架  兩條交叉的木棍搭配兩個摺疊的金屬片,就這樣以對比的色彩和材質勾勒出了一個造型輕巧的簡易擱書架,既不佔地方,還方便移動,同時也十分便於書籍的拿取與放置。趣味便捷的書籍收納 5個創意小書架  鐵藝提籃  環狀鐵絲密密地直立在一起,形成一個輕巧的提籃,不設邊界的外形,使任意大小的書都可掛放其上
  • 閣樓裡的胡適(圖)
    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海外學者對胡適的研究遠遠比中國內地學者要走得更早,走得更遠,這使得內地的胡適專家的生存空間更加狹小,學術困難更加醒目。從而導致內地人了解胡適,首先想到的讀物,必然是海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 現在流行這樣高顏值的書架牆
    在門框兩側和上方擺滿擱板,收納書籍、擺件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不但節約空間,而且只要擺的錯落有致,還有一定裝飾性。擺上一張閱讀椅,就是讀書角!使衣櫃與書架在視覺上,有著開與合的和諧搭配感,否則容易造成臥室的擁擠效果。家裡總會有一些零碎的牆面未被使用,反正浪費也是浪費,不如做個壁面書架牆。
  • 130㎡原木簡約,客廳沒沙發,滿屋是書架,教授家就是不一樣!
    這是一套130平米的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對教授夫婦,他們有著超乎常人想像的藏書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整個房子也是圍繞著書香門第的格調,在原木質感的空間下,用書籍把整個房子都營造出聰明自然舒適的氛圍感。平面布置圖玄關▲玄關原本是個通過,為增加房子的儲物並讓空間更加私密,在針對大門位置裝上一個鞋櫃,鞋櫃後方的過道也是收納櫃,整體空間更加實用自然。
  • 藏書的意義與樂趣
    藏書並不需要華麗的住宅,藏書是一種態度。我見過一個愛書人,他的工作經常變更,可是書箱是他每次搬遷的重點。他說我將書籍看成寶貝,書籍為蒙昧未開的思想投進了一孔光明,有了一點期盼,得到些啟迪,只要你相信詩與遠方,光明也終要來到。有人說藏而不讀又有什麼用,此言差矣。
  • 10平米陋室,藏書幾萬:最好的學區房,是孩子的書房
    根據來自1000多所學校的2萬名學生的研究數據,發現家裡的藏書數量與孩子學習成績有高度密切的關係。此外,美國內華達大學社會學家埃文斯在27個國家超過73000個家庭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發現:1、成長在有500本藏書的家庭裡的孩子會比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裡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 10平米陋室,藏書幾萬:最好的學區房,是孩子的書房
    此外,美國內華達大學社會學家埃文斯在27個國家超過73000個家庭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發現:1、成長在有500本藏書的家庭裡的孩子會比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裡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2、家庭藏書量大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要比家中無藏書的孩子高19%。其實,最好的學區房就是自家的書房。
  • 8萬冊藏書何處去?上海66歲藏書家再開舊書店望會有緣人
    在2013年動遷以前,他家4層樓的老房子裡藏了6萬冊書,塞得滿滿當當,即使是一樓的廚房,除了必備的廚房用具,便是整堵牆那麼大的兩架子書。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從小就特別喜歡書籍,但真正開始大量購買並收藏舊書,是從1970年開始的。每次買回舊書,他都會小心地將灰塵清理乾淨,然後用透明塑膠袋仔細包好,分門別類地放置在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