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語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倡議同學們通過「眾樂樂」這個小欄目,把參加學術會議、專業課程、學術考察的體會與收穫與大家分享,投稿信箱:guozy@planning.org.cn。今天這位同學與大家分享的是其參加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2014年會所收穫的信息。
話說筆者前些天去深圳參加了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2014年會。年會主題是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教育,大會報告主講嘉賓大腕雲集,包括了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張庭偉教授,等等。筆者當堂認真滴記了筆記,回來後憑著自己粗淺滴認識,對吳志強教授和葉嘉安教授發言進行了歸納整理,在這裡與同學們分享,有不到之處,大家一起商榷哦~
吳志強教授
吳志強教授首先介紹了歷時3年的城鎮化調研,他們發現:1990以後出生的農村年輕人將來極少會務農。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到2040年當這批年輕人50歲左右的時候,中國誰在種地?因此,中國城鎮化的根本問題不在於18億畝耕地,而在於人,在於人的市民化。真正地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整個社會的城鎮化。
吳志強教授通過對世界各國城鎮化規律的研究,發現現代國家建立在城市文明的基礎之上,城市是現代化的載體;世界各國的城鎮化進程中都曾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終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具有高收入、高城鎮化率的特徵;.。吳志強教授提出,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不能再走「賣體力、賣環境的」城鎮化道路,而是需要走「智力城鎮化」之路;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來治理環境、採用可再生能源、解決居住和社會平等問題,這樣的城鎮化才是國家提升的途徑而不是不可持續的耗光資源、產生社會不公的過程。
最後,吳志強教授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規劃教育要持有永續觀和創新觀,要有理性力和協同力。
葉嘉安教授
葉嘉安教授以「是否需要全球統一的規劃教育課程設計?是否需要全球統一的規劃系統?」為引子,提出城市規劃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需要考慮當地現有及可見將來的社會、經濟、地理、政治環境,他認為,適合其他城市的規劃,不一定適合當地的城市,以前適合的規劃,不一定適合現在或者將來的城市情況。也就是說,規劃系統和規劃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不同背景下,規劃系統和規劃教育應該有所不同。
隨後,葉嘉安教授回顧了西方城市化的歷程,城市化帶來的城市問題,以及規劃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他認為,西方規劃發生了從科學系統規劃到公眾參與規劃的範式轉變(paradigmshift),規劃重點發生了從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發展到城市更新以及地方營造和營銷的轉變。葉嘉安教授認為,中國未來城市和規劃發展面臨著自己獨特的挑戰:人口密度高、人均GDP低,經濟增長急速,獨特的政治體制,等。規劃系統、規劃教育如何做到「全球視野,地方規劃」?如何把握未來發展的趨勢從而培養規劃師以應對當前和未來城市發展的挑戰?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點小小收穫,總結到此結束,難免有主觀、疏漏之處,同學們如果發現了什麼問題,歡迎跟我聯繫!
作者:郭城
——————————————
了解更多《城市規劃》雜誌信息,搜索微信號「chengshiguihuazazhi」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