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人餵飯、餵藥,幫助老人做康復護理——養老護理員是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的人員,是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據調查,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需求約為1300萬,而實際從業人員卻不到30萬,缺口巨大,養老機構普遍面臨養老護理員難招難留的難題。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三個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人員目前的巨大缺口。而除了數量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能力有限、流動性大等也成為困擾這個行業發展的難題。(11月25日北京日報)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時間推移老齡化程度還將加深,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護理。目前,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就多達4000萬人,而養老護理人員只有30萬,這意味著不少老年人沒有得到專業化護理。另外,現有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說明部分老人的護理質量不高。
「老有所養」是社會命題。如何讓更多老年人享有專業化護理,也是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剛剛頒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規定,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學歷門檻降至「無學歷要求」。有關文件提出,2022年底前培養200萬名養老護理員。值得期待。
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彌補人員缺口,還需解決三個「攔路虎」——高強度勞動與低水準薪資;職業前景不明,成長空間小;技能要求之外,耐心、責任心等職業素養門檻更高。也就是說,
一個行業能不能吸引到更多從業者,既取決於目前待遇也取決於職業前景。據了解,一般養老護理人員月工資在兩三千元,收入高的也只有五六千元,與這一職業的勞動強度相比收入明顯較低,而且,不少養老護理人員還沒有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待遇。
正因為收入低卻很累,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一職業。而願意幹養老護理的大多是平均年齡較高、學歷較低的人,而這些人一旦幹不動,就面臨「接班人」問題。所以,必須想方設法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待遇,包括工資待遇和基本保險待遇。而要提高待遇,前提之一是提高職業素養。
擦身、翻身、按摩、餵飯……這是最為基本的養老護理技能。如果大部分養老護理人員只是會這些基本技能,顯然難以提高待遇。在此基礎上,養老護理人員還應該了解老年人群心理和生理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養——這需要專業化系統培養。
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217所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專業,但在每所學校屬於一種小專業,學生人數很少。這需要在招生等方面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人認識到該職業前景——理應像培養護士一樣去培養養老護理人員,學歷之外還應該授予學位,以提升該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比如在市場方面,應該支持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機構,讓一部分養老機構為養老護理人員提供穩定的就業環境和較高待遇。在財政方面,應該對養老護理人員在培養、就業等方面加大財政補助,例如給予就業、社保補貼,就能讓從業者更為踏實。
再如,有必要對養老機構、中介機構加強規範化管理,重視監督,倒逼其規範員工管理,防止某些養老護理人員「劣幣驅逐良幣」。此外,還應針對老人家庭成員免費培訓養老護理技能,這也是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