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個朋友是在超市做收銀員的,最近聊天的時候跟我說,她現在工作負擔輕了很多,因為超市用上了自助收銀機,很多人都不通過櫃檯結帳,自己就掃碼付款了。
她跟我聊的時候還挺高興的,但是我提醒她,這個自助收銀可沒那麼樂觀,你可得有點危機感啦。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自助收銀機的發明就是為了代替收銀員的人工勞動,將來自助收銀機普及開了以後,超市收銀員這個職業很可能就不存在了。如果現在做收銀員的工作,就應該感到一種失業危機。
這麼說並不是危言聳聽,相信很多人都在新聞上看到過無人超市、無人酒店或者是無人餐廳,這些地方沒有服務員和收銀員。
可以說,從大趨勢上來看,服務員和收銀員的職業終將會消失。
就如公交車售票員的,現在的公交車大多都是無人售票,售票員這個職業也基本消失了。
02
要想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存在危機感,有一個判斷的標準:依賴型收入。
什麼是「依賴型收入」呢?
意思是:收入依賴的不是你的工作能力,而是職業的存在價值。
像公交車售票員崗位,賣票、找零、到站吆喝,這樣的工作基本上人人都能做,提升不了更多的工作能力。一旦這個職業消失,售票員不得不另謀職業,那他們之前的所有工作經驗就會全部作廢。
以前有學員問我:「班班,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我現在的工作不能繼續做了,要立馬離職找一份「非依賴型收入」對不對?」
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
現在很多外賣小哥,本質上拿著「依賴型收入」,但是有的月工資過萬的呢,有這份錢為啥不賺?
想說的是,我們在掙著現在這份錢的同時,要為將來做打算,未雨綢繆,找到應對失業危機好方法。
有一句「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應用在每個人的收入上,其實就是「別把收入押在一份工作上,要建立多重收入」。
就像飛機有兩個以上的發動機,某個發動機不工作了,只要還有一個發動機能工作,飛機就還是安全的。
我們的收入比作飛機發動機的話,就相當於增加收入渠道,即使有一份收入歸零了,只要還有第二份收入在,我們的生活就能夠維持下去,可以有一個緩衝期規劃接下來的生活,建立新的收入組合。
當我們不依賴唯一的收入來源時,在職場上的選擇空間也會跟著變大,如果遇到好的工作機會,或是跟不喜歡的工作說拜拜,都會有更多主動權。
03
想開源,首先得有一個開源的目標,那開源收入定在多少錢合適呢?
關於制定開源的目標,這裡有兩種典型的錯誤想法:
第一種錯誤想法:蚊子再小也是肉。
多一份收入,甭管賺多少,只要有的賺就行。這種想法錯就錯在,完全沒有考慮投入產出比。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做一件事情時,我們需要投入精力,熱情,時間。如果我們只是一味重複低水平的勞動,而不能提升能力,那就只能停留在用時間換錢的水平,無法給我們帶來收入的增加。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為了開源而什麼都去做,而要選擇那些在未來能帶來更多收益的事情。
第二種錯誤想法:一次跑完馬拉松。
第一次路跑就想參加全程馬拉松;
第一次爬山就想登頂珠穆朗瑪峰;
第一份工作就想做上總經理;
第一次開源,就豪情壯志想賺個十幾萬,幾十萬。
幹啥都想一步登天,可能嗎?
嗯,也有可能……
如果有人問買彩票中500萬可能嗎?我也會說可能。
但是概率實在太小了,我們不能把目標押在這種小概率事件上不是。
04
排除了兩種常見的錯誤想法,那麼,到底該怎麼制定開源目標呢?
我們可以利用逆向思維,從需求著手,制定開源目標。
不去想我能賺多少錢,而是想我需要多少錢,比如每月至少多少開支。
這個要依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制定,有的人單身且自由,能滿足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開支就行了。
還有的人要考慮家庭、父母、孩子等等,就要算一筆綜合帳,這時候目標數目可能要大一點。具體是多少,當然還是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需要來定。
目標有了,那到底有哪些開源增加收入的方法呢?我們明天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