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來就有探索、學習的濃厚興趣,更有全方位開放的學習能力,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這種興趣和能力會與日俱增。可是,現在很多孩子入學之日就是厭倦學習的開始,考試能力並沒有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學習只是過度地使用甚至透支了孩子的潛能,而沒有開發、培養潛能。
本系列中的《聽出奇蹟》一書,介紹了錢偉長的故事,說明了潛能開發的重要性。錢先生考大學時物理成績只有五分,那時他已經是成年人,過了學習、吸納能力的最佳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他轉學物理專業,短期內就能名列前茅,乃至後來成為在眾多科學領域都有建樹的萬能科學家,不能不說是令人震撼,發人深思的。
我們可以想一下,現在的成年學生,以錢偉長當時的物理基礎,不要說學習大學物理,就是學習中學物理短期內能趕上去嗎?恐怕很難。為什麼?因為沒有培養起來錢先生的這種學習能力和潛能儲備。潛能是本,成績是末。但得本,何愁末 ;不得本,強求末,則末亦不能長久。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中國的學生奧數競賽之類的成績世界知名,但是諾貝爾獎等的發明創造獎項卻少能問津,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學習沒有立足於能力培養、潛能開發,結果後勁乏力。如同長跑比賽,上來就衝刺,暫時遙遙領先,後面卻越跑越沒勁,越跑越慢。有些人上到大學,學習興趣和能力就從頂點下行了,有點餘力的撐到博士畢業,但要說搞研究創新,乃至發明創造,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潛能開發的核心是靜定能力,靜定能力的前提是專注力,沒有專注和靜定,必然只會耗能而不會養能、增能。傳統教育把專注、靜定納入聽說讀寫的每一個環節, 學習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
更嚴重的是,不僅教育上缺乏潛能開發措施,生活中電視、手機、電腦等聲色光電的炫惑刺激,使人不僅不能靜定,而且心思散漫浮躁,難得片刻寧靜。一旦失去了這些外界的刺激,就會倍覺無聊,心裡沒著沒落,站不住,坐不下,不知道如何消磨時光。對於學習來說,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當前提倡潛能開發,不僅是學習的必要,也是心性培養的亟需。
潛能開發並不難,只要能夠正確地聽說讀寫,專注靜定自在其中,久而久之,習慣就會成為素質。
在當前的時代,特別是通過聽和寫更為必要與高效,具體道理和方法,請見本系列叢書的相關內容。
教育應該增加生命的韌度、強度、廣度和深度,當然,還有溫度。要讓生命有彈性而且充滿溫情和色彩,起碼不能讓生命變得乾枯、脆弱、蒼白,不能以性情為代價換取分數和文憑,應該以學涵養性情。
現今一些觸目驚心的現象背後,是一個個空虛、蒼白、煩惱的心靈,害人者的另一面是更為可悲的心靈受害者。倘心靈稍有溫度和潤澤,不是乾枯、焦脆到了極點,又怎麼會表現的如此失控?
這一切,根源於學生本身的心理問題、成長環境與經歷的影響。
心病還須心藥醫,毋庸諱言,現在的教育夠豐富、夠熱鬧、夠花哨,但卻忽視了最該重視的「心」。「喪心」的結果就是「病狂」,假如教育不能安頓人心,必然導致人心的放逸甚至狂亂,因為分數和知識並不是性情的營養液。
那麼,應該培養什麼樣的性情,又該怎樣培養呢?
最基本的,應該有以下兩方面的性情修養,這是底線。
首先,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理性的心態。理性是什麼,理性就是了知和接納。就是該怎樣就怎樣而不是想怎樣就怎樣。不較勁、不偏執、不愚昧、不狹隘,不鑽牛角尖,尊重事實、條件和規律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一一一讓一切人和事圍著我的想法轉。
古往今來,沒有人能夠主宰一切。喪失理性,焦灼狂妄地和事實、規律較勁最終只能傷了自己。至於傷到什麼程度,那要看執著到什麼程度,傻到什麼程度,也就是不理性到什麼程度。
孩子生下來並不對這個世界抱有什麼成見或者帶著較勁的心理,他們都是接納和開放的。之所以慢慢地走向不理性的自我中心,家長應該反思,因為絕大部分的不理性不是出於其他原因,說白了就是家長從小慢慢慣出來的。
家長毀滅孩子的理性有兩件「法寶」:一是讓孩子坐享其成 ;二是讓孩子為所欲為。
坐享其成則孩子不知生活之艱辛,事務之條理,成果之因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會養成孩子要什麼就得有什麼的偏執,求之不得是無法接受的。
為所欲為則孩子不知世事之深淺,行為之利害,因果之必然。缺乏引導、不加約束會養成孩子想幹嘛就幹嘛的狂妄,自我控制能力嚴重缺失。
不理性的孩子容易抓狂,缺乏耐心,生命比較脆弱,抗挫折能力很差。遇到稍有點複雜的事就會陷入想拿拿不起,想放放不下的焦慮中。得意容易忘形,失意也容易忘形,順境中常常自高自大,逆境中又常常自暴自棄。
其次,我們要培養孩子平和的心態。平和就是不極端、不粗暴、不狹隘、不專橫,情緒比較穩定。生命有溫度也有彈性,能夠包容和理解。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自我調適能力,對於生活中的種種狀況都能夠面對和適應,甚至無入而不自得,不會輕易被外在的事情擾亂方寸。一顆七上八下、起伏不定的心在任何環境裡都很難安然,因此,平和是人生幸福的保證。
孩子不平和往往是家長的情緒和性格有類似的問題,或者過度溺愛驕縱所致。
那麼,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理性、平和呢?
首先,上面所說的靜定能力是基礎。能靜下來、定得住的孩子才能穩住生命的陣腳,不隨風起浪,遇事即亂。在穩住陣腳的前提下才能合理思考,恰當應對。靜定能力雖然不一定能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升華,但可以使我們能夠自控,絕不至於對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歇斯底裡。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培養孩子通達的人生觀和中正平和的性情修養,這就需要經典的浸潤、藝術的薰陶。
性情的教育由家長來引導當然最好,可惜很多家長本身的智慧和修養不夠,對此很難起到表率和影響作用。如果方法不當,一味強求,甚至好心還會辦了壞事。
給孩子聖賢的教言和雅的藝術就是幫孩子儲備下了性情修養的寶藏。也許他一時感悟不到其中的價值,但儲備下來就是孩子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反省、自我覺悟的機會和資本。這樣,將來遭遇到種種問題就不會只是人生的挫折,而可能成為重生的機遇。
所以,在本系列的書中,特別提到了經典的重要,文化的力量以及音樂、書法等藝術的價值,並有相應的學習方法。
一一一摘自高凡《聽出奇蹟,發現未知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