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在苦難中,選擇用微笑雕刻命運,用平靜背負責任,最終在一片炊煙嫋嫋中,牽著自我走向歸途的故事。福貴用半生喜教會了我們珍惜當下,又用半生的苦痛教會了我們活著的意義——不論怎樣的活著,生命本就是一件極其複雜而又飽含深意的事情,就像本書作者餘華在結尾所寫的:
「人是為了純粹的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情而活著」
小說作者餘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著》,讓一場悲劇,卻以一種衝撞視覺的美感呈現出一種溫暖的釋懷。
那麼歸根到底,造就福貴悲劇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父母溺愛下的自我缺失
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 捷爾任斯基
福貴本擁有那個時代大部分人沒有的東西,比如,疼愛他的父母,優渥的家庭環境,敬愛他的妻子。這本該是一個人生大贏家的故事,福貴卻因為年少無知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徹底敗光了家產,這讓自己一無所有不說,還害得一家人都跟在自己身後受罪。這種典型的「敗家子」的行為在書中其實早有暗示。
福貴的家產是祖上傳下來的,一代傳一代,到了福貴父親這一代已經大不如前了,他父親也是個敗家子,敗家子加上敗家子,家族的破敗好像已經形成了必然性。再加上作為獨子,福貴的父母盡他們所能的寵愛著孩子,娶來的妻子雖然溫柔賢惠但也歷來順受,就像福貴的母親從不過問他父親的「混帳事兒」,妻子也從不過問福貴的那些事兒,即便心裡無數次難過,卻仍端著身子裝作賢妻良母。
於是,在身邊人有意無意的縱容下,福貴成了比自己父親還會玩樂的敗家子。如此這般看來,嬌寵長大的小少爺其實一開始就早已註定了結局。好在歸於困頓之後,福貴反倒成長不少,開始腳踏實地慢慢嘗試靠自己讓家人活著。但這次幸運沒有眷顧福貴,也許前半生的幸福已經用光了他這輩子的運氣。
從奢入儉,所有人都在落井下石,在幫福貴還完債後,父親就匆匆離世了。有時候死去的人往往是幸福的,本應早就知曉的人生道理,福貴人生已然過了一半才明白什麼叫做牆倒眾人推——連嶽父也嫌棄他沒用,要拉走自己已經為福貴生過孩子的女兒。
但能怎麼辦呢?事實如此,家裡的長工來給問他好喊他少爺,福貴卻只悲愴的搖頭「不要喊我少爺,叫我畜生」。可見此時此刻,福貴的心慢慢涼了,卻只能趁著月色抬頭望望天,然後一把抹去眼淚。
社會動蕩下的被動人生
都說是時勢造英雄,也沒人說過動蕩的局勢面前普通人該怎麼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一輩子也就過去了,可福貴是去請醫生給母親看病的路上被國軍拉走的。走時,家裡的妻小還全然不知,他好幾次想要逃跑,卻又好幾次被嚇得打消了念頭。沒辦法,福貴只能咬牙跟著部隊打仗,等好不容易活著從戰場上退下來的時候,一雙兒女已經長大了。
母親早就病死了,女兒也因病成了聾啞女孩,更糟糕的是,村裡搞起了土地改革,當年設賭局騙了福貴全部家產的人被槍打死了,死前還念念有詞是替福貴死的,誰讓他現在是地主呢?
而作為貧民的福貴一家僥倖活了下來,他們認為這是眷顧,要好好活下去。平淡的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了,福貴和妻子漸漸地老了,兒女們也卻漸漸大了。
普通人對幸福一詞其實沒什麼好執著的,只依稀覺得大概兒女的笑聲,或是回家時升起的嫋嫋炊煙,大概就是幸福吧。
福貴也是這麼覺得,只是很快,兒子就死了,死在給縣長的女人獻血的病床上。權勢之下,其實一條賤命換一條縣長老婆的命,誰能說得清到底值不值得呢?生在這樣一個吃人的年代,福貴的心碎了,他不知道值不值得,只是固執的認為縣長欠他一條命。
在此之後,福貴幾乎一夜白頭,妻子也病的厲害,對於福貴來說,他好像只是短暫的幸福了一下。夫妻倆無法從失去兒子的陰影中走出來,但是為了女兒又不得不振作起來。軀殼之外的靈魂無處安放,嘆息中咽下淚水,打碎了牙齒還要狠狠心活著。這世道啊,活著太難,活著太苦,活著太累,活著只是為了活著。
不久,城裡開始鬧革命,但福貴一家並沒受到什麼影響,甚至在村裡隊長的介紹下,他們終於給女兒找到了一戶好人家。是在城裡幹活的搬運工,模樣也好是個殘疾,和聾啞的女兒剛好相配。婚禮結束後,心懷愧疚的縣長敲響了福貴家的門,他是來道歉的也是來道別的。曾經他和福貴也是患難戰友,只是沒想到一朝抽血救人,竟直接害死了戰友的兒子,他曾愧疚過,但直到現在才後悔,因為他活不下去了。
城裡的革命鬧得人人自危,作為縣長,他是被坑害的最慘的那個。到了這個時候,富貴和妻子也終於原諒了他,至少他們還能活下去,縣長卻是連活都不願活下去了。
命運弄人的聚與離
我走在逃離命運的途中,卻與命運不期而遇——獨木舟
對於命運這個詞,福貴直到死也沒弄明白自己何德何能落得個半生坎坷,嫁了人的女兒在生孩子時難產,竟留下個孩子就撒手人寰了。
這一會兒,妻子已經哭不出眼淚來了,看著殘疾的女婿乾嚎,只覺得心疼。還是福貴將女兒和兒子埋在了一起。醫院吃人,命運弄人。沒多久,熬不下去的妻子也走了,短短幾個月,福貴又親手埋了自己的女人,對於福貴和女婿來說,命也散了大半。
那些疼痛而熟悉的歲月,那些堅韌而心碎的人生,此時此刻全都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姿態,撞擊著他們的心頭,只餘下幾縷殘魂不生不死,暗自垂淚掙扎。這大概就是命吧!為了小外孫苦根,生活還得繼續下去啊!
可苦根苦根,是真的苦啊!從小沒了媽媽,長大點的時候,他爸爸又在幹活時被水泥板夾死了。福貴心疼的將他領回了村裡,苦根卻還念叨著爸爸。他只能實話告訴苦根說他爸爸死了,苦根卻認真地點了點頭,又問:「我知道他死了,那什麼時候接我回去?」
沒想到這句話竟一語成讖,五歲那年,苦根真的被他爸媽接走了。這本是一家團聚的好事兒,可福貴卻心疼的厲害,因為苦根是吃豆子的時候噎死的,小男孩不饞嘴,只是福貴太窮了,誰能想到一盆豆子竟害死了苦根。
生活給了福貴一點點虛假的美好,就在好幾次,他都以為自己獲得了某種平淡而隱秘的幸福時,命運又再次跟他開了個玩笑,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奪走了他所有的喜樂。
福貴的心在乾涸的眼淚中蜷縮成了一滴蚊子血,為了活著,他愛的人們一一死去,等福貴無所顧忌的時候,他又偏偏活著。是眷顧也是懲罰,如果說這是命運的眷顧,這種活法也太過悲傷,但如果說這是懲罰,也未免太過殘忍了!
活著是為了什麼?福貴想了一輩子。
活著是忍受,忍受所有的苦難,因為苦難是堅韌的前身。有時我們活著也僅僅只是為了活著,因為人來人往,有的人註定會回來,有的人註定會走。悲傷和歡樂也許全無意義,離別相聚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年少時,我們總是怨恨自己的不幸,覺得擁有的都是勉強,失去的都是執著,我們不曾看清命運的流向,不知身在這世界,緣分這東西半點不由人。緣淺緣滅,緣來緣去,這從來都不是我們放棄自我的原因!
人活著就是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因為活著這件事就足夠偉大。
所以最後,福貴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闡述了這個貫穿了他一生的故事,說不清有幾分釋懷,也說不清有幾分悲憫,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四散的霞光中,步伐堅定而蒼涼。
有感
讀完《活著》,我懷著一種幾乎憤慨的心情洋洋灑灑寫下評語,可是冷靜下來之後,我又全部刪除了,只因細細品來全是苦澀。
這本書用「非人間」的立場教誨我們如何面對苦難,如何面對生活。以客觀中立的敘事立場、溫情深沉的情感基調在文中記錄一個名為福貴的男人悲劇的一生,發人深省,教人敬畏生命,使得我們在這本以悲劇收場的小說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