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團省委聯合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省科協、省社科院、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學聯共同舉辦的2020年「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落下帷幕,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師生捷報頻傳。
校長鄒廣嚴與獲獎師生合影留念
本次比賽共分為科技創新與未來產業、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5個賽道,經過激烈比拼,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師生再創佳績。
據悉,在歷時六個月、近180天的賽程中,該校累計7000餘人參與競賽,校賽組委會共收到1025個作品。在省賽終審決賽階段,該校共推報20個項目,最終有18個項目獲得獎項,共斬獲金獎1枚、銀獎2枚、銅獎15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賽中,該校獲獎項目總數位居全省第一梯隊,獲獎項目總積分位居同類高校第一!該校工商管理學院教師楊安指導的《墾荒者:高原荒漠人工智慧大棚藥材種植基地》項目憑藉鮮明的特色、創新的想法和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贏得了評委的一致青睞,最終斬獲金獎。
學生介紹項目
在校務會上,團隊成員代表詳細講解了項目目前的研究進度與成果,並分享了參賽經歷和體悟。校長鄒廣嚴向獲獎團隊表示祝賀。他講道:第一,「墾荒者」項目能拿到金獎,首先因為選題立意契合了國家的大政方針,選擇了扶貧方向,更選擇了扶貧工作較為關注的群體——少數民族群體;第二,團隊成員以新技術和專利成果作為項目支撐,較同類項目而言更具核心競爭力;第三,「墾荒者」項目實現了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實現了理論知識、科學技術、實踐經驗的有機統一;第四是在該項目中及本次獲獎的其他項目中,體現出了教師、輔導員共同牽頭、聯動互動的生動局面。他指出,在學術科研競賽中,學生積極性是基礎,但將競賽與教學相結合、競賽與科研相結合更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項目時的重中之重。最後,鄒校長向師生們提出希望和要求:在「挑戰杯」競賽的組織實施中,要舉全校之力爭取競賽成績、項目成果的更大突破;要實現錦城本科生的高質量培養,進一步提高本科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相關素質,提升學術創新能力,不止要全力以赴打好這場仗,還要打勝仗!
今年「挑戰杯」相關工作由學校黨委牽頭,副校長王亞利教授親自掛帥統籌督導,學校先後出臺了系列措施有力保障了賽事的順利進行,整合了學工處、科研處、團委、校友辦、各二級學院等相關單位的力量,組建了學生競賽委員會;出臺了針對「挑戰杯」等競賽的《獲獎師生獎勵辦法》,提升師生的參賽熱情;並針對本屆「挑戰杯」在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建設了專家導師庫並成立了專家評審組,由王亞利親自擔任組長,對所有參賽項目進行一對一指導。
校務會上,金獎項目指導教師楊安發言
與往年不同的是,在各學院校友辦的大力支持下,本屆大賽共收到12個校友項目,其中僅綿陽校友會副會長、國家級創服創投機構——綿陽市遊仙區創夢中小企業孵化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工商管理學院2009級人力資源專業熊楊校友就貢獻了4個項目。同時,團省委學校部幹部、外國語學院2008級英語專業李睿涵,計算機與軟體學院2015級軟體工程專業肖承宇等校友時刻牽掛母校賽情,與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第一時間傳達大賽最新動向,為母校保駕護航。
由於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在線溝通、交流、培訓、宣傳不停。自大賽舉辦以來,校賽組委會共開展線上培訓會、討論會、一對一指導共計50餘次,溝通聯絡參賽選手、指導教師共200餘人,溝通次數接近500次,與上級團組織溝通聯絡40餘次,@錦大青年 官方微信公眾號累計發布指南、培訓類推文10條,閱讀量達20000餘人次。
由文學與傳媒學院推送的《尋根·華夏——全球尋根文化特色服務平臺》和金融學院推送的《凱丹新航路——中國彝族與摩梭同胞聚居區K12教育培訓領跑者》兩個項目斬獲銀獎;由藝術學院推送的《全國通學一站式駕培平臺領跑者——至尚馳凱》和計算機與軟體學院推送的《農業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平臺——錦農雲》等15個項目獲得銅獎。
來自金獎團隊的2018級電子信息學院的李興隆同學分享道:「在本次比賽中,最大的體會就是明白了堅持真的很重要。在準備參賽作品『墾荒者』的兩年時間裡,遇到了數不清的困難,但是團隊成員裡沒有一位成員說過放棄,可以說沒有堅持就沒有這個項目。通過完成這個項目,大家收穫了友誼、收穫了知識、得到了提升,這也將成為團隊成員在錦城求學的四年裡非常美好、難忘的體驗和回憶。」同時,他還表示會繼續努力,力求帶領、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學術競賽中,為自己的成長增值助力、為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助力!
在組織本次競賽的180多個日夜裡,全校累計217個團隊在線上完成了數以千計的交流、碰撞,體悟了靈感迸發的興奮激動、意見分歧的針尖麥芒……這是個人成長,也是協作共贏。今年暑期學習班上,校長提出要加強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培養,而怎樣在對待活動比賽、合作團隊、競爭對手、夥伴戰友等的過程中汲取能量、實現綻放,本身就是非認知能力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大學教育中,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尤為重要。
隨後,團委將配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持續啟動第三批大學生科研計劃,學術科技類學生社團孵化培育,開發設計發明專利培訓等相關課程,組織開展創新創造類名家講座、校友講堂,同時堅持做好課外活動的「兩個轉移」,以全面提升錦城學子在學習力、研究力、科研創新力等方面的水平,在教學相長中實現師生們非認知能力的提升。(王俊 通訊員 李凌驕 段婕 何秀 郭李清雅 甘雨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