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古至今,向來都是悲劇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合家歡的結局大家都喜歡,但只有足夠悲情的故事,才能讓讓人們記憶深刻。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悲情人物,比如項羽。
項羽是一個天生的將才,身材魁梧力大無窮,而且為人十分仗義,所以在起義之後身邊也有了不少跟隨者。
01
但他就是因為過於仗義,沒有任何謀劃,所以輕信了劉邦,最終只能自刎於烏江。劉邦雖然被很多人看不起,但他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能屈能伸,而項羽本來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他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選擇悲壯的死去。
從他一生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優秀的將才,但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若是他只是做一個將軍,而不是與劉邦對立的統治者的話,說不定他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這兩句詩就是為項羽寫的,在世人眼中,他有著力拔山河的豪氣,在武力值一塊難逢敵手。
他曾經舉起了700斤重的鼎,一戰成名,其實古代的重量單位和現代不太一樣,這個大鼎換算成現代的重量單位以後,很多人其實都能和項羽一樣,把大鼎舉起來。
秦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全國各地都出現起義的部隊。項羽二十四歲的時候與自己的叔父在江南起義,他自小習武,力大無窮,單挑鮮少遇到對手。起義初期部隊需要招兵買馬,於是叔父便將項羽桓楚府上,與桓楚商議聯盟一事。
桓楚當時麾下是有足夠的兵力,但他也不願意輕易借兵給無名之輩,於是一開始對項羽的態度十分輕蔑。他說若是項羽真像傳聞中那麼厲害,能夠以一敵萬,自己自然願意結盟,但若外界的傳言都是假的,他不可能與項羽合作。為了驗證傳聞的真假,他讓項羽去舉起院子中間的一口鼎,鼎的重量大約有一千斤。
02
項羽聽完之後,沒有出言反駁,徑直走到了大鼎面前仔細觀察。他先是讓四個強壯的下人一起來抬這個鼎,結果他們用盡全力也抬不起來。在證明了這個鼎的重量以後,他深吸一口氣,大喊一聲,然後雙手用力,當著大家的面舉起了這口大鼎。
在場所有人都驚嘆於他的神力,就連都敬佩不已,心甘情願地交出了自己的所有兵力。
關於項羽舉鼎的故事還有很多其他版本,其中還有一個充滿了浪漫色彩的,據說有次項羽路過虞家溝這個地方,遇見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他與這個女子一見鍾情,結果女子與他暗送秋波的時候,一不小心失足掉進了水中。項羽見狀立刻跳進水裡,救出了這個姑娘。在短暫的交集之後,兩個人便分開了。
在之後的日子裡面,項羽一直期待與這個姑娘再見面,這個姑娘心中也很牽掛項羽。但兩人都不知道對方的姓名和身份,所以無法聯絡。直到有一天,姑娘的哥哥去逛廟會,他見到廟會上有個人輕鬆舉起了千斤銅鼎,回家後他將這件事說給妹妹聽,並且詳細描述了勇士的長相。
妹妹一聽就發現,這人正是自己的心上人,於是她拜託哥哥打聽勇士的身份,最終得知這個人就是項羽。
最後哥哥帶著妹妹找到了項羽,一對有情人總算是相見了,這個姑娘正是後來跟隨項羽徵戰沙場的虞姬。
虞姬的哥哥後來也成為了項羽手下的得力幹將,為他出生入死。關於項羽舉鼎的故事還有很多,雖然故事的形式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表達項羽的勇猛。、
03
不過野史上的記載都有些過於誇張,即便項羽力氣再大,也不可能輕鬆舉起一千斤重的鼎,那口大鼎實際上只有七百斤。
而且當時的七百斤和現在也不太一樣,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也就只有兩百多斤,其實現代的很多大力士也能做到這一點。不過項羽也是因為後來在戰場上立功無數,人們才會將其稱為西楚霸王,對他尊敬有加,舉鼎這件事只是人們為他附加的光環罷了。
從如今出土秦朝鼎來看,項羽所舉的鼎最多不也不會超過四百斤,目前所有的秦朝文物裡,除了極個別用來象徵身份的鼎以外,普通皇家使用的鼎重量都在兩百斤到四百斤之間,所以平均下來,項羽所槓的鼎大概在三百斤左右。
而如今奧運會舉重的紀錄大概在250公斤左右,也就是說專業的運動員能扛起五百斤重的重物,這可比項羽力氣大多了。
項羽雖有神力,不過他舉鼎大多都是傳說,真正舉鼎且有歷史記載的其實是秦武王,秦國的這位皇帝是真正的天生神力,他舉的是大禹九鼎之一,不過結局也是很慘,秦武王剛把鼎舉起來,結果沒拿穩,鼎掉下來把自己的腿給砸斷了。
由於傷勢過重,第二天就一命嗚呼了,所以說舉鼎有風險,裝x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