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把酒談歷史
託爾斯泰曾經說過:可以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眾所周知與人交流是在社會生活當中必然的事,但能言善辯與笨口拙舌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懂得說話的人對交友與事業都有一定的幫助,而不善言辭的人,常常會被他人疏遠,有時候還會禍從口出得罪別人。孔子曾經認為,一個人的交往能力強不強,從他說話聊天的技巧上就能看出一二。那些真正高層次的人,與人交往時,最是懂得什麼樣的形勢說什麼樣的話,會說話,更會閉上嘴巴,尤其以下這三種話更是從不「出口」。
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意思是:當主講人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你就忍不住開口,這是急躁的表現。
在與朋友或者長輩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最起碼的尊重。別人在談論或抒發自己見解的時候,你要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等待。也許你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或想法,但也應該先聽別人說完。也許別人接下來要說的話,正好能回答你心中的疑惑和辯論。而此時,你若不等他人說完,便貿然地插話與打斷他人發言,這是既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不禮貌,同時也會影響到在場其他人的交流。
我的同事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給他起了外號叫「攪屎棍」。因為每次開會,大家在談自己建議的時候都會被他「無情」地打斷。其實領導是讓大家一個個輪流發言的,但是這位「攪屎棍」同事,就是忍不住自己的情緒,一聽到跟自己不同的聲音,就會出言反駁,加以評論。問題是,他的反駁在其他人甚至領導看來,完全是「一派胡言」,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只能成為同事眼中的「笑話」,偷偷給起了「攪屎棍」這樣生動形象的代稱。
二、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意思是:說話已經說到一半,你卻不說了,這就叫隱瞞。
在平時的交談聊天中,最討厭的就是那種一開始說的很來勁,但說到關鍵時候,就故意支支吾吾,搞得很神秘似的,吊人胃口。
其實假若你不想說這件事,完全在一開始就可以對人說「抱歉不方便回答」,這樣落落大方的拒絕,別人也不會說什麼。但你這話總說一半,裝清高的事要是做多了,那再好的朋友也會覺得厭煩,甚至會覺得你人品有問題,愛隱瞞。
還是說到上面的那位「攪屎棍」,記得每次辦公室一起聊八卦的時候,就數他最興奮,話最多,甚至很多八卦聊天都是他起的頭。但是最讓人看不起他的就是,每次八卦到精彩點的時候,他就故作神秘,搞得自己嘴風很嚴似的,擺擺手就不說了。一臉正經地說什麼「這話說出去不好」,「主角是誰我不能說,不能出賣對方」,儼然一個聖母婊的形象。後來大家經歷的多了,也就不再聽他講八卦了,反而喜歡談論他的八卦,因為他總是喜歡隱瞞一些事情,就搞得大家更愛扒他的皮,他也成了同事心目中,不值得信任的對象。
三、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意思是:說話不看人的臉色而貿然出口,這跟瞎子沒啥區別。
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比較在乎面子問題的,所以我們在交談時,要懂得注意對方的臉色表情的變化,甚至要分清自己所在的場合,以及周圍的人。
正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任何時候在你想要說話之前,先觀察一下,再思考一下,然後才能開口。
比如你在酒桌上跟某個領導聊天開玩笑,明明他的眼眉已經皺起,而你還依然「高談闊論」揭對方短處,那便是讓領導的面子過不去,那他可能會惱羞成怒的記恨於你。所以中國人常說,「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察言觀色」,一個能通過對方的表情而讀懂對方心理,說中對方的心裡話,這才是真正高深的本事。
我們要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發自內心的話,就能深入人心。有些人總喜歡把自己的情感埋藏在內心,不願意對別人說,但你不說的話別人又怎麼會知道呢?交友其實很簡單,你若想遇到真心知己,首先就應該付出真心,二者是相等的,同等的付出與同等的回報。還有要記住,以上的這三種話是許多人在交談中常犯的錯誤,想要你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應該要注意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