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時,興趣與薪酬,怎麼選?

2021-01-11 譜帙職場

辯題:就業的時候,興趣與薪酬,你選擇哪個

進一步分析,這個選擇的矛盾分歧應該在於「感興趣但是薪酬低」和「不感興趣但是薪酬高」的矛盾。

持方1:選擇興趣

主辯思路:

1.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選擇」這個話題。出生的時候,我們選擇不了家庭;義務教育的時候,我們選擇不了學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選擇不了學校,是學校選擇我們;甚至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們都選擇不了。這裡有人可能會說了,大學專業不是你自己選的嗎?你錯了,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我們對各個專業的劃分、對社會分工的認知等等都不成熟,做出的選擇大都是在親朋好友的建議下選擇的,不能算是自己的選擇。

2. 所以,我們人生中第一次能自己做選擇的時候,就是選擇第一份工作。這時候沒有父母的約束,因為父母沒有你懂;沒有學校的幹預,學校最多給個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你難道不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喜好,來選擇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嗎?如果此時,你還要被薪酬左右,那麼你將再一次把選擇權交給了社會,因為在現在的社會,沒有哪一份薪酬會讓你吃不飽穿不暖,而計較薪酬的高低無非出於社會的攀比,你只能選擇社會給你分配的相對適合的薪酬,如果低於這個薪酬,你怕社會嘲笑你,所以如此說來,是社會幫你選擇工作,不是你自己選擇。

3. 選擇興趣,是將選擇權交於自己;選擇薪酬,是將選擇權交給他人。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嗎?豈能任其他事物擺布?

持方2:選擇薪酬

1. 首先要說一下關於「興趣」這個事。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說:「人生最困難的事乃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一件何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你僅僅只是面臨擇業的一張白紙。在沒有經歷社會風雨的洗禮,沒有見識過萬千風景的閱歷的情況下,一個人很難確切地分辨出興趣與誘惑的區別。到底是三分鐘熱情,還是堅持到底的愛好,在沒有切身嘗試的前提下,是很難做出明確地判斷的。但是人生沒有太多豁出去嘗試的機會,因為這種嘗試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你真的要為了這種不確定性地嘗試而消耗自己的青春嗎?

2. 相反,薪酬卻不會給你不確定性,也不會讓你難以判斷,是高薪還是低酬,明碼標價在那裡供你選擇,甚至它所代表的意義都那麼直接地體現得出來,高薪意味著更好地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品質。在你有機會選擇一份高薪工作的時候,難道你還要猶豫嗎?

3. 完全不用猶豫,因為你只有擁有了更高的生活品質,你才具備更大的選擇權。更高的生活品質讓你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百態,親歷更多元化的社會風物,到那個時候,你或許才會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裡。而這時候,致力於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興趣帶來的快樂。

現實中的態度:哲學上講,先有物質,然後才有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管是選擇興趣還是薪酬,經濟是前提,建築是目標。

相關焦點

  • 青年在擇業時的考慮
            現代社會,青年擇業,往往要看收入,要樹理想,要圖輕鬆,在自由職業逐漸覺醒的當下,非自由職業的選擇也越發的自由化。不少企業甚至會在待遇中明確公司環境,辦公條件,有無零食等,想盡一切辦法去突出公司的自由化,以迎合畢業生的需求。
  • 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分析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選「8」的247人,佔28.3%;選「9」的123人,佔14.1%;選「10」的36人,佔4.1%。調查表明:大學生總體上的就業滿意度較高。  與此相對,本次調查概括出了職業選擇過程中遭遇的6類苦惱:想去的單位不要我,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
  • 高考填志願選專業:興趣重要還是特長重要?
    雖然填志願時沒選好專業,將來也有轉專業或者工作後轉職的機會,但是需要付出比較大的成本。尤其是如果開始專業沒選好或者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大學四年對所學專業沒興趣,畢業時勉強擇業或選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就業將處於比較劣勢的地位。不如趁高考填志願選專業的機會一步到位,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等成本都小得多。
  • 高校專業怎麼選?世界頂尖名校錄取生的「擇業內心戲」告訴你!
    當年參演《高考》大片的時候,抱著志願書研究了好多天,選了自認為超級適合的專業,進去才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兒!要是當初能多了解自我,多做一些專業背調,情況可能就大不相同了!物理、航天,是人類進步的基石— By萬同學Rain的興趣愛好跨度極大,是個十足的好奇Boy。比如他喜歡歷史,喜歡那些看起來似乎懷舊又有些老派的事物。同時,他又非常熱衷於造引擎、做模型等充滿科技性和未來感的事情。當你要給他貼上「硬核」標籤時,他又會告訴你,料理和貓也是他的最愛!
  • 大學生擇業:走出8心理誤區,找準4種自我定位
    03從迷茫失措到重掌主動,要找準4個擇業定位自我評估,全方位深刻分析自己的興趣、性格、氣質、能力等與職業定位的匹配性。在充分認識自己後,理智、冷靜地結合好主觀願望和客觀條件,找到自我的恰當定位,重新掌握主動。擇業前提:確定的位置和目標。
  • 擇業別迷茫:30歲之前你要掌握這4個方法,選對職業就是選對人生
    找工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如同找對象一樣,千挑萬選,生怕選到不合適自己的,如果選錯了,就會影響自己的前途。選擇工作時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麼樣的崗位,其實,30歲之前你掌握以下的這4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選擇適合的工作,而選對職業就是選對人生,這件事對我們至關重要。
  • 外企的待遇層次,福利:一個雙非機械研究生成功擇業的案例
    因為外企待遇高,薪酬福利好。大體上是對的,整體來看外企確實比國內企業尤其是私企收入高不少,人文關懷做得也好。下面我來說一下外企不同的檔次,供大家參考。外企待遇也跟各國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不同國家的企業薪酬福利待遇差別很多。最近這一年大家可能也都看到了,論福利制度是歐洲國家好,而不是美國。
  • 與海外學子的擇業漫談
    接下裡和大家閒聊一下目前的海歸擇業,給大家送上美好的祝福!」其實在我看來,現在的留學生就業的最大的難題就是,當想要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時有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所以,要刺破重重迷霧和面紗,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需要下一番功夫!選擇工作機會是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優先,還是物質回報優先?
  • 職場英語:擇業,這10個錯誤想法你可曾有過?
    事實上,擇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你應該多花時間再作決定。職業諮詢師可以告訴我選什麼工作。   A career counselor, or any other 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an't tell you what career is best for you.
  • 青年人擇業還是最看重「發展機會」
    最新一項對全國城市居民進行的擇業觀調查顯示,2002年城市居民的擇業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工作穩定」取代「高收入」,成為人們在擇業時最為看重的因素,但青年人擇業的首要標準仍是「發展機會」。  在2001年進行的同主題調查中,一半(50.8%)城市居民把「高收入」作為自己擇業時的第一條件,而要求「工作穩定」的人數比例為41.9%,選擇「高收入」條件的人群比例比求「穩定」的高8.8個百分點。
  • 薪酬體系怎麼設計?看看這家把薪酬公開的公司怎麼說
    首先,我們在設計薪酬體系時重點考慮了以下幾個問題:簡單透明原則這既是我們公司的文化,也是整個透明薪酬體系的設計核心。作為一個精簡的創業公司(三四十人規模,因此這一機制可能不適用於較大規模的公司),我們需要一個透明、自動化的機制來保證在薪酬這一敏感問題上儘可能的公平。
  • 選個好工作,人生贏一半。00後的擇業建議
    第一份工作選不好,會影響你對這一行的認知,也會影響工作性格的形成。那麼怎樣找好第一份工作呢?如何擇業首先,先儘量先選擇專業對口的行業。大城市最後,選好城市。一般打算長期的發展的城市在一開始就要確定好。換一個城市找工作帶給人的變化是巨大的。
  • ...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王鵬:技術發展、疫情爆發對青年擇業的...
    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18年爆發中美貿易危機,2020年在情況改善,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時,全球爆發疫情。不可測量、不可計算的現代風險導致社會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中國傳統的發展紅利逐步衰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改革、人口、城鎮化帶來的三大「紅利」支撐著中國高速發展,尤其是低成本勞動力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 2020屆畢業生薪酬大比拼:我,二本畢業,專業不好,怎麼找工作?
    你畢業於什麼學校,基本就確定了你第一份工作薪酬的下限。2、專業,決定你薪酬的上限從專業上來看,工學專業就業收入更高,機械工程專業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所有的崗位都是按需定酬,越有需求越值錢,所以學什麼專業真的很重要,它決定了你薪酬的上限。3、非名校、非熱門專業,怎麼找工作?既然學校、專業很重要,它決定了你第一份工作的薪酬,那是不是那些非名校,專業又非熱門的畢業生,就沒有好出路了呢?
  • 早教班、興趣班怎麼選?是否必須上?
    建議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早教班時,考慮這三個方面:一看老師是否真正喜歡孩子、關心孩子。上試聽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多留意一下老師和孩子互動的方式,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老師能不能及時發現並提供幫助;孩子哭鬧時,老師是否有耐心、有方法地安撫孩子的情緒;在老師面前,孩子有沒有安全感,等等。
  • 大學專業如何選,興趣優先還是賺錢優先
    那麼,大學的專業該怎麼選呢?聽從內心的聲音,以自己興趣為著眼點來挑選專業?還是聽從父母或別人的建議,選就業途徑寬廣、符合未來未來發展趨勢、熱門的賺錢專業呢?01、 選擇必須是自己做的,並且不後悔特雷弗.諾亞在《天生有罪》裡寫:我常常為之感到後悔的是那些我沒做過的事、沒選的那個選項。
  • 選「興趣」還是選「收入」?透視高考專業選擇取向之變
    從20世紀70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如日中天」,再到21世紀初法律、計算機、金融等專業成為「爆款」……高考考生的專業選擇,往往像一面鏡子,不僅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也折射出人們求學擇業等觀念取向的變化。 事實上,鍾芳蓉的選擇並非個案。
  • 大學生興趣有何變化:願為興趣付費,能用興趣變現
    這種理性不僅表現在他們的興趣選擇上,而且滲透進他們對自我愛好的堅持和擇業中。  他們選擇興趣時不盲從、不大眾、不刻意追求小眾,近40%的95後大學生調研對象對於小眾興趣是否要變得大眾化持中立態度,超過了希望堅持小眾的群體和希望大眾化的群體。從這裡不難看出,網際網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加自信,文化的包容性讓他們更容易找到自我認同,無需刻意標新立異或者尋求大眾認同。
  • 求職季-面試時與面試官談薪酬的技巧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談薪酬也是面試的一個環節。有些求職者通過了面試之後到了談薪酬的環節就以為主動權在自己手裡了,頓時覺得「農奴翻身把歌唱」了。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因為談薪時的獅子大開口或氣焰囂張的樣子會讓HR感覺很不爽,一旦HR之後把這一情況匯報到老闆那裡,那還是可以直接刷掉你的。
  • 當HR問「你的期望薪酬是多少」時,我該如何回答
    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談薪酬的確是一個大難題,不了解市場行情,不清楚行業現狀,盲目自信或過分自卑,缺乏談判經驗都是談薪酬時表現不好的重要原因。究竟如何和HR談薪酬,我們今天來給大家提一些小建議。相信很多應屆生對於HR在面試時談期望薪酬都存在疑惑,不明白這麼問的目的在哪裡,也有同學曾誤以為HR可以參與薪酬決策或有意打壓薪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