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推文裡講過「flow決定下限,歌詞決定上限」,現在我想再講一遍,因為剛剛刷微博看到有人這麼說——
重新定義說唱?說唱不是一直注重歌詞嗎?該網友還用了「取巧」二字,意思是為了走心而走心,那如果選手為了迎合聽眾而去做目前最流行的trap、旋律情歌,是不是也叫「取巧」呢?此人還說注重歌詞的說唱沒啥音樂性可言,難道歌詞、音樂性只能擇其一?不可二者兼顧?
每位聽眾聽說唱的喜好不同,有人偏向歌詞,有人偏向flow。以我自己為例,我聽說唱是因為流行音樂大部分都是情歌,而說唱的主題包羅萬象,可言流行音樂之不敢言,且詞彙量大,即內容夠足夠豐富,加之我愛寫作,對文字更加敏感,所以,我聽說唱更傾向於歌詞。
有些聽眾更偏好flow,這沒任何問題,對於音樂而言,可聽性當然重要,否則,再好的歌詞,拿給reader來唱,也會唱成「淡黃的長裙」內味兒。
我為什麼說「flow決定下限,歌詞決定上限」?
只要苦練flow,技術就能基本過關,做出來的說唱就能聽,能聽即下限;而要成為rap star,甚至是偉大的rapper,能被歷史記住那種,除了flow過硬,還需要歌詞足夠打動人心,名留青史即上限。
能被載入史冊的rapper總是屈指可數,那是因為能被稱之為「說唱詩人」的rapper,歌詞有靈魂的rapper,真就寥寥無幾。
我聽了十年中文說唱,給我的感覺是,這十年來rapper們flow越來越炸,旋律方面也不用再找女歌手唱hook了,自己就能搞定,包括beat、混音、MV,也愈發精良,總之,在技術上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但是,在歌詞上,進步並不明顯,甚至在為了多押在內容表達上做出妥協,即所謂的「尬押」。
我想說兩點,一是歌詞進步比flow進步更慢,畢竟flow還可以模仿,但歌詞需要閱歷,需要日積月累。二是市場更注重聽感,市場對「抓耳、洗腦」的需求催生出眾多偏技術輕歌詞的口水歌。
有人可能想反駁,口水歌怎麼了?說唱不就要炸、要能跟著搖嗎?那你要炸、要搖,電子音樂、搖滾也炸、也搖,現場比說唱更high。單純就為了炸、搖,說唱的獨特性跑哪兒去了?聽說唱不就為了聽點跟其他音樂不一樣的內容嗎?
最開始我也什麼說唱都聽,但後來愈發挑剔,千篇一律的trap、旋律情歌實在是聽得有些膩了,說來說去就那麼點內容,我更想聽點主題不一樣的、聽完後能回味下歌詞、能帶來一些思考的說唱。flow過硬、技術強的rapper其實挺普遍,所以我直接跳過「下限」,去看「上限」,去聽歌詞有趣味性、有詩意、主題區別於大多數的說唱。
叫人遺憾的是,在說唱節目裡,那些注重歌詞的說唱並不吃香,尤其是決定選手去留的是現場觀眾時,他們手裡沒歌詞,也沒去仔細聽選手表達的內容,好聽就完事兒了,其實這也不能怪觀眾,畢竟聽感是首先接收到的,而歌詞需要品味需要思考,歌詞得到的反饋比聽感更靠後。所以《天上的星星不說話》能拿高分,因為導師手裡有歌詞可以看,而當把生殺大權交給現場觀眾後,歌詞派、走心派就不再受青睞了。
好在《說唱新世代》把歌詞的重要程度擺上檯面,讓選手發聲,令聽眾思考,說白了,辦說唱節目,除了作品要好聽外,總還得有點別的意義吧?
我在本文開頭說難道歌詞、音樂性不能兼顧嗎?flow是音樂性重要的一壞,歌詞、flow可以兼顧嗎?可以,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經常需要做取捨,比如為了讓flow連貫,為了聽感舒服,會設計一些多押,這些多押不見得是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又比如flow設計得很華麗、複雜時,最想表達的歌詞就不容易塞得進去。但是,誰能讓取捨做到最小,誰能兼顧flow、歌詞,甚至將二者都做到極致,那誰就離偉大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