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 大乘四聖諦四行觀修十六品心—證阿羅漢果及初分無生法忍
相見道位第一部分的三品心修行完成而具足三種現觀時,若是入地之前應有的廣大福德也已經具足了,才可以開始作入地前的加行——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四種觀行。把大乘四聖諦依真如而觀行圓滿時,必然會依大乘無生法忍而證得阿羅漢果;再於佛前發起十無盡願,而此十大願之增上意樂已得清淨時,即是初地之入地心菩薩,名為見道的通達位。這個入地前的最後加行,因為仍在通達位前,因此定位在相見道位中;但因為是相見道位的最後加行,是在即將入地之前所作,也是入地之前所必作,所以也特別定義為加行——入地前的加行,當然仍屬相見道位。
在這一目中,延續上一目所說相見道的內涵,繼續語譯前面所摘錄《成唯識論》相見道位的最後階段加行內容如下,以供讀者了解:
相見道位的第一種觀行內涵,分為三品心;【到了相見道位的最後是應作第二種觀行,是要緣於安立諦(因為不是像真見道直接緣於真如,所以名為安立諦)而作觀察,總共有十六品心。這個相見道位最後的第二種觀行內涵,又區分為二種:這個即將入地前的第一種觀行是依於觀察所取與能取的精神,另外建立法智類智等十六種心;這是說,依於苦諦的觀察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是說觀察三界九地中的苦諦真如,確實斷除於三界觀察所知苦諦所斷的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是說對於苦法智觀所得結果已能接受(生忍),因此心中都無懷疑而不間斷地觀察前面所證的真如,證得前面觀察後所斷煩惱而得解脫的智慧。三、苦類智忍,是說對這個智慧都無懷疑而無間斷的緣故,解脫於三界九地的無漏智慧出生了,在法忍、法智上面的各別自內所證,說實證後的聖法都同樣是這一類而無猶疑,心中已經得忍。四、苦類智,是說對於苦法智已能接受以後,有不間斷(不懷疑故此智「無間」,若生起懷疑即是此智「有間」)的無漏智出生了,重新加以細細檢驗決定無誤而印可了苦類智忍,因此而有了苦類智。(以上就是大乘苦聖諦依真如所觀察的四品心。)猶如在苦諦的觀行上面會有四種心,在集、滅、道諦的觀行上面應當知道也是如此各有四種心。這十六品心,其中的八個是觀行心真如,其餘八個是觀行所得正確而真實的智慧;比照真見道觀行而證真如的道理,這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可以證得無間解脫——證得心中毫無猶豫而不會有時起疑以致間斷的解脫;這樣子親見意識心見分觀察二諦,在真如及法智、解脫智上面的自證分,所以有前三品心及後十六品心的差別建立,名為相見道。
入地前四諦的第二種觀行,是以真如智依於觀察下界與上界的四聖諦境界,另外建立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等十六種心;這是說,觀察現前的欲界、不現前的上二界的苦等四諦,都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同四諦各有所應的道理,就猶如真見道的道理一樣,現觀這四聖諦以後,心不猶疑而決定解脫;這是以見分詳觀四聖諦到很分明時,斷除了見道所應斷的一百一十二種分別隨眠,名為相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