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Kleanthes K. Grohmann:小島上的大問題——語言發展的社會-句法

2021-02-16 當代語言學

題目:Big Issues from a Small Island: The Socio-Syntax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主講人:Kleanthes K. Grohmann 教授(University of Cyprus & CAT Lab)

時間:10月25日(星期四)上午9: 30

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會議室

Cyprus is in a unique position for many purposes and for many reasons. This lecture will present the research agenda of the Cyprus Acquisition Team (CAT). It aims to bring closer the potential impact the confined geographical space of this small island has on issues pertaining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of imminent relevance for any study of multilingualism—that is, even beyond Cyprus: bilectal Greek Cypriot children, multilingual children from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hildren with atypical, even impaired, language development. Two main concept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pursued: the Socio-Syntax of Development Hypothesis (Grohmann 2011) and the notion of a gradient scale of multilingualism, dubbed Comparative Multilingualism (Grohmann 2014). The former takes the local linguistic variety, Cypriot Greek, seriously as the native language of Greek Cypriot children. Due to the sociolinguistic state of diglossia, children not only grow up with this unofficial, non-codified Low variety but also with the High variety: Standard Modern Greek, one of the island’s two official languages (and that of Greece). At CAT, we developed the notion of 『(discrete) bilectalism』 to characterize speakers in diglossic environments (Rowe & Grohmann 2013, 2014). Our research, in particular on object clitic placement, further suggests that bilectal children undergo refinements in their grammatical system after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that is, even beyond the age of, say, 5 year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s is schooling, which falls within 『socio-syntactic』 developments of language. The larger picture is one that places bilectalism on a gradient scale, which ranges from monolectal, monolingual speakers to multilectal, multilingual speakers across further differentiations such as bidialectalism, bivarietalism, bilectalism,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bilingualism (Grohmann & Kambanaros 2016).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is scale can be compared to performance in both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tasks as well as cognitive tasks tapping into executive control.

Kleanthes K. Grohmann is Professor of Biolinguist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yprus and the Director the Cyprus Acquisition Team (CAT Lab).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2000 and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the areas of syntactic theory, comparative syntax, language acquisition, impaired language, and multilingualism. Among the books he has written and (co-)edited are Understanding Minimalism (with N. Hornstein and J. Nunes, 2005, CUP), InterPhases (2009, OUP),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with Cedric Boeckx, 2013, CUP), and the most recent ebook 『Developmental, Modal, and Pathological Variation: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Profiles for Speakers of Linguistically Proximal Languages and Varieties』 (with M. Kambanaros and E. Leivada, 2018,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He is co-editor of the John Benjamins book series Language Faculty and Beyond and editor of the open-access journal Biolinguistics.

Homepage:

http://www.kleanthes.biolinguistics.eu

Email:

kleanthi@ucy.ac.cy

《當代語言學》微信公眾號

「中國立場,世界眼光」

相關焦點

  • 第六屆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前沿學術研討會在香港舉行
    此次會議由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承辦,來自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的二十五位學者出席會議並做了大會報告,一百四十餘位師生旁聽了本次會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前沿學術研討會」至今已有十年歷史,原名「兩岸三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小型研討會」,旨在促進漢語語言學界的交流與合作,每兩年舉辦一次。
  • 「第四屆名詞及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2020年11月7日至8日,「第四屆名詞及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在武漢順利舉行。會議聚焦中國境內各類語言名詞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致力漢語名詞及世界各語言名詞普遍意義的深入洞察,為研討和傳播名詞研究最新學術成果提供最廣泛的高層次交流平臺。本屆會議由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承辦。儘管仍處疫情期間,申請參會者卻極為踴躍。
  • 二語寫作句法複雜性研究的新發展
    2.二語寫作句法複雜性的非線性發展  非線性發展是第二語言動態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習得一種新的語言過程中,沒有一個發展階段或狀態是靜止的。例如,學習者的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的發展變化都隨時間變化,語言發展因而像一條正弦曲線而非直線,有進步也有退步,有波峰也有波谷。
  • 【學術爭鳴】離合詞的句法本質再探
    按照形式語法,這就意味著句法上本來就存在,只是語音上沒有讀出來。實際上,蔡維天(2011)在研究「埋什麼怨」的句法結構時,也採用了類似分析。袁文還指出少數離合詞是及物動詞,比如:起草文件、給文件起了一個草,等。語感上,這些說法較特別,有的只限於代詞賓語或動量詞,「*起文件的草」等是不說的。跨語言的同源賓語結構也有及物動詞出現,但不是典型句法。只發生在少數動詞身上。
  •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中文句法語義分析及其應用」 項目系統研發與資源建設研討會順利召開
    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在總結髮言中對項目組專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並指出在討論語言分析時要分析語言和言語的關係,建議該項目能做到分析真正的言語,即判斷一個系統是否能解決現實中的某個問題,能解決什麼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必須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判斷。李主任認為該項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助力「語言通」,他鼓勵項目組樹立遠大目標,在漢語語言生活的實用場景中以技術手段和資源建設提高中國語言地位。
  • 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
    12月4日—6日,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視頻討論會以線上視頻方式舉行。此次會議屬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10周年系慶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室、《中國語文》編輯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學術報告】林若望:中文比較句的句法與語意:小句比較與短語比較之辯
    2019年4月22日上午,臺灣「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特聘研究員林若望教授應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做了題為「中文比較句的句法與語意:小句比較與短語比較之辯」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語言所當代語言學研究室主任、《當代語言學》主編胡建華研究員主持。來自語言所及各高校的五十多位師生聆聽了講座。
  • 學術觀點 | 劉金路、劉海濤 :基於句法樹庫的英語關係從句掛靠偏向研究
    對此,國外已有理論及假設進行過相關闡釋,其中的 「遲關閉原則」(the Late Closure Principle) (Fraz-ier1978)認為,由於人腦受短時記憶容量的限制,人們對話語中的新成分傾向於放置在最新識別出的小句或短語中進行處理,與之類似的還有「就近掛靠原則」(Recency) (Gib-son 1991),它認為句法分析器(parser)總會把新信息掛靠在最近處理的短語上,並認為該原則具有普適性
  • 學術視野 | 田海龍:社會語言學和CDA—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
    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CDA)——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都關注語言與社會,但是卻發展成兩個不同的研究範式。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今天的講座將和大家一起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包括三個主要內容:(1)「語言」和「社會」這兩個概念在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中都有什麼具體的含義?(2)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關於「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都有什麼具體的認識?(3)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真的有本質不同嗎?如果有,為什麼?如果沒有,又是為什麼?
  • 「2017 當代語言學前沿論壇:語言、認知與心靈」研討會主旨發言摘要
    兼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常務理事,《當代語言學》《中文信息學報》和日本《中國語學》等十幾家雜誌編委。主要研究理論語言學和漢語語言學,特別是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兼及計算語言學和中文信息處理等應用性研究。從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的角度研究漢語句法和語義問題,形成了一種基於認知並面向計算的語法研究的路子。
  • 前沿 | 2021年國內外語言文學學術會議集錦
    雙語理解、表徵與產出機制研究口譯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語言障礙診斷與幹預研究語言與社會文化認知研究語言與認知計算研究人工智慧語言學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研究收到錄用通知的與會代表請務必在5月11日之前完成網上註冊及繳費,大會將根據網上註冊名單確定會議手冊。
  • 直擊SMP 2018 六大特邀報告,看社會媒體處理的多領域應用
    SMP 專注於以社會媒體處理為主題的科學研究與工程開發,為傳播社會媒體處理最新的學術研究與技術成果提供廣泛的交流平臺,旨在構建社會媒體處理領域的產學研生態圈,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社會媒體處理的風向標。本屆 SMP 大會主席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挺與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 Philip S. Yu 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秦兵教授與清華大學劉知遠副教授擔任。
  • 第17屆中國當代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暨201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論壇紀要
    會議包括10場主旨報告、5場特邀報告及21組分組會議,議題涵蓋語言學多個分支領域,包括句法學、語義學、音系學、語音學、語用學、語體學、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功能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生物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獲得、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等。
  • 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現狀
    在中觀研究上,學界對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雙語現象、語言變異、跨境語言、瀕危語言、語言衰退等語言現象的研究,也呈不斷擴展與深化趨勢。每年出版的專著及發表的論文數量都很可觀。  在宏觀研究上,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戰略越來越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 介紹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例如英國「脫歐」所引發的關於英語未來的討論、網絡反恐中凸顯的語言與安全問題、國際移民帶來的社會與語言問題,還有發生在韓國、冰島、法國的區域性重點語言事件,對這類話題的關注和分析,大大加強了本書的時政性,也充分展示了語言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部分「政策篇」,該篇針對不同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具體語言政策展開,每篇報告均圍繞一個具體的政策文本,重點關注對語言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政策措施。
  • 離合詞與詞法句法的分工
    同源賓語分析將看似漢語獨有的現象納入了跨語言普遍的範疇(同源賓語是跨語言常見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解決了離合詞困擾詞彙主義者(lexicalist)的一個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離合詞分離時粘著語素直接入句的問題,為困擾學界多年的離合詞歸屬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但是,同源賓語說觸及到生成語法理論建構中最關鍵的兩個問題,即,詞庫/句法的區分,以及句法推衍過於強大導致過度生成。
  • 句法分析綜述
    句法分析的結果是一句話的句子成分分析,其實就可以用來做知識發現和挖掘,例如「張三是李四的兒子」,通過句法分析,能夠知道主謂賓等關係,能夠抽取具體的消息,例如這裡能夠獲取一個關係——張三和李四是父子關係,根據這些知識,無論是做知識圖譜,還是做問答機器人等,都有大的作用,可見,句法分析是知識抽取的重要基礎。
  • 2017年度漢語方言學科發展報告(下)
    其中「(係)……嚊(係)……」類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20年代頗為通行的選擇問句式,各類選擇問句的發展過程及結果體現了語言內部近義表達形式之間競爭發展的規律。祁峰《從漢語及吳方言的正反問句看疑問和焦點的互動》(《語言科學》第5期)分析漢語普通話及吳方言中疑問和焦點這兩個語法範疇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這種互動關係在漢語與吳方言中表現出來的一致性和差異性。
  • 自然語言處理暢談之機器翻譯技術發展歷程
    目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同種類信息不斷融會貫通,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基本需求之一。小到出國旅遊翻譯或者資料翻譯,大到基於網際網路的跨境電商、跨境旅遊、外貿、O2O、海外租車、金融服務等國際化業務實施,都面臨著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多國語言的翻譯。
  • 聯盟 |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日文版
    據了解,國際上發布一國語言生活「皮書」的,其前曾有加拿大與法國;但能連續編纂出版10餘年且又有外文譯本者,只有《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內容主要涉及五大方面:第一,中國政府的語言文字工作;第二,社會各領域的語言生活;第三,語言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第四,媒體、教材中語言數據的統計分析;第五,世界各地的語言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