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1 來源:《中國教育報》
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管樂隊排練。 本報記者 郭炳德 攝
學生在自己的劇社裡演出。 銘功路小學供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的中小學,近年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中,有效實施藝術教育,對提升美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進行了有益探索。 ——編者
「讓每個教師濡染藝術氣質,讓每個學生涵養藝術靈性」——走進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的大門,自四樓至一樓向下懸掛的這對條幅,雖經風吹雨淋已有些褪色,但在獵獵的寒風中仍使記者眼前一亮:這可是一個挺艱巨的任務呀!
尚藝尚美 快樂發展
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建在城鄉結合部,生源不是「點招」或「考招」的有藝術特長的孩子,而是一些剛剛由農村劃歸市區的郊區農民或天南地北來鄭州務工人員有藝術愛好和潛質的子女。面對以追求考試分數為多數家長首選的現實,讓這些孩子「涵養藝術靈性」,能做到嗎?
「我們正致力於自己的既定目標,並且取得了令社會認可的成績。」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校長劉俊彥自信地告訴記者。
劉俊彥介紹,自2009年建校以來,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以「關注人本,質量為先,崇德尚美,藝彩紛呈」為辦學理念,依託課程彰顯藝術特色,全面打造「藝彩紛呈、和諧發展,快樂求知」的校園。學校聘請教育專家和藝術專家指導,在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率先開設校本藝術專業選修課程,著力營造「文化課程基礎實、藝術課程個性足」的藝術教育文化氛圍——舞姿翩然起,琴瑟和悠揚,書畫點墨香,藝彩初綻放!
來自河南信陽山區的農民李清文是名以賣菜為生的小商販,他的兒子李印(化名)已經上小學4年級了。說起把兒子由信陽老家接到鄭州上學的事,李清文頗有些自豪:「剛開始,俺擔心人家城市學校不收外地農村孩子,再說這是一所『藝術小學』,俺孩子雖然愛畫畫,可俺心裡還是沒底!」
李清文回憶說:「2011年暑假,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學校詢問孩子能否來上學,誰知學校看了俺的暫住證、經營許可證等證件後,讓孩子過來面試,不久孩子就被錄取了。孩子來上學的當年冬天,學校搞了個首屆迎新年藝術展演活動,俺的孩子參加了匯報表演活動。我作為家長被邀請觀看。說實話,孩子們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這些『泥腿子』出身的家長很是震撼。從那以後,孩子更加喜歡表演和繪畫,我也更加為孩子驕傲,總是拿出他畫的鉛筆速寫畫來給老家的親朋好友看。」
當時的藝術小學校長閆鵬瑞介紹,每逢孩子們表演節目,聞訊而來的家長們總是爭先恐後地給孩子拍照留影,定格他們成長的美麗瞬間。一位舞蹈隊的學生家長拉著閆校長的手說:「學校對孩子們太好了,我們做家長的覺得特別幸福,真要謝謝藝術小學呀!」
現任校長劉俊彥告訴記者,如今,「尚藝尚美,快樂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到了師生和家長心中,「成長為一名高素質的少年」成為每個孩子在美的教育中追求的最終夢想。
小學校走出大明星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
這段由豫劇大師常香玉唱響的名段如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這樣的豫劇唱段出現在小學校園舞臺上,而且還有模有樣,有弦音伴奏,唱念做打樣樣俱全,還真是少見。
走進鄭州市二七區銘功路小學的「金銘劇社」,這裡活脫脫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型舞臺。雖由幾間教室改造而成,但樂池、觀眾席位、戲劇臉譜、古裝道具、刀槍劍戟一應俱全。下午的課外活動,孩子們在這裡練走步、下腰、吊嗓子、舞大刀,一招一式,像模像樣。
五年級學生張雪珂,馬年春節成了銘功路小學的名人。在河南電視臺知名品牌節目《梨園春》中,她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憑著一段豫劇《五世請纓》拔得頭籌,成為2013年《梨園春》節目總決賽少兒組的金獎得主。大賽評委、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得知張雪珂的父母靠打理米皮小攤養活3個孩子並全力支持女兒學習戲曲時,連聲讚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銘功路小學戲曲課教師李莉告訴記者,小雪珂上三年級時,她的母親曾因家境困難,想放棄孩子文化課以外的技能學習。為此,李莉老師親自登門,向張雪珂的家長講述孩子對豫劇表演的天賦和喜愛,尤其指出這兩個條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這樣,才有了雪珂對戲曲的繼續學習和今天的好成績。
「像張雪珂這樣,在學習之餘能夠青睞戲曲並有所造就的,我們學校就已經發現了60多人。」銘功路小學校長李小建告訴記者說,「我們有一個思路,就是讓戲曲文化在校園裡『靚』起來。戲曲人物的鮮亮形象、學生的演出劇照、孩子們製作的戲劇臉譜等,都要在校園裡得到展示。我們還要在校本課程裡加大戲曲課的分量,除了河南的豫劇、曲劇之外,還要把我們的國粹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也都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從小就了解祖國絢爛多彩的戲曲藝術。」
記者獲知,來自普通農民家庭、曾經在央視春晚大出風頭的童星鄧鳴賀、鄧鳴璐兄妹,就是在銘功路小學接受了專業課老師的精心輔導後,走出鄭州、走出河南、走向全國的。
「鬧這麼大的動靜,孩子們的學習受不受影響呢?」記者有些擔心。
「絕對不會!」李小建校長明確地回答,「恰恰相反,懂得了戲曲的孩子們,倒真的好像是有了靈性,語言文明了,思路敏捷了,學習效果提高了。」
他說,銘功路小學24個班的1014名學生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就可以當戲曲觀眾,從三年級起就要有選擇地學習戲曲知識,到四年級以上就能拔出優秀的戲劇苗子;學校開展的「周周有戲」活動,每周都有兩個班參加,鑼鼓一敲,樂器一響,引得周邊群眾駐足傾聽,驚訝得又是伸舌頭,又是豎大拇指。
從「多彩校園」開始
除了藝術小學和銘功路小學,漢川街小學也是一個很有自身藝術特色的學校。雖然只有幾畝地,僅273名學生,但在「博雅教育」觀念的引領下,學校從源遠流長的傳統藝術和儒學文化中汲取智慧,以韻味悠長的民樂文化作為學校美育化人的切入點,形成了一個民樂薈萃的學生成長大舞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鄭州市二七區共有65所中小學,藝術教師250人。國家推行素質教育以來,該區確立了「質量、品牌、服務」三大主題,積極實施「一校一品」,大力推進「六名工程」,培養藝術「名學生」團隊,形成了以「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優質特色、高位均衡」為核心的「多彩教育」理念,湧現出了隴西小學、幸福路小學、外國語小學、藝術小學、銘功路小學、興華小學、漢川街小學等一批在全市甚至在全省、全國都有較大影響的藝術教育學校。2000年以來,全區在國家、省市藝術活動中獲各種藝術獎項200餘個。
鄭州市二七區教體局局長劉子科介紹,目前全區中小學校能夠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開齊、開足音樂、美術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無隨便佔用藝術課的現象,藝術課程計劃得到了進一步落實,實現了藝術教學從傳授技能為主向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根本性轉變,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該區還確立了藝術教育科研在藝術教育改革中的先導地位,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校藝術教育改革實驗,如有的學校把美育和智育、德育密切結合起來,編寫了富有校園特色的校本教材;有的學校把教學內容製作成課堂教學軟體,利用網絡進行藝術課教學,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激發了學生興趣,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為了解決藝術教育師資的問題,全區通過持續的崗前培訓、在職進修、音樂教師組建合唱團、美術教師外出寫生等途徑,不斷提高藝術教師的整體素質,基本實現了藝術學科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開闢「綠色通道」,引進了一批高層次、高學歷、高技能水平的藝術教育人才。一些學校除聘用高水平的藝術人才做專業教師之外,還與專業藝術團體合作,不斷提升學校藝術教育層次和藝術教師的水平。
他說,從2000年開始,在鄭州市教育局的指導下,二七區開始舉辦教育藝術節,每三年一屆,至2012年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小學藝術節、校園合唱藝術節、少兒舞蹈大賽、校園集體舞大賽以及相關器樂、誦讀等全區性的大型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推動了全區藝術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全區藝術教育水平。尤其是,學校對於每一個孩子都提供同樣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本報記者 齊林泉 郭炳德 通訊員 張磊)
(責任編輯:李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