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是天堂,這個國家也有自己的問題。作為一名利益相關者(本身是加拿大移民,且深耕於這個行業),但我仍然想以自己的實際經歷,結合所見所聞,力爭給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各位朋友一些儘量客觀和真實的答案。
首先,輕鬆、舒適這種主觀感受應該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從我自身對比,23歲大學畢業後校園招聘去到一家巨無霸央企的南方某一線城市工作和生活7年,住在加拿大,確切來說多倫多,是一種「相對的,輕鬆的生活狀態」。 再次,輕鬆舒適這種主觀感覺需要對比的參照物是「內心的需求」,即inner peace.
我計劃將在加拿大生活-工作-家庭的優點和缺點都一一列舉出來。這會是一個類似於鴻篇巨製(當然我文字水平達不到那麼高)的長篇可讀性強的參考材料。
上半部分,先應和你的問題,住在加拿大能享有到的福利。下半部分,再列舉我認為這枚硬幣的另一面,即加拿大對於華人來講的種種缺點。
作為五年回望系列之一,一直想動筆系統梳理一遍移民到加拿大的社會福利系列。拋開國內網上常談的牛奶金,所謂的全面免費醫療. 之外,筆者將重點講述那些尚不為人知,但又與新老移民息息相關的那些福利。
1. 牛奶金。正式稱謂是Canada Child Benefit, 即加拿大兒童福利津貼。根據家庭淨收入的多少來發放。以2020年數據為例,每個6歲以下小孩每年最多可獲得6776加元的津貼,6-17歲的小孩最多為5708加元。該數額根據每年物價的上漲而增加,且該筆收入不需計稅。如果孩子有殘疾,則每位孩子還享有每年額外的2886加幣的津貼。需要指出的是: 加拿大兒童福利津貼的數額跟家庭收入是負相關的關係,即家庭收入越高,津貼額越少。當家庭稅後到手淨收入高於31711加元時,津貼開始逐漸減低。(本文撰寫時加幣與人民幣的匯率約為1加幣=5.1人民幣,下同)
2. 失業保險。即Employment insurance. 為失業人士準備的勞動保險,這個失業可以是僱主解僱,父母休產假等。領取金額為原來工作收入的55%, 每周最多800多加元。領取時間根據EI積累的工作時間而定,一般最長領取45周。筆者有朋友在國內由於失業,去過某一線城市的勞動局去嘗試申請失業保險,但被告知種種附加條件,例如要參加三次以上的就業培訓,等等,比較繁瑣,且數額較少,所以那位朋友就沒有去繼續申請。但是加拿大的EI發放手續非常簡潔,最重要的是上傳僱主記錄給Service Canada, 有章可循,發放時間基本為提交資料齊全後的一個星期。
3. 全民醫療保險體系。這裡實行的是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綜合性醫院的體系,有非緊急病症先去家庭醫生診所。類似於廣州的社區診所-地區醫院的體系。診斷費,手術費全部免費,但是家庭醫生開的藥不是免費的,如果公司有保險,則會報銷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生病進醫院,包括生孩子,全部免費。由於筆者和家庭成員移民加拿大後沒有生過大病,所以對這套全民醫療體系沒有做過太多的研究。至於被網上鍵盤俠狂噴(大部分是還沒有拿到永居身份的人士)的醫療效率極其低下等問題,筆者也從在這裡做過手術的朋友的介紹,這位頂尖的TOP2大學畢業的朋友對筆者說:這裡的醫療質量,醫護人員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以及清廉,是非常高水平的。筆者又問他有沒有排隊等候,他說醫生會根據病情的緊急情況做優先級安排,他沒有等待期,並且術後恢復良好。但筆者也有聽說過加拿大的富豪階層有大病後會自己出巨資去南邊鄰居的私立醫院看病,因為在這裡並不會由於富裕或社會地位高而享有醫療資源的特殊對待。再舉另外一個筆者親歷的例子。筆者的一個鄰居是伊朗裔移民,有一天在屋外碰到後寒暄幾句,感覺他容貌變化比較大,他說他得了某種重症那個醫學單詞我沒聽懂),所以人消瘦了不少,然後他說整個手術過程和住院過程沒有花一分錢。
4. 找工作的福利: 前三項福利在移民之前都已經聽說過部分,只是加上了筆者的親身經歷去驗證和驗偽。接下來的這些福利的可見諸報端/網絡端的就沒那麼汗牛充棟了。先說找工作的福利。筆者在本科大一期間學過哈佛商學院薩繆爾森版的宏觀經濟學,當時說道政府的四大職責之一是「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當時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後來隨著畢業、參加工作、移民、找工、失業、再就業等一系列經歷後,才發現無論是對祖國還是對加拿大,確保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確實是重中之重的國之重器。
首先,加拿大聯邦政府和省級政府都資助設立了welcome center, VPI, Job Skills, YMCA等幫助就業的機構。這些機構專門負責幫移民/公民修改簡歷,做面試培訓,甚至幫助移民聯繫用人單位去爭取職位。在加拿大找工作跟國內的體驗完全不一樣。從簡歷撰寫,適用性改寫,面試技巧,非常規範和流程化,是一門科學。這時候,這些公立機構就會發揮關鍵作用,筆者認識的很多移民都是通過這種公立就業幫扶機構找到第一份工作,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公司。這些機構的資金來源大部分來自於政府資助,所以是非盈利性質的。為了幫助新移民就業,這些機構甚至可以跟與其合作的加拿大企業協商,由政府代公司支付新移民在工作初始階段的工資(具體時長從2個星期至3個月不等)。且,在面試過程中,這些機構甚至可以報銷求職者面試的正裝,從幾十加幣到幾百加幣不等。
再次,加拿大各省的勞動法嚴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例如,筆者所在的安大略省有Ontario Standard Employment Act, 明確規定員工的帶薪休假,例如工作時長不足一年的享有2周的帶薪休假;一年N天的帶薪病假;再例如,嚴厲懲罰僱主不足時足額支付工資的行為,保證能讓僱主付出的違法成本遠高於剋扣員工的成本。執法流程簡明、高效、成熟。安省勞動法明確規定每周工作時長不得長於44個小時,並且加班必須給加班工資。所以,996,007這類現象在北美的正規公司基本上是杜絕的,即使有,僱主也要給足報酬。
5. 營商、創業的福利:總體而言,加拿大或者說多倫多地區的營商環境世界一流。首先,筆者覺得是由於政策法規明確,在陽光下運行,沒有多少灰色地帶,企業主/個體戶只要按規則制度經營,不會有所謂的工商城管稅務等部門無事叨擾。其次,各級政府設有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等類似稱謂的部門,對外來投資者或移民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與諮詢服務。另外有statistics canada即加拿大統計局的分門別類以及翔實可信的行業數據,使得加拿大整體社會能夠實現「數目化管理」,即黃仁宇先生所著萬曆十五年多次提到的中國傳統社會無法實行的「數目字管理data management」。再次,各級政府從稅收優惠、育兒優惠等方面提供了切切實實的措施去鼓勵創業和持續經營。例如,在每年報稅的時候,可以將用於企業經營的各種成本,大到原材料購買支出,用工成本,小到home office的桌子板凳、印表機、手機寬帶費都可以從毛收入中抵扣,然後去計算一個稅率交稅。由於加拿大不像國內那樣實施價稅合一的政策,在加拿大購買產品和服務除了價格本身外,還要支付13%的消費稅(各省稅率略有不同)。但是,小孩和老人用品,以及食物等基本開支的消費,不用付13%的消費稅。在此,筆者需要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事例。安省實施的是4歲以上到18歲的公立教育全部免費的國策,對於3到4歲的學齡前兒童,根據申請者家庭收入給予託兒所(day-care center)的補貼。在筆者所在的約克郡地區(多倫多都市圈的一部分),申請者如果初創企業,其經營收入的前兩年(grace period)不必記入家庭總收入內,所以就能夠以比較低甚至近乎免費的形式將幼兒送到設施完善、寓教於樂的託兒所,從而集中精力與初創企業的運營中。政府此舉是為了鼓勵加拿大居民創業/就業。加拿大政府如此種種的人性化舉措,不勝枚舉~
6. 孩子上學的福利。聯邦政府為每個移民/公民匹配兒童教育儲蓄基金。例如,一個家庭為每一個孩子每年最多存儲2000加元的教育基金,政府再根據家庭淨收入來注入額外20%(最多500加幣/年)的基金,一個孩子從出生那年起就可以每年擁有2500加元的教育基金,一直到上大學就可以取出來用於教育目的的支出。如前所述,加拿大實施的是從4歲到18歲,即幼兒園到高三的公立教育全部免費的政策。加拿大的各類資源相對平均分布,包括教育資源。入學是根據學生所住社區來劃片,但是,不要求學生家長擁有住房,在該區域租房也可以入讀最近的學校。加拿大每年將GDP的約6%投入到教育版塊,略高於OECD成員國(即經合組織成員,基本囊括目前世界的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數據來源:https://www150.statcan.gc.ca/n1/pub/81-604-x/2016001/ch/chb-eng.htm)。學校會主動對中低收入家庭匿名提供筆記本電腦、文具、書本等物品。在聖誕節等重要節日,師生互贈小禮物。(據說,加拿大公立學校的教師不得接受50加幣以上的禮物,學生送了老師也不會/不敢接受)。另外,不少人(新移民)詬病加拿大基礎教育階段屬於放羊教育,老師開家長會只會猛誇孩子的各種特長,而對於孩子缺點言之甚少。在此筆者不做優劣評價,因為孩子目前還小,並且由於筆者自身經歷國內的重點小學,初中,超級中學的洗禮,對於應試教育,以及所謂素質教育,筆者並不完全認同,也不反對。據筆者的不完全觀察,加拿大/多倫多的小學教育,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公民基本素質、體育、社交與表達能力,比較輕視填鴨教育,奧數教育等。但是筆者絕不認同加拿大公立基礎教育的質量低下這一說法。因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屬於世界前列,這一狀態不可能建立在一盤散沙的基礎教育階段之上。以加拿大3800萬人口計,能誕生27位諾貝爾獎得主,例如最近三年的2018年物理學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女士(安省滑鐵盧大學教職人員,ps她只是助理教授,連副教授職稱她都沒申請過),2019年物理學獎得主 Phillip James是美籍加拿大人,在加拿大接受基礎和大學教育後任職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020年醫學獎得主,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Michael Houghton。加拿大能有這麼多世界頂級科學家層出不窮,肯定有其深刻的原因。筆者曾就加拿大基礎教育階段的質量問題,請教過國內一位教育行業真懂教育的排名前列的職業經理人朋友,他將孩子送到安大略省讀中學因此他對於教材、老師教學以及教育體制有了深入的觀察和參與,他對筆者的回覆是:加拿大的基礎教育是非常solid的,意為非常紮實。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移民或公民的孩子上大學,學費是留學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例如,享譽世界的多倫多大學工程系,兩者每學年收費分別是14180加元,以及,60440加元。
7. 成年人上大學的助學津貼:自從2010年以來加拿大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成年人群擁有高等教育學歷最高比例的國家,沒有之一,有56.7%的25-64歲年齡段人士擁有高等教育學歷(本科或學院),高於排名第二的日本5.3個百分點。(數據來源:https://www.investinontario.com/spotlights/canada-ranked-oecds-most-educated-country)。即便如此,加拿大聯邦和各省級政府依然投入巨資保證成年人士重新上大學的權利和可能性。根據家庭淨收入,成年人士,包括新移民可以申請助學津貼和貸款,每年可以獲得最多每周830加元的補助。如果家庭收入低於一定標準,這830加元是補助,而非貸款,即不需要償還。
8. 作為消費者的福利/保護:顧客是上帝,同時要分領域。我的總的感受是完全充分競爭的市場(這部分佔據加拿大人大部分的消費領域),例如每個人的衣食住行,供應商對於客戶的服務水平是比較高的;而對於類似於國you或寡頭壟斷企業性質的,例如加拿大航空,rogers/bell/telus三大通訊運營商,加拿大郵政,這些供應商的服務水平低於國內,可能是由於壟斷財閥,以及工會對於員工的過度保護有關。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中,能充分享受到「消費者滿意度至高」的企業經營理念。加拿大消費市場在售和流通的產品,絕大部分是品牌化運作,質量較高,經久耐用。例如在路面上經常能見到行駛十幾年甚至更久年份的汽車;消費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極少,有朋友開玩笑說過「在加拿大買到次品的難度相當於在國內買到正品的難度」, 當然筆者覺得這話有些過了,但從中可以管中窺豹。在加拿大工作的這幾年中筆者遇到形形色色的幾種行業的熟人,其中有一位是專門做西人公司採購的,她跟我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供應商給的報價過低,即其自身的利潤率低於20%,她的公司是不會把標的給到這樣的供應商的。後來筆者發現這種現象可以在加拿大的很多行業都存在。筆者分析認為是加拿大,或者北美(美國和加拿大)的商業規則是給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會給出一定的利潤空間,如果層層壓榨到極致,那麼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肯定得不到保障。人性都是貪婪和自私的,這一點無分國別、種族、信仰。我想著或許也是為什麼加拿大的消費者福利比較高的內生性原因之一吧。再舉一個例子,筆者三年前購買的一個移動硬碟出故障了,打電話給希捷的客服諮詢嘗試解決,客服在線指導了一會之後,無法解決問題,讓我稍等一會,過了幾分鐘告訴我說不用再嘗試了,我直接給你寄一個新的,今年生產月份的同樣是4TB容量的硬碟。結果過了一星期就收到了一個新版本的同類規格的產品。就更不用舉例說國內不少人已經耳熟能詳的好事多(costco)的近乎無限寬鬆的退貨政策了。無論是好事多,沃爾瑪,百思百,還是中小型商場,超級購物中心(power centre), 基本上對出售的產品都會設有無條件退貨期例如14天內,一年內保修,還有就是價格保護政策(price match)。當然筆者近年來在京東上也看到過類似的政策,同時小米公司的低價硬體的策略,無疑也是學習北美costco商業模式的傑作。還有一點值得說明的是,加拿大的黑色星期五,boxing day也會進行大規模的打折促銷活動,筆者剛來時認為這些商家會先提價,再打折,但經歷了一兩次聖誕購物季後才發現絕大部分商家的折扣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折扣,沒有那麼多的套路,錯過一時,確實需要再等一年~
9. 社會環境:這是我最喜歡的加拿大的一點了,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秩序平和、不浮躁、少戾氣的環境。初到加拿大,很多人會讚嘆於加拿大的沁人心脾的白雲藍天,都市區肉眼可見的星光、一望無垠波光粼粼且星羅棋布的淡水湖泊,以及居民區比比皆是大搖大擺的松鼠和大鵝。但我覺得那些自然環境只是表象。如何在一個工業化經濟為主導的大時代背景下,通過社會規則的制定與執行,約束某些階級的優勢、扶助低層人群的民生,來形成這種與人和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局面,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筆者剛登陸時與一個來自浙江的老移民聊天,無意中他說到「我們這些年來在開小公司、經營小公司、孩子出生、上學、上大學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求過人…」, 當時我就驚愕了。後來生活久了,也就覺得順理成章無需驚訝了。分兩點來說。第一,筆者同樣經歷了新移民剛登陸時,辦理醫療保險卡,駕照、買房、生孩子、送孩子上學、申請某些福利等種種事情,期間很多都是與各級單位打交道,在此過程中深切感到這些bumen和工作人員有著一套套非常完善的規章制度以及運作流程,沒有感受到任何工作人員的刁難或者說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反而,只要是規則允許,絕大多數的工作人員都是非常顧及客戶感受的(是的,我們每個居民在zhengfu服務部門那裡被稱為client客戶),很多時候都是人性化處理,不會由於一兩個文件沒有達到所謂的指定標準而拒絕或者為難,而總是會用一些符合規則的、折中的辦法儘可能的滿足我們的要求。第二,舉一個小例子,2020年聖誕節前一天,一位陌生人敲門後,送了我一束鮮豔的花,我當時有點愣住了:我並沒有訂花啊~然後這位女士解釋說:我是這個小區旁邊的教會的xx,今年疫情使得大家都經歷了困難的一年,我們想為社區的每一家住戶都送上這一盆花,想讓大家知道不好的時光總會過去的…然後,透過窗戶,我見到這位女士和她的夥伴在大雪紛飛的路面,又一家一戶的去敲門、送花、寒暄…..素昧平生,且以後也不可能認得出……
10. 自然環境:筆者曾經於加拿大建國150周年之際開著房車自駕遊橫貫加拿大東西,確切來說是從多倫多到溫哥華再到卡爾加裡。尤其是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脈的沿線地帶,海天公路、班芙幽鶴賈斯珀國家公園的巍峨山川和天水一色令遊人無不嘆為觀止。在筆者有限的旅遊經歷中當與紐西蘭南島秀美景色雙峰並立。國內大好河山也有很多美景,例如仙境般的九寨溝等。遠途旅遊不是日常生活,加拿大更好的自然環境體現在都市區生活的人們(佔加拿大總人口的90%),往往在開車30分鐘的裡程內,就能接觸到不計其數的城市森林、郊區步行道、以及綠帶保護區。即使在多倫多市這座北美第四大城市的繁華都市中心區,也能夠在清澈見底一望無垠的安大略湖邊享受跑步、騎車、散步等活動。加拿大的自然環境無須多言。
11. 卓越的社區圖書館/社區體育運動設施:除開公司和家,筆者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加拿大的社區圖書館。一般每個城市都會有市級的圖書館,但是加拿大的社會理念是所有資源都要儘可能的去平均分配,且稅制和社會福利資源是嚴格的劫富濟貧,所以社區的圖書館質量絲毫不亞於市級圖書館,某種程度上是一摸一樣的。筆者曾經在人口只有1萬人不到的偏遠小鎮上也參觀過當地的社區圖書館,裡面硬體設施之齊備、周圍景色之優美,藏書之豐富、舉辦的科教活動之前沿,絲毫不亞於多倫多都市圈的圖書館。甚至,筆者的朋友在衛生間裡還注意到有女性衛生用品的批量供應/擺設。孩子四歲時迷上了樂高,並且為了鍛鍊他的公眾表達能力,筆者經常在周末抽空帶他去參加圖書館的樂高積木創作活動和中文書籍閱讀活動,發現這些活動的設置充分考慮到了社區居民的需求,並且人均供應量充足,不至於報不上名的現象發生。在華人比較多的社區圖書館,裡面的中文書籍、報紙雜誌汗牛充棟,且基本是跟國內同步的最新版本。而最近令筆者更為驚奇的是,在圖書館竟然能免費租到xbox, ps等遊戲大作的光碟…...而這所有的一切,對加拿大居民甚至是持臨時訪問籤證的外國人而言全是免費的。除了文化活動,每位加拿大居民能夠享有到的社區運動場地也是比較高的。據筆者不完全的觀察,幾乎每個社區(一般是2公裡長2公裡寬的一個正方形土地被稱為一個communicty,類似於圍棋盤)都有面積較大的社區公園,公園裡有人工草坪的足球場、棒球場、兒童遊樂場,一般平均每四個社區會有一個網球場和室內遊泳池。有的社區公園本身就處於一個自然環境保護公園,例如筆者有一次凌晨回家在街道拐角處看到了三隻正在吃草的小鹿被車燈一照紛紛跑回公園深處。筆者有一段時間想學習打網球,就跟一個朋友聊了一下場地預定的事情,他說基本不用提前預定,也不用付費使用場地,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去使用,並且先到者一般會到時間自動下場讓排隊的下一撥人去使用場地,如此循環往復,大家都挺自覺。我說:make sense.
12. 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政策傾斜:未完待續
13. 新冠疫情期間的特殊福利政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