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孩子感冒了,感覺非常難受,他向媽媽請求道:「媽媽,我渴,你給我倒杯水嘛~」
媽媽說:「你感冒了,手腳有沒問題。媽媽之前是怎麼跟你說的,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要自己做,媽媽不可能永遠在你身邊幫你的。」
孩子委屈道:「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
媽媽:「提出要求沒被滿足,確實很難受,可是一件事情不滿足你,不代表不愛你啊。媽媽就是因為愛你,才不能縱容你。」
最後孩子起床自己倒了杯水喝。
這是一個寶媽發的朋友圈,並且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得意,但是看到這條內容,我內心的想法卻是:給孩子倒杯水啊,他生病了,他需要的不僅僅是那一杯水,而是媽媽的關心和愛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分情況的。
在上面這種場景,孩子生病了,身心都處於脆弱的時候,媽媽的照顧和安慰會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愛和關懷,會讓孩子有幸福的感覺。
我們成年人,在生病、不舒服、難過的時候,也會讓要親近的人給予安慰和照顧,哪怕僅僅是一句安慰的話,一個溫暖的擁抱,就會感覺自己抵抗力都增強了。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寶媽居然想到的是給孩子教育,讓孩子「要獨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會提前讓孩子感受到人情的冷漠,會讓孩子變成「表面懂事獨立」,內心卻是「冷漠和不安」。
父母的教育也要看具體情況,不合時宜的教育看起來更像是冷漠的嘮叨和嘲諷,不僅不會讓孩子如父母要求的那樣完美,還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越來越遠。
什麼是不合時宜的教育呢?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幾種情況吧:
當孩子脆弱的時候,父母想到的是教育。
上面那個孩子,不知道在長大後生病時,是不是還會想到這次媽媽給的教育,想到媽媽對自己的求助不理睬。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說:他總被同學欺負,有一次打的身上都是傷,爸媽發現後問一直被欺負為什麼不跟父母說?
網友當時什麼都沒說,但是心裡卻是對父母的不信任。
因為他曾經被欺負過,跟父母說,父母教育他說:要跟同學處好關係,不要有事沒事找家長告狀。
生病、孩子被人欺負,本來孩子就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心理狀態,他需要的父母的幫助和安慰,而不是父母的教育。
父母這時候的教育可能會加深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
還有一種是所有人都站在孩子對立面的時候,這時候父母不該教育。
很常見的場景就是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指責孩子,父母不能再火上添油。
之前朋友跟我說她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的時候,她女兒把另一個小孩子從滑梯上推了下來,還好人家孩子沒有受傷。
當時朋友的女兒被所有人斥責,朋友也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斥責、打罵孩子不懂事、做壞事。
朋友說,帶女兒回去的時候,女兒一直緊緊抱著媽媽不鬆手,晚上還做噩夢。也非常愧疚用那樣的方式教育孩子。
當所有人站在孩子對立面的時候,孩子是孤立無援、充滿恐懼的,父母要站在孩子這一邊跟別人道歉,一起承擔起孩子犯的錯,先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在事後再和孩子講道理、教育孩子。
「孤立無援」、「所有人站在對立面」這是成年人都無法承受的絕望的場景,更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孤立無援的時候,父母要站在孩子這一邊。
孩子做錯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
孩子沒做錯,父母為孩子討回一個說法。
但是,這時候最不適合的就是說教。
當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不適合教育孩子。
當孩子無理取鬧,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看到就頭大,想到的就兩種方法:上手打罵教育和妥協。
其實這兩種都不是什麼好的方法,妥協會讓孩子以後不斷的試探父母的底線。
而打罵教育,只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手段」,這時候孩子哭的紅頭漲臉的,哪兒能聽得到父母的教育呢!
所以呢,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可以不理孩子,當孩子冷靜下來再跟孩子講道理,這時候的教育孩子才能聽的進去。
在孩子出現大的情緒起落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時候是教育的好時機。
其實好的時機是等孩子之後冷靜下來之後,這個時候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才有理智根據當時的事情,理解分析當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父母教育孩子,在日常每時每刻都是時機,那麼在孩子脆弱、無助、痛苦的時候,父母就多給孩子一些安慰吧,別讓孩子對父母的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