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和虎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含義。道教是以修仙為終極目標的宗教,最早描寫仙人的道家典籍應該是《莊子》。《莊子·逍遙遊》寫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這個神仙有什麼特點呢?除了外表絕美,餐風飲露之外,最重要的特點便是乘雲氣,御飛龍。神仙和龍關係密切,這大約是由於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的緣故。
在群經之祖的《周易》之中,龍和虎便發生了聯繫。易經的《乾卦》說,「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這也是說明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因此,藐姑射仙子是乘雲御龍,便是神仙姐姐的標配;而武松打虎時,必然先吹一陣風,以顯示大老虎即將來臨。
道教中的龍和虎,當然不是凡人能夠收拾掉的孽龍惡虎,而是指青龍、白虎。青龍、白虎再加上朱雀和玄武,是道教中的四大神獸,也是天上星宿的四象。每個「象」分為七段,即組成了二十八宿。《西遊記》中孫悟空被黃眉怪的法寶鐃鈸給困住,使盡神通仍不能逃出。正是二十八宿之一的亢金龍用自己的龍角,鑽破了連金箍棒都無可有奈何的金鐃,齊天大聖這才重獲自由。
亢金龍正是東方蒼龍七宿之一,蒼龍七宿指角、亢、氐、房、心、尾、箕。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指的就是蒼龍七宿之一的角宿,出現在了東方的地平線上。《易經》的乾卦,全卦的卦象也是說明了蒼龍七宿的運行軌跡。「二月二,龍抬頭」,對應著乾卦的「九二,見龍在田」。傳統文化對現代中國人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
青龍、白虎是如此的威風凜凜,理所當然被選為道教的守護神。因此在道觀中,青龍和白虎是守衛山門的「門神」。其地位相當於佛寺山門中的「哼哈二將」。這比人間的那些門神--一些參差不齊的文人武將要有氣勢多了。道觀山門的左邊,一般為青龍孟章神君,右邊為白虎監兵神君。
古代道士最重要的修行活動之一,便是煉丹。青龍和白虎從道教創立開始,便和煉丹產生了聯繫。祖天師張道陵在嵩山獲得了煉丹秘笈《黃帝九鼎丹經》,經過再三考量,選定了江西的雲錦山作為煉丹的理想場所。雲錦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整座山像是一塊雲錦,因此取名雲錦山。張天師煉丹之時,便有神人趙公明下降,自願守護丹爐。後來,到了煉丹的關鍵時刻,更是有青龍、白虎神獸下凡守護煉丹。在金丹煉成之後,青龍和白虎也沒有離去,雲錦山遂改名為龍虎山。
魏晉時的道士認為煉成金丹是成仙的唯一通道,煉丹能夠感應青龍白虎,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而煉丹是如此關鍵的道門修煉法術,不能輕易被外人得知,否則遺患無窮。因此,道士們在煉丹時有很多的隱語,「龍虎」是最基本的代稱。
道士一般用「龍虎」來指代鉛汞。煉丹家認為,龍屬陽,生於八卦中的離卦,而離為火,因此說龍從火裡出;虎屬陰,生於八卦中的坎卦,而坎為水,因此說虎向水邊生。後來內丹學說興起,又用龍虎來比喻元神和元精。在性命雙修的內丹學說裡,又用青龍來代指「性」。因為據道教學說,「性」的五行屬木,木代表東方,是四象中的青龍;而「情」的五行屬金,金代表西方,因此用白虎來代指「情」。五行之中金克木,因此多情就有損於性。現代人看來,是不是也很有道理?稍微留心的話,經常在新聞中就能看到活生生的例證。
原本簡單的龍和虎,經過道教的發揮,將天文星相、陰陽、五行、八卦、性命之學、煉丹等都串接到了一起,令人不得不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現代人用這樣的一種眼光,再去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