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音義的結合,音義關係是語言的根本關係。音義作為語言的不同層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在構造方式上及其歷史演變上,二者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從音義層面的互動關係來看,河南北部方言以及晉語,在漢語方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豐富的構詞、構形變音現象,如子化變音、動化變音、擬象變音、節律變音(包括分音、合音和表音字詞頭和後字的黏著)等,關涉到音義交織的複雜關係,蘊含著語言結構轉換和歷史演變的不同層次。如何闡明這種現象,是國內外語言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國內語言學界,有不少學者對河南省北部方言的子化變音和動化變音的成因,做了不同層面的詮釋,對本專題的研究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衛恆的專著《音節與意義暨音系與詞彙化、語法化、主觀化的關聯:豫北方言變音的理論研究》一書。作者通過自己的母語,對河南北部及其毗鄰地區的語言現象進行考察,獲取了第一手語料,並以此為基礎,吸收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漢語音義跨層關聯的諸多問題,從理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開展漢語的變音研究有借鑑作用。
1.系統分析串聯了本方言語料,為漢語構形、構詞變音建立了理論基礎。作者立足本土,由點到面,從自己熟悉的母語林州方言點開始,逐步擴大調研範圍,將河南北部及其毗鄰省市以及相關漢語方言的變音現象,做了細緻的梳理和分類,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以此作為構建變音理論的事實基礎。
2.從歷時與共時方面分析了本地區變音的成因。該書根據變音材料時空分布的連續性、各方言系統內含語法結構變音條件的相似性、以及明清至今的地名與方志等文獻地名名稱的穩固性,論證出「Z變」參與合音的後綴成分的歷史來源為「-子」,地名D變合音成分主要為「-家」,動詞、形容詞D變合音後綴成分主要為「-著、-了、-得、-地、-的」等。關於分音詞、嵌L詞、圪頭詞的變音歷史來源,認為與擬聲擬態邊際音系的構詞以及舒聲促化有關聯。此外作者還結合移民史、認知(如「有界/無界」)、韻律等,指出形成變音的外在因素。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作者闡述的論點對討論問題有引領作用,其成因需相互協作集思廣益做更深入的調查研究。
3.把漢語變音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的研究前沿相結合,為國外研究「語法化」、「詞彙化」的音系影響提供了漢語例證,補充了「音系化」的內容。「語法化」、「詞彙化」是當前語言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但對漢語語料特別是漢語變音方面的方言事實關注不足,對於詞彙、語法系統的演變關涉到音系演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沒有充分的例證說明。通常提到的僅限於在類推、形態殘跡所構成的音變或詞素向純語音的音素轉化等方面。該書專立「變音與音系化」一章,補充了這方面不足。討論了詞彙化、語法化作用下的音系變化或「音系化」進程,指出了「存古」、「創新」、「幹擾」、「帶動」、「推動」等多方面的內容,豐富和深化了國內外學者對漢語詞彙化、語法化作用下的音系的了解。
4.「本變音互動」和「虛實音互動」的音變模式,是對側重於純語音音變研究的歷史語言學音變理論的重要補正,有助於推動非純語音音變的深入研究。變音的詞彙化、語法化是「音系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作者從本字字音和變字字音、虛字字音和實字字音的互動角度,對詞彙化、語法化作用下的音系演變進程進行了認真考察,初步確認了以表達意義單位(詞組、詞、詞素)為條件的非純語音變化和以區別意義單位為條件的純語音變化的內涵和模式有所不同。在這樣的結構中,作者指出:「本音與變音」、「虛字音與實字音」,包括「詞根音和詞綴音」,對立與統一關係的雙方,是研究觀察音系系統演變的重要途徑。
5.該書對於語言音義關聯類型、變音類型以及二者相互關係的見解,對語言類型學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考察意義條件制約下的音變或由意義引起的音形變化,其著眼點是音義跨層的音變,而非單純語音層的內部變化。這類音義跨層,在不同的人類語言中其類型的表現不同,其基礎是人類語言音節與意義單位關聯的類型不同,如單音節語、雙音節語、三音節語、多音節語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本音音形和派生音形也即「變音」的不同。這樣考察變音,有助於把漢語的特性和共性融入國外相關的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範疇。
陳衛恆著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年06月出版
ISBN:97875619305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從該書顯示的寫作經歷可知:該書是作者2001-2004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的博士論文《豫北方言和漢語的變音》的基礎上補充修改而成的。在長達十多年的期間,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調查材料,吸收了國內外諸多學者的意見,潛心完成的這部理論著作,是目前音義跨層關係,特別是音系演化與詞彙、語法演化關聯研究的新成果,是國內學者在這一重要理論領域的新貢獻。為此我們願意把該書推薦給從事語言研究的讀者,以便在此基礎上,對漢語方言的音變研究,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我們建議其著力點應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研究變音理論,應立足于田野調查。為實地調查的方言材料建立語料庫,為變音的理論研究提供依據。
2.深入揭示漢語的變音類型,特別是把與河南北部相毗連的晉語以及中原官話、冀魯官話等地區的方言語料,和國內外其他語言比較,納入普通語言學的理論範疇,為開展語言類型學研究拓寬視野。
3.以重點地區重點方言為基礎,深入開展變音與語法結構、語義表達、語用環境等不同層面的關聯研究、跨層研究、類型研究、歷史演變研究,推出事實與理論並重的研究成果。
4.參與國內外不同領域的變音理論研究,相互協作,相互借鑑,豐富語言學的內涵,建立與漢語實際相結合的、面向漢外比較的漢語語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