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沒幹啥有意思的事情,光顧著總結經驗,開拓眼界了。以下是我的觀Ted視頻和看騰訊新聞後有感,請大家批評指正。(本文無圖且嚴肅,長文慎入)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很害怕犯錯誤。總想找到正確的方法做的更好,我們查閱更多的資料,看更多的成功例子,總想著如果像他們一樣做,就是正確的,成功的。最近,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好像犯了幾個錯誤,研究做的像鍋裡煮不到位的義大利麵,不是不熟就是太過,那個傳說中的恰到好處竟一次都沒發生。但是,好在我是一個善於自我安慰且愛為失敗找藉口的人,總能厚著臉皮找到能安慰自己的很正經的學術藉口。本著怨天怨地不怨自己的原則,這次找到的觀點是關於錯的嘗試能帶給我們的好處,所以,好吧我承認我臉皮不薄,把不順利也歸為是好事要發生的前期徵兆。
那錯誤的嘗試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錯誤的嘗試不能等同於創造力,但是敢於嘗試錯誤,卻是創造力培養的開始。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和一篇新聞報導。視頻是Ted最受歡迎排名第一的演講 「學校是否抹殺了創造力?」新聞報導是騰訊昨天的熱點「衡水中學的學霸是如何煉成的:睡覺不脫衣,吃飯要跑」。這兩篇內容,我是前後看到的,不管是看哪篇我都有從椅子上跳起來的衝動。還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的班主任老師和我們講衡水中學的學生們,學習熱情是多麼的高漲,在操場跑步的時候都拿著課本在背誦,去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都在複習功課,相比之下我們班的學習氣氛是多麼的鬆散,我們多麼浪費大好的課間10分鐘和下午40分鐘的活動課時間。班裡的學霸從來都是屁股粘在板凳上做題看書,成績單排名中間的大部分同學邊羨慕學霸的成績,邊裝作不在乎,然後控制不住自己繼續浪費時間,學渣們邊吃喝玩樂邊放飛自我。相比之下我可能算是比較幸運,沒和學霸們搶那張普通文理科大學的入場券,沒和大部分同學一樣茫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當然也沒有和學渣一起抓住青春的大好時光放飛自我。說著說著又要跑題,繼續拐回來說衡水中學,當然,不是衡水中學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好,這種教育模式只能說是合理,因為存在即合理。為什麼存在?才是更需要探討的問題,要知道河北也是人口大省,人人都想讓孩子去北京上清華北大,但是名額又有限額,所以為擠進名校,衡水中學這樣的教育模式就出現了,它確實是有著驚人的名校升學率,對很多人來說,拿到了名校入場券就等於將來有了比較好的起點。可是,拿到了這張入場券,然後呢?在這個學歷學位通貨膨脹的時代,入場券也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樣「正確的」教育有沒有弊端,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不是有些大?孩子們得到的永遠都是課本上的知識,二手材料,是前人總結過的被認為是對的經驗,無形中被剝奪了嘗試錯誤的機會,被剝奪了培養創造力的機會。
下面來再來說說Ted的演講的內容是什麼,記得有句話說的讓我特別印象深刻,「教育是什麼?教育是可以將人來帶入無法預知的未來!」 怎樣的教育才可以做到將人類帶入無法預知的未來?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可能會給社會提供很多有用的人才,可是無法預知的未來需要更有創造力的人來建造。其實也不是只有國內的教育會抹殺孩子創造力,全世界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如此,因為我們一直都認為或者說是潛意識裡都認為,不是每個學科都是平等的。科學和數學是一類學科,文學和社會學是二類學科,藝術和設計被認為是第三類學科。從國外獎學金的配置上就能看出,文科類藝術類的獎學金配額比例特別少,非常難申請到,但是數學科學類的學生經常可以申請到半額或者全額的獎學金。而且很多時候,至少在上大學之前,學習繪畫的我並沒有被某些同學和老師們平等對待,我深深明白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有的老師知道你要學藝術就不會特別上心,除非你有希望考一個好學校能提高升學率,當然理解和支持我的好朋友也有很多,但讓我很傷心的是一個曾經很好的朋友對我說:「你考得再好又怎樣,不過就是個學小三門兒的(音體美的別稱)。」之後我再沒和她說過話。上高中的時候人們總認為,甚至也包括我,認為學理科的同學要比學文科的同學聰明一些,認為文科呢大致就是女孩子的事情。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破這樣被無形中劃分的學科等級,為什麼不能打破這種被認為是「正確「的教育結構?好吧我提出了我的訴求,請給人文社科類和藝術類學科增發獎學金和科研經費哈哈哈。(下面繼續說正經的)
有人說,創造力是隨著年齡漸漸增長而慢慢減少的,但事實是,創造力的減少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多的接受社會教育的緣故。因為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工作最重要的科目,家長在給孩子選專業的時候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就業問題,什麼樣的工作被需要,什麼樣的工作賺錢多,什麼樣的工作受人尊重,所以當有的孩子提出,想要學音樂或藝術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說,別扯了,你不會成為音樂家或者藝術家的。第二種則是培養學術能力的需要,學術能力往往是衡量好學生的標準,最終的目標是考入好大學,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天賦的孩子會被忽略,被鈍化。然而人口增長造成了人口爆炸,人口爆炸造成了工作難找,工作難找又造成了學歷學位的通貨膨脹,而這種通貨膨脹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學歷學位的含金量下降。從前本科畢業就能幹的工作現在要研究生才可以幹,而現在我從事的工作已經要求博士畢業了,這樣的循環下去,很可能未來有一天教育系統會坍塌。坍塌之後我們會不會對教育有新的要求,會不會重建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會不會將創造力的培養作為培養孩子最重要的目標?我們未來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具有多樣性,有活力,有創造力的。如果像衡水中學那種「睡覺不脫衣,吃飯全靠跑,沒有音體美,只讀聖賢書」的教育模式受到推崇,是不是也挺可怕的。
Ted裡提到一個例子,是一位為音樂劇編舞的舞蹈家,Gillian Lynne,她是著名音樂劇《貓》和《歌劇魅影》的編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她的童年問題重重,因為她有多動症,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喜歡做小動作,遭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排擠,之後老師讓她媽媽帶她去看醫生。幸運的Gillian遇到了一位好醫生,醫生給她做了一系列檢查之後,讓她呆在一個放著音樂的房間裡,並對Gillian的媽媽說,不要打擾她,我們現在安靜的觀察一會兒,之後Gillian開始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醫生告訴小女孩的媽媽Gillian 沒有病,她是一個天生的舞者。媽媽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把她送到了舞蹈學校,到了舞蹈學校的Gillian如魚得水,最終成長為一名及其優秀的舞蹈藝術家,在帶給觀眾震撼的藝術體驗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數不盡的財富。如果Gillian Lynne的媽媽沒有聽從醫生的意見,堅持讓她墨守成規的服從既定的教育規則,那我們就失去了一名藝術奇才。可是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Gillian的媽媽是錯誤的,可正是這種錯誤的嘗試造就了孩子正確的人生。所以說,創造力的培養,是要勇於嘗試「錯誤」。
最近還讀到一個觀點對我很有影響,原話翻譯過來是這麼說的 「我們要從『好的眼睛』(good eye)向『好奇的眼睛』curious eye)轉變。」這句話雖然是針對設計藝術學的研究者提出的意見,但是我覺得適用於所有學科,包括數理化和文史哲之類學科。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思考方式要從「怎樣照著之前的標準做到最好」向「如何做到無法預知的更好」轉變。也許我們這一代並不能看到那個無法預知的未來,但是我們的後代可以,唯一的出路就是人類能力的多樣化,重新去思考那些最基礎的教育標準,去培養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勇於讓孩子們去嘗試錯誤,用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最後對自己來個總結,錯誤的嘗試帶給我了什麼?錯了就錯了,有什麼好說的。。。至少我在嘗試激發自己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