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文昌市委組織部組織開展「講述平凡黨員不平凡的故事」系列活動自8月份啟動以來。把鏡頭聚焦基層平凡黨員,大力挖掘宣傳平凡黨員的先進事跡,形成「把簡單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事幹好就是不平凡」的鮮明導向,激發出全市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力量。
同時,南海網同步推出文昌「講述平凡黨員的不平凡故事」系列報導,展示文昌基層黨員在建設美好新海南中的模範作用和奉獻精神。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公益達人——陳仕楫,聆聽他的公益之路。
文昌紫貝儂家慈善會創始人陳仕楫。特約記者 連中華 攝
文昌紫貝儂家慈善會創始人陳仕楫。特約記者 連中華 攝
「公益慈善的路沒有盡頭,我們永遠在路上!」這是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會長陳仕楫的心裡話,更是他幾年來做公益慈善一直踐行的行為準則。
2014年第9號颱風「威馬遜」席捲海南,從外地回文昌探親的陳仕楫沒能閒下來,他第一時間組織身邊的朋友成立公益小組投入救災救濟的愛心活動。也就在那場40年不遇的超強颱風過後,33歲的陳仕楫無意中「闖入」了慈善領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時我們的公益小組主要以文昌本地愛心企業、個體及省內外愛心團體組織結成的風災救援聯盟,負責籌集省內外救災物資,協調分發到各個受災鎮,並與省外公益組織協調處理災區飲用水問題及幫助受災群眾進行災後重建。」
隨後,在「威馬遜」颱風後,該公益小組開展了全省首個眾籌災區重建項目——築巢行動,通過一人一份愛心,籌集一磚一瓦的方式為災區受災的特困家庭重建家園。項目共籌集到建築材料及善款約28萬元,為翁田鎮大福村委會南嶺村符春霞同學和翁田鎮明月村委會月崀村林英同學兩個家庭興建了紫貝儂家愛心屋。文昌賑災轉入災後重建階段之後,他們迅速開展災後助學行動。從2014年8月2日開始,對文昌受風災影響的100多名災區貧困學生家庭進行走訪核實貧困生信息,共有36名貧困學生符合助學藉助一幫一條件,在去年秋季開學時均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結對認助。
陳仕楫介紹說,為能幫助到更多特困群體,他迅速向文昌市民政局遞交註冊申請,並在2014年9月18日正式成立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後面簡稱「慈善會」),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的歷程,在救災救濟、扶貧救助、助學、社區服務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慈善會剛剛建立時,家人、朋友以及企業夥伴都不是很理解我的這種做法,認為做這件事得不到回報,沒有收入,而且我自己的企業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但陳仕楫的一句話打動了身邊人:「我說每個人對待自己的生活看法不同,我希望我做的事情能使別人快樂!」
2015年5月,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又攜手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為文昌市翁田鎮龍北村委會、西村村委會建設兩棟防災多功能樓(整個項目合計94.8萬元),並設立10個高中貧困生名額,資助其三年的學雜費。
2015年8月,紫貝儂家慈善會受市民政局委託,對全市85名孤兒進行實地走訪慰問,逐戶走訪孤兒家庭,了解孤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期開展2015年度貧困生調查走訪活動,約對100名貧困學生家庭進行實地走訪,經核實貧困生信息後,共有24名貧困學生符合助學藉助一幫一條件並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結對認助,資助金額合計25.92萬元。
而在扶貧救助方面,慈善會對萬寧白血病患者林燕進行愛心募集;得知海口8歲男童小川照顧癱瘓母親和弟弟妹妹,為小川制訂了長期的幫扶計劃,並送去洗衣機、電熱水器等愛心物品;為患重病的文昌中學教師張杰發出捐款倡議書,並通過媒體力量,得到廣大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同時,還幫助文昌中學患病的教師陳嬋發出認購愛心蛋糕的倡議,幫助文城中心小學五年級癌症患兒符漢河籌集醫療費、送往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和舉行為小漢河獻血活動等。在救助符漢河活動中,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會長陳仕楫身體力行,積極為小漢河發出倡議書和籌款,主動與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聯繫手術事宜。陳仕楫在廣州近半月幫助小漢河辦理醫院相關手續和陪同其完成各項身體檢查。
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不僅關注省內慈善公益事業,對省外慈善公益事業也不遺餘力。在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聯合廣東省雛鷹助學促進會等多家慈善公益機構,對雲南魯甸地震災區開展賑災及災後助學行動,共有122個孩子完成一幫一結對,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結對認助。截至目前,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為社會奉獻資金及物資總價值超過500萬元,並建立助學點7個,一對一助學近百名。
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會長陳仕楫介紹,市紫貝儂家慈善會希望通過接受政府及事業單位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更好的為文昌慈善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積極開展省內外慈善公益機構聯盟活動,引進優秀慈善公益項目,加強社區服務、老人服務及貧困生助學藉助項目發展力度。同時,將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在市光榮院、兒童福利院、市愛心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文城中心小學等地方建立志願者服務基地,每個周末定期等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為老人、兒童送去愛與溫暖。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文昌11月26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 陳麗娜)
責任編輯:曾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