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標
為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對2844戶已脫貧建檔立卡的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殘疾人居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完成情況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施工2888戶,超額完成44戶。
12月16日,冬天的陽光暖暖地照進房栓柱家的小院裡。他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伴兒,緩緩地順著水泥鋪就的斜坡走下來,老兩口又要出門遛彎兒了。別看從房門口到院門口僅有短短的七八米,但以前對於房大爺來說,能帶著老伴兒出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今年69歲的房栓柱家住正定縣北早現鄉西房頭村,老伴兒賈順姐因為半身不遂常年與輪椅作伴。在今年市委、市政府開展的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工程中,他們家被納入了改造範圍。重新鋪就的水泥臺階上安裝了不鏽鋼扶手,臺階上還鋪了兩條水泥坡道,院子地面全部進行水泥硬化,新安裝的坐便器、活動灶臺和抽油煙機讓老兩口的生活更方便。「以前上上不來、下下不去。現在推著上來下去都很方便。天好了就推著她出來轉轉,跟鄉親們聊聊天。」房栓柱說。「以前有一次院子都是泥,他推我出來還把我摔了一跤哩。」賈順姐插話。
記者從市殘聯了解到,像房栓柱大爺家一樣,今年全市共有2888戶殘疾人家庭已完成無障礙改造。
我市殘疾人口總量約為75萬人。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更是維護和保障殘疾人等社會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一件大事。「家裡生活做到行動自如了,不僅能減輕殘疾人家庭成員護理負擔,還能讓殘疾人能走出去,更好地融入社會,最終做到自尊、自愛、自強。」市殘聯組織就業部主任楊向東告訴記者。
2020年年初,省殘疾人服務工程中下達我市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任務為2786戶;市委、市政府2020年「利民惠民十件實事」中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確定的任務數為2844戶,從而實現有需求的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全覆蓋,助力殘疾人同步邁向小康。
接到任務後,市殘聯、各縣級、鄉級殘聯先後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此項工作,並對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的摸底調查、入戶評估、招標採購、督導檢查等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思路和措施。從編制2020年度預算開始,市殘聯就組織人員對21個縣(市、區)有需求的建檔立卡殘疾人數重新進行摸排,核實數據精準性。根據前期摸排情況召開黨組會對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進行謀劃研究,確定擬改造的數量,認真編制資金預算。市殘聯與市財政局還聯合下發了《石家莊市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實施方案》,明確改造工作的目標、任務、方法、步驟及各項任務的完成時間節點和各項要求。改造完成後還要由各縣(市、區)殘聯與評估公司組織對改造工程質量進行交叉驗收,督促整改發現的問題。市殘聯對改造工程將進行抽查,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檢查。
「我們充分考慮每一位殘疾人的具體需求,在改造中堅持一戶一策,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改造方案,力求使改造工作科學、規範、有效。」楊向東說。據了解,我市對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戶均費用為3500元,其中市財政統籌市以上(中央、省)資金補助每戶3000元,縣級財政配套500元。在具體改造過程中,肢體殘疾人家庭可以選擇三級以下臺階改坡道、加裝樓道扶手、衛生間蹲便器改坐便器等項目,重度殘疾人可配備護理床等,盲人家庭可選擇在樓梯口、房間內、院落鋪設盲道或提示盲道、安裝語音對講門鈴等,聾人家庭主要可選擇安裝閃光振動門鈴,配備無障礙閃光開水壺和振動鬧鈴等,智力、精神家庭可選擇整改電源及其線路、安裝高位遙控開關,配置密碼刀具箱和其他適合智力、精神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
個性化的定製改造極大地方便了殘疾人的日常生活。正定縣北早現鄉西房頭村的吳新華右腿殘疾,單獨生活的他行動十分不便。在今年的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中,他家的旱廁改成了坐便,院子裡坑坑窪窪的泥土地面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重新鋪設的水泥臺階上也安裝了不鏽鋼扶手。現在,吳新華可以獨自拄著拐杖出來進去。他說:「以前院子都是土,一下雨都不敢出來。今年夏天,政府幫我把院子硬化了,出來進去方便多了。」不僅出入方便了,吳新華家還配備了語音閃光電飯煲、語音閃光電磁爐,這也讓他的生活更加便利。
據了解,2019年和2020年,為有需求的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連續兩年被我市列入「十大民心工程」之中,兩年來先後為5000多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解決了殘疾人生活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大大提升了殘疾人的幸福指數和滿意率。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不僅方便了殘疾人的生活起居,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解放了原本被佔用的家庭勞動力,為殘疾人家庭增收創造條件,成為助力打贏殘疾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之一。
談起下一步的工作,楊向東說:「2021年我們計劃再安排2100戶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並且將改造範圍不局限於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而是逐步實現有需要的殘疾人家庭全覆蓋,讓有需要的殘疾人都能享受到這一政策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市殘聯還將大力開展殘疾人康復、教育、培訓、就業、文化、體育等助殘工程,找準、補好殘疾人小康進程中的短板,推進我市殘疾人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記者 王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