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拿下奧斯卡7項大獎,《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電影之一

2020-12-22 王木棍

再過幾天,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即將在國內上映。本片入圍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9月率先在北美上映,但評價比較一般。

2013年-2015年三年間,好萊塢生產出了三部高質量的太空科幻電影,而且都是名導操刀。分別是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諾蘭的《星際穿越》,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

如果單就獲得獎項而言,那麼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無疑是最大贏家。該片在2014年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在內的7項大獎,小金人拿到手軟。

《地心引力》剛剛上映之初,就被譽為「年度神片」。無論是影評人還是普通觀眾出奇一致的一邊倒的驚嘆和盛讚。

國內上映日期比北美晚了一個月,棍哥當時看完也是回味無窮。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太空電影,它甚至讓我接近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地心引力》更適合的是那些科幻控、科技控、太空控,甚至是影像控、攝影控,而小清新、半影迷、腐女們似乎較難體會到它帶來的從心到眼的震撼,而糾纏於其略顯單調的劇情。當然,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那就是你如果沒有在IMAX大銀幕觀看本片,觀感必然會大打折扣。

1 視效

自《阿凡達》開創3D電影的新紀元之後,當年有很多影評人說過,能再次達到真正意義3D的影片除《阿凡達》之外,只有《雨果》和《少年派》了。真正的3D,一定得讓觀者有身臨其境、觸手可及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而這部《地心引力》之所以連卡梅隆大神都極力推薦,就因為它的3D效果確實已經達到了這種預期。而在影片太空的背景下,這種置身其中的極致體驗讓人嘆為觀止。為什麼說它幾乎完成了我的一個夢想?我在很多時候是個徹頭徹尾的宅男。

不是我不喜歡旅遊,我也去過很多地方,但可以這麼說,地球上的任何旅遊景點,不管是山水還是海洋,千篇一律的人頭攢動、商業氣息已經很難給我帶來多大的享受和欣喜,過後也很快就忘了當時的感受,當然那些窮遊者背包客去的人跡罕至邊角旮旯或許不在此列。

只有太空或異星球能勾起我強大的好奇心和驅動力。如果有朝一日太空旅遊的技術和費用平民化,我會毫不猶豫的前往。

而坐在IMAX銀幕前觀看《地心引力》,已有幾乎完全置身於太空中的體驗,俯瞰地球的壯美,遙望繁星的深邃,感受到宇宙的浩渺甚至是那種莫名的恐懼。這種前所未有的融入感和代入感確實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其實,了解了幕後的一些技術手段和細節,會更加驚嘆於影片造夢成果的逼真度。

首先,該片並不是像《阿凡達》那樣,直接用3D攝影機拍攝,而是後期轉制。不過,它是將實拍、特效製作和3D轉制同時推進,據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拍攝流程和技術手段。

另一方面,影片中60%以上的鏡頭都是數字成像,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其實都是電腦製作出來。比如太空中的鏡頭中,只有演員的面部是實拍,太空衣及四肢以及頭盔透明面罩全部為數字特效;太空艙中的艙門、按鍵也都非實景,甚至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女主角在艙中如嬰兒般蜷縮睡著時的鏡頭有一條腿也是假的。

這種成像難度想想就覺得不明覺厲,效果更是讓你看不到絲毫破綻,不得不佩服好萊塢電影技術的高端。

另一個創新的地方是,為了更好表現演員在失重情況下太空艙翻轉騰挪的鏡頭,不是靠吊威亞拴鋼絲,而是創造了一個叫「布光盒」的東西,四面貼上LED燈,模仿艙外的光影變化,人不動,盒在動,既能保證演員表演時面部表情更加自然,也能更真實的體現旋轉時周圍環境光線的變化。

總之,呈現在你面前的影像,雖然大部分都是假的,但你完全不會感覺的到。我想,此片之所以被稱為「神片」,出色技術營造出來的逼真視覺效果是遠比劇情更為重要的原因。如果庫布裡克大師活到今天用現在的技術拍《2001太空漫遊》,不知會有怎樣更為令人瞠目的呈現。

談到這部影片的視效,還少不了一個關鍵詞「長鏡頭」——就是那種一鏡到底沒有畫面切換的鏡頭。

阿方索·卡隆好像就是個熱衷於長鏡頭的導演,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就是他拍的《人類之子》中一個追車戲。觀影之前,我也了解到開篇就是一個長達17分鐘的長鏡頭,簡直是逆天。可一開演,我就被眼前的太空景象所震撼吸引,置身其中,竟然完全忽略了這個長鏡頭的存在。看著看著才想起來。

長鏡頭的運用在影片裡很多,不管是主角的第一視角還是跟隨演員在太空閃轉騰挪,都強化了觀影者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2 劇情

對影片的指摘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其劇情。劇情確實簡單,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兩位太空人在執行科學任務時遭遇毀滅性事件,必須千方百計,利用一切設備和智慧,甚至依靠一定運氣,做出一些犧牲,脫離險境,回到地球。

影片其實只有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兩個演員,絕大多數時間又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一個人在表演。劇情沒有任何鋪墊,沒有旁枝末節,一條敘事線從頭到尾順序下來。劇情的推進不能靠人物矛盾,只能靠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再去解決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緊張的氛圍就是關鍵。平心而論,說它全片無尿點或緊張到手心出汗略顯誇張,但整體的節奏銜接緊湊,不拖泥帶水。畢竟,在只有一個人物的情況下,讓故事發展下去本身難度就很大。

而換個角度看,把遇險故事放在太空的背景下,也只有這樣一到兩個人物才能更能凸顯出太空故事的某種主題:宇宙如此浩瀚,人類如此渺小。

其實,相比於《2001太空漫遊》,《地心引力》的劇情已足夠抓人。包括本片出現前兩年口碑不錯的同類型電影《月球》,也沒有它這樣從一開始便帶動起觀影者的情緒。

我對影片唯一不滿的是,導演在不斷挖坑填坑的過程中,最後結局的坑填的有點隨意,或許坑挖的太大確實不太好填了。返回艙正好落在一個湖裡而非海裡,而且離岸邊那麼近,女主的運氣簡直好的不能再好了。剛落水面時,我甚至覺得應該再來兩天鯊魚什麼的才夠勁爆。當然這就離影片主旨太遠了不可能有。

3 硬傷

網上對這部影片討論較多的是,哪些技術或情節在真實世界中是不靠譜的。比如,女主角的頭髮在失重情況下那麼的貼服腦袋,頭盔面罩中的哈氣現有技術早就能解決,空間站間的實際距離可比影片中描述的遠的多,等等。

當然,這些技術上硬傷是存在的,尋找它們也不啻為觀影的一大樂趣。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於此,原因或許恰恰是這部電影拍得實在是太真實太嚴謹了,讓人忍不住想去尋找那些不真實不嚴謹的地方。

這當然沒什麼錯,但這畢竟是部電影,而不是紀錄片。死理性派或處女座們大可不必過分糾結。畢竟,沒見誰去找《鋼鐵俠》或《雷神》這種電影的科技硬傷。

嚴格意義上,這部電影甚至都不能稱之為科幻題材,因為片中的技術沒有任何的超前。連導演自己都說,這是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4 意義

阿方索·卡隆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並不想有像《2001太空漫遊》那麼多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也不想像《星球大戰》那樣拍成純粹的太空歌劇。這不過就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歷險故事。其商業和娛樂價值更為主要。

可正是這個太空背景下極其現實主義的題材,讓人難免不想到更多的意義。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關乎勇氣、終極意義的思考。就像大航海時代,走向太空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終極命運。

可那無盡的虛空和黑暗中又危機四伏,不論是作為一個人類個體生命,還是作為一個物種整體,面對浩瀚宇宙,都渺小的連塵粒都談不上。可人類自身,內部卻從未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整體,競爭敵視永未消除。

就像影片中,幾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站多是競爭的產物,甚至災難的發生也源於此。而當女主角要脫離險境時,又不得不依靠其他國家的設備幫助,尤其是我國的天宮一號,來實現自我拯救。

影片結束後,我腦子裡第一時間出現的感觸是:人們在地上的時候,都希望並以為美好的極樂世界是在天上,而一旦真的一個人漂浮在毫無依附的天上時,又多麼迫切的想回到地上。

5 花絮

影片中女主角求救時曾收到地球上的無線電信號,可他們因語言問題無法溝通。地面上到底是誰?這被拍成了一個彩蛋視頻。導演是喬納斯·卡隆——阿方索卡隆的兒子。

影片最初的劇本也是由喬納斯·卡隆寫的,被他老爸看中。只不過最初的劇本是在荒漠中兩個人求生的故事,阿方索把它放到了太空裡。這樣有共同事業和愛好的父子也是很讓人羨慕呢。

本文為木棍電影原創,歡迎關注木棍,點讚轉發評論,必能收穫好運。)

相關焦點

  • 《羅馬》斬獲3項奧斯卡大獎 墨西哥摘得首部最佳外語片
    《羅馬》斬獲3項奧斯卡大獎 墨西哥摘得首部最佳外語片 原標題:   美國當地時間2月24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如期而至,在已發布的提名名單中,電影《羅馬》憑藉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外語片等十項提名強勢領跑本屆頒獎季,成為獲獎的大熱門之一
  • 經典電影回顧《地心引力》一場孤獨的宇宙中逃生
    2013年阿方索·卡隆憑《地心引力》獲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七項大獎。《地心引力》海報這部分類為科幻和劇情為分類的的電影通過導演鏡頭的切換和磅礴的配樂相結合,體現太空的浩渺和宇宙的無垠,整個電影只有兩個正式演員,憑藉兩個人的精彩的演繹當人在巨大的空間體系了面對無依無靠的宇宙,人的求生欲望和對活著的渴望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 韓國電影《寄生蟲》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小丑》輕鬆拿下影帝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正式落下帷幕,經過緊張且精彩獲獎名單宣讀,韓國電影《寄生蟲》創造歷史,作為首部非英語片奪得最佳影片大獎!這是近百年來的奧斯卡獎上的頭一遭,之前《末代皇帝》也拿到最佳影片,不過《末代皇帝》在拍攝的時候就使用了全部英文對白,《寄生蟲》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當晚的頒獎禮上風頭無兩。
  • 被誇上天的《地心引力》,卡梅隆捧它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片
    在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更是風頭大盛,10項提名,7項獲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成為當晚最大贏家。  上映後,這部成本只要1億美金,全球卻收穫了高達7.2億的票房,這就是傳說中的叫好又叫座啊。  那麼問題來了,它名標影史,為何會被誇上天?
  • 奧斯卡前哨站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1917》狂攬7獎
    原標題:奧斯卡重要前哨站英國電影學院獎賽果揭曉,《1917》狂攬7獎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賽果揭曉,薩姆·門德斯導演的戰爭題材電影《1917》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成為本屆大贏家。因為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投票成員大部分也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就是有資格票選奧斯卡各獎項賽果的人,所以英國電影學院獎也被視為奧斯卡重要前哨站。《1917》大勝,讓其在將於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賽場上再添優勢。
  • 德國13年前的經典電影,評分高達9.1,曾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經歷過納粹時期和冷戰時代的德國,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新世紀以來德國電影大多充滿著強烈的思辨和批判精神。本文要聊的這部德國13年前的經典電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竊聽風暴》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在TOP250中排行46位。
  • 英國奧斯卡揭曉:《1917》攬七項大獎 《小丑》奪得影帝
    《1917》包攬了七項大獎 英國當地時間周日(2月2日)晚上,被譽為「英國奧斯卡」的2020年英國電影學院獎公布了獲獎名單,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戰史詩片《1917
  •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
    前言出人意料,描繪韓國階級分化狀況的影片《寄生蟲》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不僅是奧斯卡歷史上亞洲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也是繼1956年《君子好逑》之後時隔64年坎城金棕櫚電影第二次斬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奧斯卡·完整賽果】韓國《寄生族》封最佳電影奪四獎成大贏家!
    《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剛圓滿結束,南韓電影《上流寄生族》威到盡,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成全晚大贏家,寫下影史新一頁。完整賽果及頒獎禮精彩紀錄如下:《上流寄生族》勇奪最佳電影,導演奉俊昊與男主角宋康昊喜極擁抱。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出爐!四部亞洲電影入圍
    今年有87個國家參與了角逐,最終選出的九部電影中包括在坎城電影節拿下最佳導演獎的波蘭電影《冷戰》,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並成為奧斯卡大熱門的墨西哥影片《羅馬》。以及四部亞洲電影,分別為日本的《小偷家族》,韓國的《燃燒》,哈薩克斯坦的《小傢伙》,和黎巴嫩的《迦百農》。
  • 你看過那些關於太空的電影?喜歡太空電影的看過來
    因而我也喜歡上了看一些關於太空的電影,先不說這些電影的劇情是否合理,就只是那一些細枝末節的關於太空的特效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的注意力了,下面羅列一些我最近看過的電影,喜歡的朋友也可以收藏。第一部:《天際行者》
  • 導演談《地心引力》:是關注人物內心世界的電影
    ▲在電影《地心引力》中,來自中國的天宮一號以華麗的姿態現身,令中國影迷感到驚喜。   被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讚為「影史最佳太空片」的《地心引力》,昨天登陸內地各大院線,並一舉奪得排片冠軍。這部影片由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兩大影星主演,截至目前全球票房已達5億美元,口碑更是爆棚。雖然該片片長僅為91分鐘,卻被視為爭奪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種子選手,中國影評人也紛紛褒獎,稱這部影片是「科技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劇情 太空很美很危險  《地心引力》的劇情並不複雜,電影圈內人士形象地將其稱為「太空版《荒島餘生》」。
  • 《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韓國電影究竟能耐幾何?
    文/荀詩林毫無疑問,韓國電影《寄生蟲》是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其中,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斬獲了4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 全球十大太空科幻電影,第一部全球熱議
    《星際穿越》全片建立在現有的物理定律下發展出來的一套蟲洞系統,時空旅行的過程讓正值壯年的父親與年老垂死的女兒在同一個時間點上相遇,是全片最賺人熱淚的引爆點,片中隱含了對環境與人類情感的探討,電影的視覺效果也獲得了奧斯卡獎的肯定!
  • 七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鞏俐出演的佔了其中三部
    話說,在僅有的七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中,鞏俐一個人獨佔三部,一起來看看吧!鞏俐三部:1991年《菊豆》、1992年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4年《霸王別姬》30年前,1990年上映的《菊豆》是中國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張藝謀導演,鞏俐和李保田主演。
  • 《1917》英國電影學院獎狂攬7獎,劍指奧斯卡
    新京報訊 2月3日,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獲獎名單。《1917》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7項大獎,繼續劍指奧斯卡。《小丑》拿下最佳原創配樂和新增獎項「最佳選角」,《寄生蟲》獲得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非英語片,《喬喬的異想世界》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在此前公布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公布提名名單中,《1917》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10項提名。
  • 伊朗的變態審查,伊朗電影的奧斯卡最佳
    前幾天的奧斯卡頒獎禮,驚呆了我們,韓國電影《寄生蟲》創造了歷史,一部電影拿下了四個小金人。《寄生蟲》做到了韓國文化的輸出,做到了韓國電影的世界化。消息傳來,我們電影人羨慕不已,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股酸味,大家開始分析為什麼我們走不上奧斯卡的領獎臺?最後的結論是我們拍不了。那到底是拍不了,還是拍不好?電影審查制度成為我們拿不到奧斯卡最好的擋箭牌,一句「拍不了」成為了某些人義憤填膺的最佳解釋。
  • 最佳影片《寄生蟲》!第92屆奧斯卡獲獎名單出爐
    韓國電影《寄生蟲》爆冷擊敗了《小丑》、《1917》、《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等其他獲得多項提名的領跑熱門,一舉奪下最佳影片、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4項大獎,締造了亞洲電影的多項歷史性紀錄!
  • 《波西米亞狂想曲》斬獲奧斯卡4項大獎 皇后樂隊獻唱頒獎禮
    北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4項含金量極高的大獎,為頒獎季完美收官。
  • 韓國《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亞洲首次
    當地時間9日,第92屆奧斯卡(92nd Academy Awards)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各大獎項塵埃落定。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4項重要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該片也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創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