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
十年前的4月1日,張國榮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決絕一躍,令廣大歌迷影迷對他的欣賞與傾慕化為永恆的思念。十年之後,華商娛樂發起「給哥哥的信箋」活動,本報記者帶著西安300「榮迷」寫給哥哥的信箋和華商報吉祥物「睛睛」前往香港,探訪張國榮在香港生活工作過的足跡。
雖然如今的香港與十年前物是人非,與哥哥出生時相比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記者從探訪中依然了解了他的生活點滴。希望這次帶著信箋的探訪,能夠微微寄託陝西「榮迷」對哥哥的思念。
「唐樓」中出生灣仔道81號
張國榮的出生地,是媒體從一本1970年的香港電話簿紀錄上得知的。這裡也成為記者探訪的第一站——香港灣仔道81號。張國榮出生時一溜溜南洋建築風格的三四層「唐樓」接連緊密的並排而起,二層以上都有突出的陽臺,面向街道的一層有人經營海鮮、中藥,甚至鮮肉蔬菜的生意,讓原本就狹窄的街道變得更加擁擠。如今灣仔道商業繁華,各種商鋪招牌之間,門牌號也變得不怎麼顯眼。經過一位熱心的當地住戶親自領路,記者終於找到了「灣仔道81號」,只可惜50多年後的今天,「唐樓」已經不復存在,而是被一家小型超市和新建寫字樓合併,門牌號也改成了「灣仔道77—83號」。這七個門牌之間步行一分鐘都用不到,也印證了張國榮成名後多次採訪中提及兒時居住環境並不算寬裕。他說自己要跟兩個哥哥共用一個房間,睡的是那種三層的架子床。
中學的叛逆期
玫瑰崗學校
雖然兒時居住環境不佳,但其實在港島經營洋服生意的張父,給了張國榮在當時的香港屬於中產階級的生活和教育,記者探訪第二站是位於灣仔的玫瑰崗中學。這是一座位於半山腰的學校,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因記者探班正好趕上香港放復活節假期,沒有學生的校園更顯現出幾番清靜。除張國榮之外,梁家輝、陳慧琳、翁美玲、蔡卓妍等也都是從這所學校中走出。
說到張國榮,門衛說現在的教員中有張國榮同屆的學生,「聽他們講,那時候張國榮經常代表學生演講,口才非常好。」對於這段中學生活,張國榮也曾在訪問中提及,「每天放學之前要朗誦,我沒什麼厲害,唯獨口才好,就被選中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念。不過也因為數學不好,中二差點溜班。爸爸說,你在香港也讀不上書,便提議去英國。我想,到了別的國家衰了也沒人會知道,這時也體會到父親對自己有種親情的存在。」
麗的電視臺出道
九龍塘廣播道81號
因父親中風,張國榮的「留洋」念書念到一半即返回香港,當時只有19歲的他學業中斷,為賺錢生活賣過鞋子、牛仔褲,在律師行從小弟做起,直到1977年,當時的「麗的電視臺」(如今亞洲電視臺)舉行「亞洲歌唱比賽」選秀節目,演唱一首3分多鐘的英文歌「AmericanPie」的張國榮奪得第二名,由此正式踏進演藝圈。雖然賺錢不多,但為工作方便還是在廣播道上租房獨居。36年過去,當記者趕到廣播道81號,以前「麗的電視臺」早已被一座名叫「尚御」的高檔住宅替代,「對啊,這裡曾經就是麗的電視臺,你看,前面79號還有香港電臺的舊址。」記者從一位正在晨練的老伯口中得知,上世紀70年代,這段不足1公裡的山道上,集中了麗的、無線、佳藝三家電視臺,以及香港、商業兩家電臺,老香港人印象中,這條山路還有個別名,叫做「五臺山」,「不過之後,除了佳藝倒閉,剩下兩家電視臺逐漸發展壯大,也都搬到更寬闊的地段了。」
121場個唱
紅磡體育館
說到張國榮,必須要提《風繼續吹》和「Monica」兩首歌,稍有名氣後張國榮轉跳無線,在唱片監製黎小田、經紀人陳淑芬的策劃下,順應當時翻唱日本歌的流行潮,先後推出兩張專輯,在樂壇有了一
席之地,塑造出「叛逆不羈的獨特味道」。1985年8月,張國榮積累8年演藝經歷後終於登上了紅磡的舞臺,連續10天的演出,創下了香港歌手初次開演唱會最多場次的紀錄。他在這裡一共舉行過121場個人演唱會,並在1997年1月的最後一場復出演唱會中,首度剖白了與唐鶴德的感情:「唐先生是媽媽以外,我生命中至愛的人!」而他最後一次在紅磡舉行演唱會,是2000年4月8日開始的連續13場的著名的《熱·情》。昨晚,張國榮一眾好友和歌壇晚輩為他舉行《繼續寵愛·十年·音樂會》。昨日下午記者趕到現場,場館正門內擺放著張學友、劉德華送來的花籃。
《阿飛正傳》留影
卑利街荷里活道
在歌壇獲得巨大成功後,《胭脂扣》等電影也逐漸讓觀眾見識到了張國榮表演上的才華,記者前往探訪《阿飛正傳》中一個經典鏡頭的拍攝地——卑利街荷里活道。這條小道長度也就是二三十米,但像記者這樣走慣了西安平坦柏油路的北方人,頗大的陡度總是有些上攀費力,下行困難。探訪當天是雷陣雨天氣,車輛攀行都會打滑,老人和孩子只能沿街道兩邊修建的樓梯上下行走。
以街道目前的情況,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拍攝過電影。傍晚時分,街道兩排家居用品店、服裝店、西餐廳亮起的燈光,與香港典型的密碼門住宅樓結合在一起,看不出有什麼新鮮和特別的地方。不過1990年上映的電影中,「飛哥」為了打開手銬,假借看電影向女路人借發卡,看電影的時間隨口一句:「等4月1日再說。」這句臺詞,如今想想,倒真有幾分宿命的味道。
最後居所愛巢
嘉道理道32A
張國榮喜歡搬家,人生最後一處住所位於九龍的加多利山,整座小山被開闢出很多條岔路,一棟棟白色別墅相鄰而建,要找到「嘉道理道32A」需要一點時間。正當記者躊躇怎麼走時,一條幽靜小道裡傳出的窸窸窣窣說話聲引起記者注意,朝聲音方向走去,五六個女孩在一棟別墅前拍照,定睛一看,原來這裡就是「32A」。
張國榮離世後,有傳媒希望捕捉到唐鶴德的身影,經常在住宅大門左右偷拍,過了一段時間,唐鶴德也搬離加多利山,現在隔窗往裡望,好像沒有人居住的痕跡。幾位女孩告訴記者,她們從山東趕來,人人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張國榮內地歌迷香港探訪指南》。記者翻了翻,內容細節從辦理港澳通行證,到每一站張國榮生活足跡地鐵路線的具體指南都涵蓋其中,其中一位女孩說:「我們一開始也找不對地方,是一位在這裡做清潔的阿姨帶我們找過來的。她說她曾在張國榮家服務過,說他人很好,對生活的要求也很簡單。」
十年前訣別
文華東方酒店
記者趕到香港中環地標的文華東方酒店時已經傍晚時分,2003年4月1日,哥哥從這座酒店的24樓健身房一躍而下。記者向門童打聽當年出事的具體位置,他將記者引到面對酒店右手邊的一個花壇,指了指說:「就是跌落在這裡。」探訪當日的大雨衝刷掉了落在花朵上的灰塵,但洗不掉10年前的悲戚一幕。
門童很年輕,記者向他詢問張國榮的事,他笑笑說雖然沒有親自接待過他,「但很多前輩都說,他很平易近人,因為經常來酒店飲下午茶,跟很多接待他的服務生都很熟悉,一到新年還會給大家發紅包。」
每年的4月1日,張國榮的粉絲都會前往酒店弔唁,文華東方酒店也會在這一天派工作人員協調活動,比如專門在側面的雪廠街開闢鮮花區,在酒店旁邊的遮打花園安排小型的紀念活動,人數眾多則協調到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廣場。
而等到4月2日,榮迷會的工作人員就會很有默契地將花束收走,「以往的9年都是這樣度過,我相信今年甚至以後,肯定也還是一樣的。」門童說。
粉絲緬懷靈位
寶福山寶禪堂
沙田是香港的一個小城鎮,乘港鐵從城市中心地帶出發,抵達沙田站之前,甚至要倒車坐一段路上快鐵,而一出地鐵口,本次探訪的最後一站也就映入眼帘了——寶福山骨灰龕場。
張國榮的靈位設置在寶禪堂,位於小山的正中間,石碑照片兩側刻著:「當年情常在心,紅塵夢醒無憾」,這是出自林夕[微博]之手的12個題字。生前好友羅文、沈殿霞的靈位也安置於此,相伴左右。據工作人員透露:「張國榮的骨灰由唐鶴德保留,但沒有墓地粉絲就沒有可以祭拜的地方,因而陳淑芬在這裡安放了個靈位。」工作人員說:「幾乎每天都有從世界各地來的粉絲,尤其是每年4月1日,鮮花甚至堆得整個靈堂都是,其中也有不少人相擁而泣。」
責任編輯:hdwmn_c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