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即將在國內上映。本片入圍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9月率先在北美上映,但評價比較一般。
2013年-2015年三年間,好萊塢生產出了三部高質量的太空科幻電影,而且都是名導操刀。分別是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諾蘭的《星際穿越》,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
如果單就獲得獎項而言,那麼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無疑是最大贏家。該片在2014年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在內的7項大獎,小金人拿到手軟。
《地心引力》剛剛上映之初,就被譽為「年度神片」。無論是影評人還是普通觀眾出奇一致的一邊倒的驚嘆和盛讚。
國內上映日期比北美晚了一個月,棍哥當時看完也是回味無窮。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太空電影,它甚至讓我接近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地心引力》更適合的是那些科幻控、科技控、太空控,甚至是影像控、攝影控,而小清新、半影迷、腐女們似乎較難體會到它帶來的從心到眼的震撼,而糾纏於其略顯單調的劇情。當然,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那就是你如果沒有在IMAX大銀幕觀看本片,觀感必然會大打折扣。
1 視效
自《阿凡達》開創3D電影的新紀元之後,當年有很多影評人說過,能再次達到真正意義3D的影片除《阿凡達》之外,只有《雨果》和《少年派》了。真正的3D,一定得讓觀者有身臨其境、觸手可及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而這部《地心引力》之所以連卡梅隆大神都極力推薦,就因為它的3D效果確實已經達到了這種預期。而在影片太空的背景下,這種置身其中的極致體驗讓人嘆為觀止。為什麼說它幾乎完成了我的一個夢想?我在很多時候是個徹頭徹尾的宅男。
不是我不喜歡旅遊,我也去過很多地方,但可以這麼說,地球上的任何旅遊景點,不管是山水還是海洋,千篇一律的人頭攢動、商業氣息已經很難給我帶來多大的享受和欣喜,過後也很快就忘了當時的感受,當然那些窮遊者背包客去的人跡罕至邊角旮旯或許不在此列。
只有太空或異星球能勾起我強大的好奇心和驅動力。如果有朝一日太空旅遊的技術和費用平民化,我會毫不猶豫的前往。
而坐在IMAX銀幕前觀看《地心引力》,已有幾乎完全置身於太空中的體驗,俯瞰地球的壯美,遙望繁星的深邃,感受到宇宙的浩渺甚至是那種莫名的恐懼。這種前所未有的融入感和代入感確實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其實,了解了幕後的一些技術手段和細節,會更加驚嘆於影片造夢成果的逼真度。
首先,該片並不是像《阿凡達》那樣,直接用3D攝影機拍攝,而是後期轉制。不過,它是將實拍、特效製作和3D轉制同時推進,據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拍攝流程和技術手段。
另一方面,影片中60%以上的鏡頭都是數字成像,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其實都是電腦製作出來。比如太空中的鏡頭中,只有演員的面部是實拍,太空衣及四肢以及頭盔透明面罩全部為數字特效;太空艙中的艙門、按鍵也都非實景,甚至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女主角在艙中如嬰兒般蜷縮睡著時的鏡頭有一條腿也是假的。
這種成像難度想想就覺得不明覺厲,效果更是讓你看不到絲毫破綻,不得不佩服好萊塢電影技術的高端。
另一個創新的地方是,為了更好表現演員在失重情況下太空艙翻轉騰挪的鏡頭,不是靠吊威亞拴鋼絲,而是創造了一個叫「布光盒」的東西,四面貼上LED燈,模仿艙外的光影變化,人不動,盒在動,既能保證演員表演時面部表情更加自然,也能更真實的體現旋轉時周圍環境光線的變化。
總之,呈現在你面前的影像,雖然大部分都是假的,但你完全不會感覺的到。我想,此片之所以被稱為「神片」,出色技術營造出來的逼真視覺效果是遠比劇情更為重要的原因。如果庫布裡克大師活到今天用現在的技術拍《2001太空漫遊》,不知會有怎樣更為令人瞠目的呈現。
談到這部影片的視效,還少不了一個關鍵詞「長鏡頭」——就是那種一鏡到底沒有畫面切換的鏡頭。
阿方索·卡隆好像就是個熱衷於長鏡頭的導演,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就是他拍的《人類之子》中一個追車戲。觀影之前,我也了解到開篇就是一個長達17分鐘的長鏡頭,簡直是逆天。可一開演,我就被眼前的太空景象所震撼吸引,置身其中,竟然完全忽略了這個長鏡頭的存在。看著看著才想起來。
長鏡頭的運用在影片裡很多,不管是主角的第一視角還是跟隨演員在太空閃轉騰挪,都強化了觀影者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2 劇情
對影片的指摘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其劇情。劇情確實簡單,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兩位太空人在執行科學任務時遭遇毀滅性事件,必須千方百計,利用一切設備和智慧,甚至依靠一定運氣,做出一些犧牲,脫離險境,回到地球。
影片其實只有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兩個演員,絕大多數時間又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一個人在表演。劇情沒有任何鋪墊,沒有旁枝末節,一條敘事線從頭到尾順序下來。劇情的推進不能靠人物矛盾,只能靠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再去解決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緊張的氛圍就是關鍵。平心而論,說它全片無尿點或緊張到手心出汗略顯誇張,但整體的節奏銜接緊湊,不拖泥帶水。畢竟,在只有一個人物的情況下,讓故事發展下去本身難度就很大。
而換個角度看,把遇險故事放在太空的背景下,也只有這樣一到兩個人物才能更能凸顯出太空故事的某種主題:宇宙如此浩瀚,人類如此渺小。
其實,相比於《2001太空漫遊》,《地心引力》的劇情已足夠抓人。包括本片出現前兩年口碑不錯的同類型電影《月球》,也沒有它這樣從一開始便帶動起觀影者的情緒。
我對影片唯一不滿的是,導演在不斷挖坑填坑的過程中,最後結局的坑填的有點隨意,或許坑挖的太大確實不太好填了。返回艙正好落在一個湖裡而非海裡,而且離岸邊那麼近,女主的運氣簡直好的不能再好了。剛落水面時,我甚至覺得應該再來兩天鯊魚什麼的才夠勁爆。當然這就離影片主旨太遠了不可能有。
3 硬傷
網上對這部影片討論較多的是,哪些技術或情節在真實世界中是不靠譜的。比如,女主角的頭髮在失重情況下那麼的貼服腦袋,頭盔面罩中的哈氣現有技術早就能解決,空間站間的實際距離可比影片中描述的遠的多,等等。
當然,這些技術上硬傷是存在的,尋找它們也不啻為觀影的一大樂趣。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於此,原因或許恰恰是這部電影拍得實在是太真實太嚴謹了,讓人忍不住想去尋找那些不真實不嚴謹的地方。
這當然沒什麼錯,但這畢竟是部電影,而不是紀錄片。死理性派或處女座們大可不必過分糾結。畢竟,沒見誰去找《鋼鐵俠》或《雷神》這種電影的科技硬傷。
嚴格意義上,這部電影甚至都不能稱之為科幻題材,因為片中的技術沒有任何的超前。連導演自己都說,這是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4 意義
阿方索·卡隆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並不想有像《2001太空漫遊》那麼多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也不想像《星球大戰》那樣拍成純粹的太空歌劇。這不過就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歷險故事。其商業和娛樂價值更為主要。
可正是這個太空背景下極其現實主義的題材,讓人難免不想到更多的意義。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關乎勇氣、終極意義的思考。就像大航海時代,走向太空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終極命運。
可那無盡的虛空和黑暗中又危機四伏,不論是作為一個人類個體生命,還是作為一個物種整體,面對浩瀚宇宙,都渺小的連塵粒都談不上。可人類自身,內部卻從未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整體,競爭敵視永未消除。
就像影片中,幾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站多是競爭的產物,甚至災難的發生也源於此。而當女主角要脫離險境時,又不得不依靠其他國家的設備幫助,尤其是我國的天宮一號,來實現自我拯救。
影片結束後,我腦子裡第一時間出現的感觸是:人們在地上的時候,都希望並以為美好的極樂世界是在天上,而一旦真的一個人漂浮在毫無依附的天上時,又多麼迫切的想回到地上。
5 花絮
影片中女主角求救時曾收到地球上的無線電信號,可他們因語言問題無法溝通。地面上到底是誰?這被拍成了一個彩蛋視頻。導演是喬納斯·卡隆——阿方索卡隆的兒子。
影片最初的劇本也是由喬納斯·卡隆寫的,被他老爸看中。只不過最初的劇本是在荒漠中兩個人求生的故事,阿方索把它放到了太空裡。這樣有共同事業和愛好的父子也是很讓人羨慕呢。
(本文為木棍電影原創,歡迎關注木棍,點讚轉發評論,必能收穫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