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祭拜,是有什麼含義?
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每到清明節,一家老小都回去祖先墳前掃墓、祭拜,這是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的傳統風俗。但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許多地方都有一個習俗就是,已經出嫁的女兒在清明節是不能回娘家祭祖上墳的,這是什麼緣故呢?
提起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當時晉國晉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在外時,饑寒交迫之際,他身邊的一位忠心隨從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給重耳做飯吃,晉文公在得知真相之後,非常感動,發誓有朝一日一定會報答介子推的恩情。
後來重耳回到國土當上國君之後,有一天回憶起來昔日落難時的場景,想重賞介子推報答昔日恩情。而此時的介子推卻不願邀功領賞,便帶著老母親歸隱山林。任憑晉文公派去的使臣如何遊說都不願意現身。無奈,晉文公只好親自前往深山老林,介子推依然不願相見。於是晉文公便假意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母子出來見他。
沒想到介子推寧願和母親葬身火海也不出來想見。就這樣火勢將整座山燒了個乾淨。晉文公十分懊悔,回去之後便下令規定介子推去世的那一天為寒食節,當天所有人都要吃寒食紀念介子推,而每年,晉文公也都會親自率領大臣們去那座山上祭拜介子推。後來寒食節便演變成了現在的清明節,人們都在這一天紀念亡故的祖先。
這邊是清明節的由來。而在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祭祀也是很受重視的一項活動,因此一般主持的都是家族裡的男性,女性只負責在家中做好後勤工作,並不參與祭祀的儀式。還有,在古人的觀念裡,嫁出去的女兒相當於潑出去的水。一旦女子嫁出去那就是夫家的人了。在名義上來說已經不屬於這個家族的一份子了。
自然家族的這些事物也就與她們無關了。就比如女子去世之後葬在夫家而不是娘家一樣。不過,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講究平等。因此對於這種陳腐的思想也應該被拋棄。女兒即便出嫁也應該是娘家家庭的一份子,想要在清明節回家祭拜父母祖先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阻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