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統治階級的產物——談古代十惡不赦制度

2020-12-17 騰訊網

十惡不赦在現代是一個成語,其基本意思是指某人罪行極其嚴重,可謂罪大惡極,不可饒恕。然而,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其卻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維護皇權的法律制度——十惡制度而存在。顧名思義,該制度主要是對威脅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皇帝統治權威的十大罪名進行了規定,這些罪名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具體的罪名也各有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律》確立「重罪十條」制度

「十惡不赦」制度在確立之初並非稱作「十惡不赦」。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在武成皇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制定的《北齊律》中,在總結前代皇朝法律制度經驗的基礎上,開創性的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嚴重危害封建倫理道德的罪行歸納為「重罪十條」,以此為起點,封建皇朝正式確立了「十惡」制度。

《北齊律》中所規定的重罪十條主要有:一是反逆;二是大逆;三是叛;四是降;五是惡逆;六是不道;七是不敬;八是不孝;九是不義;十是內亂。從這些罪名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罪名所規定的行為都直指皇帝的權威以及封建倫理綱常,罪之重顯而易見。

值得一提的是,《北齊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的法典,對隋唐時期的法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隋朝時期《開皇律》和唐朝時期的《唐律疏議》都有《北齊律》的影子。

隋朝《開皇律》進一步發展「重罪十條」制度,改名為「十惡」

隋朝隋文帝時期,以《北齊律》為參照,制定了《開皇律》。《開皇律》在《北齊律》的基礎上,對「重罪十條」制度進行了修改,並將其修改為「十惡」,這即是我們今天所談的十惡不赦一詞「十惡」一詞的由來。

在對《北齊律》「重罪十條」進行修改後形成的「十惡」主要有:一是謀反;二是謀大逆;三是謀叛;四是惡逆;五是不道;六是大不敬;七是不孝;八是不睦;九是不義;十是內亂。

《開皇律》「寬簡」為原則,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後隋煬帝在吸取隋文帝晚年教訓的基礎上,對《開皇律》進行修訂,製成《大業律》,進一步減輕刑罰,當然,法典的規定在實際當中卻都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刑罰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最終成為導致隋朝覆滅的原因的之一,這些都是後話了。

唐朝沿襲隋律「十惡」制度

唐朝法典繼續沿用隋律對「十惡」的規定,在唐朝《唐律疏議》中,對十惡進行了疏議:

1,謀反,即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

2,謀大逆,指預謀毀壞皇帝的宗廟、山陵和宮闕的行為。

3,一謀叛, 指預謀背叛本朝、投奔敵國的行為。

4,惡逆,指股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辛屬的行為。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及造蓄蠱毒、厭魅的行為。

6,大不敬,指盜竊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盜竊或偽造皇帝印璽、調配御藥誤違原方、御膳誤犯食禁、御舟誤不牢固以及指斥皇帝、對使臣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

7,不孝,指控告和辱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對祖父母、父母供養有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或服喪違禮,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或詐稱祖父母、父母死等行為。

8,不睦,指謀殺或賣五服以內的親屬及告夫及大功以上尊辛屬的行為。

9, 不義,指殺本管上司、受業師及聞夫喪騰不舉哀或服喪違禮的行為。

10,內亂.指好小功以上親屬及父祖妾等亂倫行為。

兩宋時期

唐以後的宋代,仍然繼續沿用了前代「十惡」制度,並依據自身特點做了一定的改變。在《宋刑統》(全稱《宋建隆詳定刑統》)中對十惡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但是因避諱,對十惡中的個別字進行了修改,如將「大不敬」修改為「大不恭」。

在這裡值得一說的是,《宋刑統》是我國歷史上刊印頒布發行的第一部法典,遺憾的是原本已失傳。

元明清時期

對於元代是否存有「十惡」制度,現今學術界仍然莫衷一是,但是在元朝時期公布的諸如《至元新格》《元典章》等法律中卻並無對十惡的明確規定。至明清兩代,亦是基本沿襲前代的「十惡」規定,並無太大改變。

十惡不赦緣何不赦

我們知道,在古代中國,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封建時代之前的周,都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傳統,正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不同罪。達官貴人等有權勢的階層,在犯罪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官職大小、功勞大小等其他關係而使得自己的刑罰得到減免,在制度上有「八闢」制度後為「八議」制度作為保障,他們享有著在法律上的特權。

但是這種特權卻也不是絕對的,當其行為直接威脅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乃至皇帝權威以及封建社會基本道德倫理底線時,也即所謂的有「十惡」行為的,便不能享受法律的特權,這就是十惡所不赦的由來。

相關焦點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封建制度是我國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政治體制,自秦統一華夏到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的覆滅,一直持續了兩千餘年。封建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實行專制統治的唯一手段,那麼,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我的點評:學生的這段表述有一定的錯誤,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沒有真正推翻封建制度。
  • 廣西殺父弒母案,十惡不赦。在古代「十惡」是哪些罪?
    我們對他評價只有一個,不當人子,十惡不赦,有些人真的不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說十惡不赦,那十惡不赦到底是指的什麼?十惡不赦是古代一種遇赦不赦的罪行,基本上違反了當時道德倫理的底線。那麼這種不赦免的十種罪行是哪十個呢?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 殺父弒母,十惡不赦,在古代這十種不被赦免的罪行是什麼?
    我們對他評價只有一個,不當人子,十惡不赦,有些人真的不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說十惡不赦,那十惡不赦到底是指的什麼?十惡不赦是古代一種遇赦不赦的罪行,基本上違反了當時道德倫理的底線。那麼這種不赦免的十種罪行是哪十個呢?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 論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
    並論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的特點,指出了其發展規律,整理出了古代法律監督的發展線路。  [關鍵詞]:中國古代  法律監督概況  特點  規律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五千文明,有豐富的法律文化。作為皇權至上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著怎樣的法律監督制度,它們是怎樣的萌芽並逐漸發展成熟,又有著怎樣的特點與規律,筆者試圖通過本文的論述找到某些答案。
  • 等級制度:政治制度 戒備森嚴
    在古代奴隸制國家中,到處都有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等級制度。古羅馬社會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各個等級。平民、奴隸是被壓迫階級,奴隸在最底層,連人身的自由都沒有。在奴隸主貴族的分封中,由於根據貴族不同的職務和地位接受封土,因此統治階級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等級差別。例如,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中,又要分為公、侯等五個不同的等級。「天有十日,人有十等」,這是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真實寫照。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等級差別,提出了一整套的「禮制」,嚴格劃分奴隸主和奴隸的社會地位,並強調要「禮治」。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古代科舉制度與當代「高考」「國考」間的異同
    封建專制下的科舉取士制度較「察舉制」「徵辟制」,其最大的進步意義在於:它打破了過去封建官僚統治集團長期壟斷國家機器、官民階級固化的格局。使黎民百姓有機會走上政治舞臺參與社會管理,同時國家也擴大了人才選拔的範圍,尤其是身處社會最底層的懂民、愛民、憂民的勞苦大眾階層。
  • 「道生萬物」—談中國古代玄學本質
    魏晉時期,在政治上佔統治地位的豪強地主(又稱門閥士族),憑藉特殊的門第長期壟斷政權,集中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聚斂、荒淫奢侈等惡行。他們越是保守和腐朽,便越感到維護禮教的重要性,這就需要給禮教找個哲學根據。而兩漢之間的讖緯神學和天人感應論,經過農民戰爭的衝擊和王充等唯物主義思想的批判後已不那麼靈了,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修補。
  • 聽聽錢穆先生怎麼說:中國有封建制度嗎?
    所以,我們反對封建和專制的道路也不一定就跟他們相同。(書中的「相同」,用的詞是「比擬」)。 【掌柜心得】 錢穆先生說得這些話,我們今天受到過教育的人其實是不認同的。總有一點感覺,錢先生這些話是在摳字眼,我們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的認為,中國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到半封建半殖民地。
  • 都說「十惡不赦」,到底什麼樣的罪不能被赦免?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赦免,就發生在2015年……都說「十惡不赦」,到底什麼樣的罪不能被赦免?正如小編上面所說,大赦作為古代帝王的一種「施恩」,必然是應當遵循一些規律的,而除了通常的適用情形,對於大赦的對象也是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十惡不赦」這個說法。而 「十惡不赦」正是十種遇赦不赦的、在封建王朝看來極其惡劣的犯罪情形(即為「為常赦所不原」,意指通常不在赦免的範圍內)。
  • 什麼是「封建」?到底怎麼封的?我國的封建制度啥時候結束的
    我們經常說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批評人的時候也會說「你這個人真封建!」那"封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俄國史新論:羅斯受洗的意義與封建制度的概念
    蘇聯史學界主要從階級立場看問題,突出接受基督教的行動符合統治階級的國家利益。現代歷史學家則從文明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強調東正教在東斯拉夫文明中的獨特作用。羅斯受洗改變了羅斯國家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可依照歐洲公認的行為規範行事的文明主體。羅斯文明起步較晚,加入具有千年傳統的基督教使它能更方便地理解古希臘一羅馬文明的遺產,從而發展自己在文學、藝術、宗教生活方面的獨特形式。
  • 古代封建婚姻制度都有哪些奇葩規定?適齡不結婚就是「犯罪」?
    前言婚姻制度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制度之一,遠在西周時期,禮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而婚姻制度的建立在禮的影響下做得非常的完善。正是因為如此嚴格的婚姻制度,才具有很強的宗法、倫理、道德觀念上的約束,對當時的人們影響很大,再加上後世儒家的解說、發揚後,西周的婚姻制度不僅影響了之後3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的婚姻制度,甚至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話我們張口就來的婚俗都是起源於西周的禮
  • 封建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周代自實行封建後,便將當時四分五裂之部落諸侯國加以統治維繫,而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以往所佔領之領土內,因此使局面變為一統,所以封建制度遂成吾國大一統國家之基礎。中國經歷唐、虞、夏、商四代,從表面觀之,可以稱為統一時期,但中國內部文化,仍然有無限階級之分。及至周採封建制,大封諸侯,其作用有二,一曰分化,一曰同化。
  • 封建制度
    A1:封建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將國土劃分分給有具有特權的人,讓這些具有特權的人們(一般來說就是貴族,就中國而言是指諸侯)代替自己行使這片土地的一部分管理權。即「封邦建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中國只有在從西周到東周以及西漢的初期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才是封建的本來面目。而目前我們教材中的封建一詞的錯誤使用主要是一些早期學者的鍋。
  • 古人口中的十惡不赦是哪十惡?看完後恍然大悟
    現代社會我們對一個罪大惡極的人經常用「十惡不赦」來形容他。表示這個人罪孽深重,所作所為天怒人怨。那麼「十惡不赦」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十惡不赦」在古代究竟是哪十惡。封建時期,朝廷在一些具有較大意義的日子,皇帝都會頒布聖旨,大赦天下罪犯。比如新帝登基,改元年號,戰爭大勝等。但是這個大赦天下罪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到皇帝特赦的,凡是犯了「十惡」罪行的人是不得赦免罪狀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十惡是哪十惡。
  • 儒家思想,封建制度的指路明燈,還適合風雲變幻的今天嗎?
    個人觀點:①儒家文化在兩千多年發展過程中被改變了很多,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統治需要進行了篡改和選擇性繼承和宣揚,改變了儒家思想的本來面貌。②儒家思想形成於兩千多年前,肯定有局限性,不適合的地方可以拋棄或者發展,沒有說它一定不能有任何變化的道理。
  • 為何中國的封建制度能維持幾千年的時間?兩個答案
    從政治行政制度這個角度看,封建制度在西方被稱為採邑制度,通行於整個的歐洲中世紀。而在古代中國,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度,持續時間約為三百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逐漸瓦解,被郡縣制所取代。所以說,在古代中國,作為行政制度,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甚至可以說十分短暫,才三百年而已。
  • 【備考乾貨】中國古代常識積累
    中國古代政治歷史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3.宗法制的突出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4.宗法制有利於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 為何西歐諸國能夠跳出封建制度的制約,快速邁進資本主義制度
    也可以說是過渡階段的產物。重商政策也就是當時不得已政策的產物。形成全民信仰支持的利益體,只是在給制度捆綁的同時,也斷送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但對於當時的封建王朝來說,解決當前的生存壓力問題,比起以後的制度更替更為重要,這也是為何重商政策的推動力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