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我們為什麼會是這樣?人人皆知又人人不知!》
————讀後感
先生昨日的文章,論述了「為什麼世界只能這樣存在」,進一步強調了感知在存在中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也表明了世界在存在中的衍生物地位,世界從屬於感知,有什麼樣的感知,就有什麼樣的世界,所以說,世界只能這樣存在。先生說完了世界,今日文章再來說主體的人,不同於世界只能這樣存在的判斷,先生今日文題,用了反問句,「人類只能這樣嗎?」,言外之意就是,人類不一定只能這樣,進一步延伸,就是人類一定不是只能這樣,人類怎麼會只能這樣,人類完全可以不這樣。
喜歡思考先生的語句裡蘊含的形而上基礎邏輯。清麗脫俗,洗心洗肺。拋開今日文章的具體內容不談,單是文題裡這種反問反思的語氣,及其蘊含和引申的深意,就已經散發出濃濃的形上學味道,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直接就指向了邏輯推理的衝動,尤其是配上主語「人」,立刻就是一個登堂入室的形而上問題,嚴肅而又高大上,甚至比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還要深入一個層次的問題。
還是說文題裡的反問顯示出來的思維方式問題,「只能這樣嗎?」,這的確是一個我們在生活中極為稀缺的思維方式,生活中,我們更擅長確定無疑,就是這樣,從不反思,有不少人,活一輩子不知道反思,直著脖子往前拱,從來不回頭,直到拱不動了才算拉倒。理論上,只有創世的神不用反思,因為人家是規矩制定者,大家都得按人家的意思來,所以只能是大家反思,人家用不著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是我們都忘了,別說自己反思了,就是別人稍微提出不同意見,立即就要滿身戾氣地折回去,所以,生活中就是永無寧日的風風雨雨。所以,「只能這樣嗎?」的問句,透露出來的思維方式、反思精神,的確是值得我們擁有的稀缺品質,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幸福感!
「只能這樣嗎?」,是一個應用範圍無限廣闊的句式。幾乎所有的意識裡的存在,都可以用這個句式過一遍,許多的生活智慧都出自這個句式。實際上,這個句式,這個反問,本身就是一個形上學、哲學裡的常用句式,許許多多了不起的哲學成就、哲學進展就根源於這個句式。
黑格爾說:哲學的認識方式就是反思。西方的哲學路數就是一直在反思,在反思中獲得認識。從蘇格拉底開始,他們就有了質疑的方法論。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實際上蘇格拉底是在提出一種反思和質疑精神,只能這樣嗎?是這樣嗎?我們這樣理解對嗎?他認為,所有的認識和概念必須放到邏輯裡去證實才能確定,而當他巡迴式地演說、辯論後才發現,許多當時雅典城裡的公民甚至智者,實際上根本沒有他們自以為有的智慧。所以,蘇格拉底時代,人們已經發現發現了反思和質疑的妙用,「只能這樣嗎?」、「是這樣嗎?」,順著這種思路走下去,我們就會逐步深入,找到真相。
從哲學方法論角度上系統闡述反思方法的哲學家,應該首推笛卡爾。他是一個智商超高的大神,差點沒把學生們逼瘋的解析幾何就是拜這位在百歲山礦泉水廣告裡被瑞典公主搶走瓶子的老爺子所賜,公主肯定是因為他教的幾何太難而生了他的氣,所以才搶他的水瓶子。開玩笑啊!據說這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誰知道呢?但笛卡爾的著述我們確實知道。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舉例說做夢時,我們以為是真,實際是夢。他從邏輯學、幾何學和代數學中發現了4條規則:
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對於我完全不懷疑的事物才視為真理;必須將每個問題分成若干個簡單的部分來處理;思想必須從簡單到複雜;我們應該時常進行徹底的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東西。由此,笛卡爾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從這裡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產物。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他卻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所以說,笛卡爾的反思、質疑,是有依據、有方法的理性的質疑。這種理性的懷疑,也起於最簡單的反思:只能是這樣嗎?是這樣嗎?
不可知論、懷疑論哲學家休謨,更是慧眼獨具,在他的著述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因果關係的懷疑: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後來的《人類理解研究》中反駁了『因果關係』具有真實性和必然性的理論,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也因此我們不能說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關連」。
休謨還深刻地質疑過」自我」的概念:當我們開始自省時我們會發現:「除非依靠一種特定的感覺,我們從來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識;人只不過是由許多不同的感覺累積而成的一個集合或一個包裹,這些感覺永遠處在一種快到無法想像的流動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換。等等,實在太精彩,得有多麼敏感細膩的思維,才能捕捉到生活中幽忽閃現的靈光,對我們深信不疑、不可能懷疑的因果關係、自我意識等客觀唯物意識體系裡的地基觀念提出質疑,「只能是這樣嗎?」、「是這樣嗎?」,實際上,仔細分析休謨的觀點,我們應該能發現,休謨在唯物的觀念世界裡,已經認識到所有的存在,只不過是「感覺」的呈現,而且,因為休謨認識到的「感覺」,更多的是指人的主觀感覺,他認為這是不可靠的,不客觀的,所以值得懷疑。有人說,休謨深受洛克和貝克萊的影響,好像是這樣的,貝克萊的名言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無怪乎先生曾經也說過,既往的哲學理論中,以不可知論為最深刻,最接近真相,說的就是他們認識到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但可惜的是,休謨似乎停留在了精神性意識的感知上,而未發現真正的感知意識才是存在的真相。
「只能是這樣嗎?」、「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這種反思和質疑最為徹底的是佛陀。佛陀不但找對了反思的方法和思路,而且證悟了反思和質疑的最高、最徹底、最究竟的境界。佛陀說:凡所有相盡皆虛妄,說的很明白,凡是我們所認為的一切名相,都不是這樣,都不是只能這樣,都是虛妄錯誤的。所以說,佛陀的質疑最徹底,佛陀就是在用」只能是這樣嗎?」、「是這樣嗎?」的反思和質疑思路,一點點兒地去反思和質疑,去印證,直到印證完心念裡的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這樣的,都只是執迷深重,都是鎖鏈枷鎖,都是虛妄的執念,然後破除這些執迷,才能打掃完覺性裡的垃圾,才能顯現空無一物、了了長明的真如智慧、性淨明體,才能徹底解脫,才能證入涅槃。
因為佛陀的勇猛精進、徹底究竟,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形而上的基本思路,就是沒有什麼東西是必然的,一切都不是必然這樣的,所有的存在物,都是有條件和前提的,改變了前提,存在物就會徹底改變,變到什麼樣子都有可能!這個思路的最大用處就是自我的解脫和和解,不再執著任何的東西,不再纏縛於任何的存在物。那將是一個身心愉悅、自由暢爽的境界。
有了這個基本的思路,剩下的就是尋找自我存在的前提,是真正的前提,而不是虛假謬誤的前提。
先生今日文章,就是為我們釐清我們的存在是什麼前提。
我們一直抱持的前提是客觀物質、生命意識、生存競爭的存在前提,這個前提把我們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把我們變成自私貪婪的蠹蟲,變成傲慢好鬥的戾氣生物,變成偏執蠻橫的自我主義者,人間矛盾重重、災難頻仍。
而我們真正的存在前提是感知,我們只在感知維度上存在,感知是我們的先驗的基因和宿命,我們無法超越感知,也不應該忘掉感知而沉溺於精神性意識。而感知本身就有有序、活躍、穩定、持續的愉悅屬性,我們完全擁有這種愉悅的天性。
沒有什麼是只能這樣的,連感知也不是必然要有的,非感知完全可以衍生和感知並列的維度前提,但我們就生在感知維度上,所以我們就只能老老實實地皈依於感知,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感知就有無限美好!
感恩先生提醒我們,人類不一定只能這樣存在,人類可以好好地在感知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