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下冊摘錄:大乘四聖諦四行觀修十六品心—證阿羅漢果及初分無生法忍

2021-01-13 佛法正義

第三目  大乘四聖諦四行觀修十六品心—證阿羅漢果及初分無生法忍

  相見道位第一部分的三品心修行完成而具足三種現觀時,若是入地之前應有的廣大福德也已經具足了,才可以開始作入地前的加行——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四種觀行。把大乘四聖諦依真如而觀行圓滿時,必然會依大乘無生法忍而證得阿羅漢果;再於佛前發起十無盡願,而此十大願之增上意樂已得清淨時,即是初地之入地心菩薩,名為見道的通達位。這個入地前的最後加行,因為仍在通達位前,因此定位在相見道位中;但因為是相見道位的最後加行,是在即將入地之前所作,也是入地之前所必作,所以也特別定義為加行——入地前的加行,當然仍屬相見道位。

  在這一目中,延續上一目所說相見道的內涵,繼續語譯前面所摘錄《成唯識論》相見道位的最後階段加行內容如下,以供讀者了解:

  相見道位的第一種觀行內涵,分為三品心;【到了相見道位的最後是應作第二種觀行,是要緣於安立諦(因為不是像真見道直接緣於真如,所以名為安立諦)而作觀察,總共有十六品心。這個相見道位最後的第二種觀行內涵,又區分為二種:這個即將入地前的第一種觀行是依於觀察所取與能取的精神,另外建立法智類智等十六種心;這是說,依於苦諦的觀察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是說觀察三界九地中的苦諦真如,確實斷除於三界觀察所知苦諦所斷的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是說對於苦法智觀所得結果已能接受(生忍),因此心中都無懷疑而不間斷地觀察前面所證的真如,證得前面觀察後所斷煩惱而得解脫的智慧。三、苦類智忍,是說對這個智慧都無懷疑而無間斷的緣故,解脫於三界九地的無漏智慧出生了,在法忍、法智上面的各別自內所證,說實證後的聖法都同樣是這一類而無猶疑,心中已經得忍。四、苦類智,是說對於苦法智已能接受以後,有不間斷(不懷疑故此智「無間」,若生起懷疑即是此智「有間」)的無漏智出生了,重新加以細細檢驗決定無誤而印可了苦類智忍,因此而有了苦類智。(以上就是大乘苦聖諦依真如所觀察的四品心。)猶如在苦諦的觀行上面會有四種心,在集、滅、道諦的觀行上面應當知道也是如此各有四種心。這十六品心,其中的八個是觀行心真如,其餘八個是觀行所得正確而真實的智慧;比照真見道觀行而證真如的道理,這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可以證得無間解脫——證得心中毫無猶豫而不會有時起疑以致間斷的解脫;這樣子親見意識心見分觀察二諦,在真如及法智、解脫智上面的自證分,所以有前三品心及後十六品心的差別建立,名為相見道。

  入地前四諦的第二種觀行,是以真如智依於觀察下界與上界的四聖諦境界,另外建立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等十六種心;這是說,觀察現前的欲界、不現前的上二界的苦等四諦,都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同四諦各有所應的道理,就猶如真見道的道理一樣,現觀這四聖諦以後,心不猶疑而決定解脫;這是以見分詳觀四聖諦到很分明時,斷除了見道所應斷的一百一十二種分別隨眠,名為相見道。 


相關焦點

  • 苦集滅道四聖諦凡夫也修,菩薩也修,區別在哪呢?
    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因被妄想執著障蔽,不能顯現,只要去掉妄想,便能恢復本有之德能,所以說「從如來生」。附記2:極樂菩薩,已得妙觀,了知一切萬法皆緣起性空,如虛空之如如不動,故曰如如。又觀諸法,同一空性,故曰如,解知一切萬法不二平等,故曰如如。又觀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不執著空有二邊,故曰「解法如如」。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 釋尊在經中說:「我往昔中多住空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與聲聞行的多修生死無常故苦,厭離心深,是非常不同的。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盤,修菩薩行的成佛大方便。
  • 諸宗部——大乘法苑義林章
    見.修.無學三位之中。如其次第示相.勸修.作證。觀於四聖諦境生聖慧眼。各於去.來.今世。如次生眼智明覺無漏真智。能斷所應永斷煩惱。故八聖道是正法輪。無垢稱經第五卷說。佛告阿難陀。以要言之。諸佛所有威儀.進止.受用.施為。皆令所化有情調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說轂.輞.輻有差別故。其正法輪唯八聖道諸餘功德是助法輪。摧伏動轉是輪義故。涅槃經中第十四說。複次善男子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名為轉法輪也。
  • 四聖諦之集諦、道諦、滅諦
    十五歲沾聞佛法,即時戒葷茹素,後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今交通大學),繼從著名法相家範古農老居士學法相多年,1954年於五臺山清涼橋吉祥律院依上清下定上師披剃,依止當代高僧上能下海上師座下學修十三載,深得海公上師顯密修行之心要。
  •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 《前行廣釋》學習筆記 | 第30課之名詞教證
    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佛學大詞典》為「有餘涅槃」之對稱。四種涅槃之一,九諦之一。新譯為「無餘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
  • 《現觀莊嚴論》講記十九
    四個剎那——法忍、法智、類忍、類智。現證發心的有法忍和法智,現證發心產生的有類忍和類智。此四個剎那(四種智慧)所組成的道相智此階段——見道。四個剎那又可以分成十六剎那,這樣的現證狀態叫見道。 此時獲得了很多功德,但在此處沒有講太多,而在《入中論》、《十地經》裡有詳細講解。 何為忍智十六剎那呢?
  • 實證佛教問答(答疑解惑)三
    您可以挑選總持一切知見與行持的法句(例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法如幻化,斯由分別起」等等),這也是陀羅尼,一樣有龍天與善神護持,更可以和十方佛菩薩感通。持的時候,只要記住它的意思,不必口誦或默誦。久而久之,便可發起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住久了,便可證實相般若而大乘見道,遠遠勝過持咒法門。修所成慧的發起,請參考本期〈(似)真如三昧的修學〉一文。
  • 什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增壹阿含經》第十八卷裡面這麼講說:「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經》卷十八)《長阿含經》第二卷裡面這麼講:【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長阿含經》卷二)這樣看來,在經文裡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 觀修大威德金剛,與視師如佛之義理的殊勝意義
    大威德金剛上師瑜伽法,是加持力增上的大善方法。格魯派初祖宗喀巴大師,所傳承的上師瑜伽法,其中就有一種是以上師的莊嚴形貌為主要的觀修方法。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觀修者應該把大威德金剛的本尊,融入到上師的形貌之中。
  • 唯識的根源_大乘經典
    而唯識學的內涵就是成佛之道當中一切種智的內容,一切種智那是非常深妙的法,絕對不是專修解脫道的二乘聖人他們所能了知的。我們從四阿含經文當中的法義就可以知道,四阿含經所結集的內容都只是意識、識陰六識的內容,講的都是如何藉緣生起、為什麼祂是生滅法的道理?以及在了知識陰是生滅法之後應該要如何解脫等等,這一些都是和解脫道相關的法,而這一些法都是沒有涉及到佛菩提道所應該親證的本識心的部分。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這個主題聽起來比較嚴肅,但是卻與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正確與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那麼修學的次第可能就完全顛倒、錯誤了。 近代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