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果爸(文章為原創 歡迎轉發分享)
2019年12月2號-13號在西班牙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9歲女孩黎子琳以「青年的力量青年的責任」為主題發表了全英文演講。她以「珍愛熊貓,珍愛地球」為口號,呼籲全球青少年與大熊貓站在一起,踐行環保,對抗氣候變化。
演講的視頻一經網友傳到網上,這個女孩就火了。火的是她的英文,火的是她的颱風。流利的英文口語,落落大方的颱風,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有網友感嘆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可是無數的家長也盼著自己的孩子可以有朝一日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黎子琳英語成功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成長曆程呢?
01 黎子琳的英語桂冠是如何煉成的
在相關採訪中,她的媽媽透漏了3點信息,特別重要。
一是自己和丈夫都是英語老師,黎子琳從小就在英語的氛圍下長大,從女兒出生開始,她們就比較重視聽力的薰陶,通過英語兒歌和動畫片等打造語言環境;
二是她是從小聽英語就是樂趣,一直以來,英語都很好,日常交流沒有任何問題;
三是每天聽英語的時間在2-3個小時,看動畫片也都是看全英文的。
從她媽媽的描述可以知道,黎子琳幾乎具備了學習英語口語的全部條件。家庭的重視,早期樂趣的培養與啟蒙,英語環境的薰陶以及個人的努力。
02 家庭重視 才會從小抓口語
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門語言,對多數家庭來說都是陌生的,對於孩子來說就更摸不著西了。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學習英語的必要性,這個家庭就沒有辦法引入英語口語這門課,孩子也不會早期接觸到英語口語。
同時,在孩子2-3歲時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非常快。而這個階段的孩子頭腦中還是「閒置」狀態,你教授給他什麼,他便學什麼。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將會喪失一個學習英語的黃金期。
在3歲左右的孩子的閒置時間特別多,如果利用這個時間進行英語口語的學習,孩子學起來相對輕鬆,不會感覺到壓力。如果到5歲、6歲再學習,那時要上幼兒園或者小學,白天基本沒有什麼時間,只能利用晚上及周末時間。若還有課後作業或者其他興趣班,又會擠佔部分英語學習時間,這樣會使效果變差,還會使孩子感受到一定的負擔。
另外,孩子的的思維方式也是隨著成長慢慢培養起來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孩子母語的思維會比較強勢,思考問題時傾向採用這種思維。而漢語的思維與英語的思維是不同的,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學習英語的難度,降低了孩子的學習效果,也不利於興趣的養成。
03 英語氛圍 是英語口語煉成的肥沃土壤
《孟子》曰: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意思是說教一個人說齊國話,他周圍人講的都是楚國話,那麼就算天天敲打著他學習齊國話,他也學不好,相反,把他放到說齊國話的人群中,他很難把楚國話講好。
正如古人言,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如果把一個還不怎麼會講話的中國孩子放在英國,則他先學會的便是英語,如果把他放到韓國,則他先學會的便是韓語。上述結論能夠成立的前提是,孩子接受來自外部的語言刺激為其習得的語言,也就是說在他的生活環境中的人講英語,便是他學會英語的語言刺激。在黎子琳的家庭中,她的爸媽有意識地提供英語環境的薰陶,作為英語老師的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其能有摘得桂冠的原因。
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門語言,根據二語習得理論描述,第二語言的習得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過程和學的過程。所謂「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際實踐 ,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 ,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流利、正確地使用該語言。而「學習」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的過程。
黎子琳在與父母的日常交流過程採用英語進行交流,日常看動畫片也全是英文的,而且每天堅持2-3個小時的聽英語,這些剛好充分發揮了習得的靈魂。
04 個人優秀的綜合素質 是其脫穎而出法寶
通過環境薰陶也好,通過習得也罷,這些僅僅是保證了學好英語口語,但想在高手如雲的競技場上脫穎而出,還需要優秀的表現力。
通過參加比賽是提升個人表現力的較好方式。她的父母在孩子參加比賽這個環節一點也沒有馬虎。在舞臺上一些英語流利卻不具備舞臺表現力的孩子往往很快被淘汰下來,只有那些英語口語好,有才藝,又有舞臺經驗的孩子才能站到最後。
2019年,黎子琳參加了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辦、北京大生知行科技有限公司(51Talk)承辦的大型文化傳播活動中華少年說。黎子琳獲得中國區低年級組冠軍、以及在英國舉行的總決賽亞軍。這也是黎子琳能夠被發掘出來,並得到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邀請,前往馬德裡演講的原因。
苦心人,天不負。我們若也能做到黎子琳媽媽說的那3條,再加上你家娃的努力,你家的娃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恐怕也不能成為現實。
以上為筆者的分享,關注作者,查看更多育兒知識分享,歡迎交流,留言和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