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2020-12-15 啟路文學

未滿12歲的孩子,都是不懂事的,都是沒有上初中,就在我們那個年代上初一的都有十三四歲,可見未滿12歲孩子,大多數都是小學沒有畢業,甚至讀幼兒園。在沒有讀李玫瑾的語錄前,我們都知道,在我們這個年代,孩子教育,真的太難了。

難在哪裡呢?難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有能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讓做父母是左右為難。就好比你帶著孩子上街,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地上乞討,說什麼騎行錢用光了,沒有錢吃飯,求好心人施捨吃飯錢。

那麼孩子就問了,「媽媽,這位叔叔為何年紀輕輕,不上班,卻在乞討?」你讓家長如何回答呢?沒有錢追求什麼詩和遠方。其實這樣的例子,就是之前網上看到的一個很熱的視頻。那個騎行沒有錢的小夥子,被一個女人給說教了,最後騎行小夥子灰溜溜地走了。

再比如說大街上一些談戀愛的男女,一點都不知道低調,摟摟抱抱,甚至親吻,孩子看了怎麼想?且不說這些,就拿現代的吃喝玩樂花樣繁多,隨便都能讓孩子上癮,特別是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很多做父母都不知道是給孩子玩,還是不給孩子玩。

有時候不給孩子玩,孩子更是跟自己反著來,還偷偷跑到鄰居家借完,可見很多時候,越是不讓孩子觸碰的東西,孩子越是感到好奇,越是有強烈願望想要去了解,手機就是如此,還有一些遊戲機也是如此。

而且現代孩子掌握的信息方便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當孩子接觸了網絡,就等於了接觸了整個世界的信息網絡,只有自己想不到,只要想得到,都可以去了解,去掌握,因為網絡就是信息的海洋。

愛學習的孩子,可以利用網絡,讓自己成績越來越好。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會利用網絡,讓自己越來越墮落。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文字如下:

「12歲前(依戀期)是孩子性格養成最關鍵的時期」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於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過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後曾失去「心理依戀對象」。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李玫瑾#李玫瑾語錄#

讀完李玫瑾這段語錄,可以說讓很多父母是受益匪淺,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讓孩子12歲之前以自己為榜樣,依戀自己,那樣不至於學壞,不至於找不到依戀的對象,不至於產生不滿足、煩躁、敏感、神經質等。

而孩子出生頭一年,多少父母是自己帶孩子的?縱觀我們這個年代,真的太少了。為何呢?因為現代的女人,也都像男人一樣,可以掙錢,孩子生完,就丟給自己父母,又回到工作崗位上,這樣的女人太多了。

其實這樣真的很不好,賺錢真的不在於一年,孩子第一年沒有好好陪伴,沒有讓孩子12歲之前找到好的依戀對象,那麼不久將來,將會無法彌補對孩子的過失,是多少錢都彌補不了的。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李玫瑾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李玫瑾還說過,「一個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人,

其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一個平和大度的人,

其早年的撫養一定是到位的。」

我們為人父母,如果不想自己孩子將來脾氣暴躁,容易激動,那麼就不要虧欠對孩子的撫養,不要讓孩子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現代很多家長錯誤的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賺錢,給孩子足夠的錢花,就是對孩子的愛,這樣的的想法,是很錯誤的。

而撫養到位,就是陪伴,多與孩子相處,經常嘮叨,因為李玫瑾還說過,「真正的養育過程一定是嘮叨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父母天天在外面打工賺錢,經常不回家,很少回家,一年到頭跟孩子都見不了幾次面,如何做到這樣的嘮叨,這樣的親情撫養呢?

做不到親情的撫養,對孩子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這樣,孩子長大肯定脾氣容易暴躁,不會善待社會,為何呢?因為李玫瑾曾說過,「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就別指望他成年後會善待這個社會。」

父母要善待孩子,要好好陪伴孩子,好好教育孩子,雖然說自己的孩子難教育,做不到教育,我們可以做到陪伴,其實陪伴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至少讓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愛。

一個充滿溫暖和愛的家庭裡,孩子就不會容易脾氣暴躁,

就不會長大後厭世,更不會不善待社會。相反,那些生活在沒有愛,沒有溫暖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心就會很狹隘,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過得幸福,總是在內心深處盼著別人出事,混得沒有自己好。

錢是賺不完的,但孩子小時候沒有教好,是一輩子的虧欠,是賺一輩子錢都難彌補的事。多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不去陪伴,拼命賺錢,最後事業有成,孩子卻成了敗家子,不聽父母話,跟父母對著幹,讓父母欲哭無淚。

所以說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如果你也想更多人看到名人的語錄,不妨點讚、收藏、分享一下。如果你也有最喜歡的一段語錄,不妨留言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學習交流!

有夢想的人,要記住李昌鈺的語錄中忠告,不然很難到達夢想的彼岸

如果你也害怕別人挖牆腳,讀下李敖的語錄,你就不怕了,真知灼見

雷鋒很刺耳的語錄,道出了現實中有一種人很無知,讓人如夢初醒!

想要變得強大的人,讀完老子《道德經》中12個字,或許就不想了!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很經典的語錄,道出了多少家長想要對孩子說的話,警醒世人
    那麼說起父母們為什麼要孩子用功讀書?以上的回答都難打動人心。面對我們現在也成了為人父母,當孩子問,為什麼要用功讀書啊?我們該如何去回答孩子呢?我們不妨先讀一下龍應臺很經典的語錄,道出了多少家長想要對孩子說的話,警醒世人,文字如下: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 芥川龍之介振聾發聵的語錄,揭露了很多天才的悲劇,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芥川龍之介振聾發聵的語錄,揭露了很多天才的悲劇,警醒世人!文字如下:天才和我們相距僅僅一步。同時代者往往不理解這一步就是千裡,後代又盲目相信這千裡就是一步。同時代為此而殺了天才,後代又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 梁實秋富有哲理的語錄,看似在說樹,卻揭露了很多人的醜陋一面!
    #讀完梁實秋這樣的語錄,可以看出梁實秋將人和樹的命運看得很透,真的如此,都逃不過時間的約束,都是要死。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梁實秋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人類很多人不僅危害動物、花草樹木,還會危害人類自己!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這些觀點,家長乍聽起來,會覺得特別有道理,一下子戳中了自己多年的育兒痛點,很有共鳴,甚至被一些學校領導追捧,紛紛轉發至家長群。一時間李玫瑾語錄風靡家長們的朋友圈,家長們都視若珍寶,恨不得每天三遍的學習,希望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李銀河檢討自己朋友很少的語錄,讓人讀完感嘆:難怪自己朋友也少
    這樣的問題,如果拿來問現代人,現代很多人在沒有讀李銀河的語錄前,可能會回答說,條件差了,如果家裡條件好,有錢,相信也會有很多朋友的。因為這個年代,本身就是萬般皆為利來,萬般皆為利往的年代。家裡有錢,對別人就有利,就可以禮尚往來。別人遇到困難,需要錢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到他,那麼他就會感激你,把你當朋友。
  • 想要自己生命活得很精彩的人,不妨讀一下華盛頓的語錄,警醒世人
    更多人會認為,生命活得很精彩的人,是活出了健康,很長壽,兒孫滿堂,活出了一百多歲。這樣的生命,相信很多人也都非常羨慕,這樣的生命,不是成功和錢能夠換來的,而是一生養成的,生活有規律,作息好,不亂吃東西。
  •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家長別錯過12歲前「最佳教育期」
    這些都是如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今天上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來到江蘇少年警校,給學員家長們做了一堂關於心理撫養的講座。李玫瑾教授認為,很多未成人犯罪或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都跟養育者有關。
  • 李玫瑾:12歲之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黃金期」,家長不要錯過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指出:12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也就是說,孩子性格品行形成的最好時期,是在12歲之前,而過了12歲之後,孩子的性格基本成型,再加上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變強,這個時候如果再和孩子談性格教育,幾乎是毫無用處了。李玫瑾教授把12歲之前的教育分為了2個階段。
  •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孩子不愛學習,家長該怎麼辦?
  • 達文西很諷刺人的語錄,起句就罵了全人類,一針見血,警醒世人!
    因為出差,很多時候,自己就討貼錢,算不清楚,特別是一些老實人,寧可自己貼錢,也不願意佔公司一分錢,這樣的人,最不適合出差,他出差,很多時候,就是要倒貼錢做事。比如公司只給了這麼多錢,讓他做好這件事,但他卻多花了好多冤枉錢,又怕跟公司說,怕領導知道他做人太老實,能力不行,所以這錢,他自己也當交學費了。即便如此,心裡總是不願意出差的。
  • 魯迅很現實的語錄,道出了與知名人士交談要注意的一點,警醒世人
    就如柏拉圖的一句名言所言一樣,「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成人都害怕光明,其實就是一種奴性,生活在黑暗中久了,忘記了這個世上還有光明,從小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突然見到了光,會感到很刺眼,甚至情不自禁躲進了黑暗中去。
  • 李玫瑾:孩子到12歲後,家長要學會放手,不做「保姆式」媽媽!
    孩子在小學的時候,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管;到了中學之後,家長還要管學習,在12歲之前,家長做這些都沒有關係,但是孩子進入12歲後,父母們就應該懂得什麼叫做「邊界感」,不要什麼事情都為孩子做好,應該要懂得讓孩子獨立起來。
  • 韓寒很有骨氣的語錄,道出了打死、窮死也不能做的事,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韓寒很有骨氣的語錄,道出了打死、窮死也不能做的事,警醒世人!文字如下:打死也不能放棄,窮死也不能嘆氣,要讓笑話你的人成為笑話。——韓寒
  • 家中有1到3歲寶寶的父母,一定要讀下李玫瑾的語錄,不然一生遺憾
    2-3歲左右有很多家長就開始教寶寶數字,讀字母。很多父母總是想讓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聰明,先掌握一些生字。其實以上的父母還算比較不錯的,我們會發現在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忙著工作,沒有時間帶寶寶,家裡請了寶媽。倘若寶媽有教育寶寶的經歷,學習過,估計稍微好一點,倘若寶媽沒有什麼教育寶寶的經歷和好方法,那麼孩子教給這樣的寶媽,真的會有一定影響的。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家長要怎麼「狠心管」呢?6歲前千萬別對孩子百依百順李玫瑾老師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 顧漫語錄中的回答,警醒世人!
    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顧漫的語錄前,都會回答,自己沒有做錯,卻要去道歉。就好比我們小時候,跟一個有錢的鄰居孩子打架了,是他先欺負我們的,我們本能地還手,出於自衛,但還是被有錢鄰居家裡孩子叫好幾個一起上,最終我們戰敗了,被他們踩在地上。
  • 值得很多女人警惕的一件事,被吉姆羅傑斯語錄道出,警醒世人!
    不去讀吉姆羅傑斯的語錄,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可以說就我們現代社會上的女人而言,我們也能說出很多能幫助她們的話,比如說現代的女人,真的應該好好修內在美,而不是靠外在化妝來裝飾自己。記得畢淑敏就說過,「看著我們周圍。每一棵樹、每一葉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妝, 面對驕陽、面對暴雨、面對風雪,它們都本色而自然。 它們會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種真實。
  • 李玫瑾:1.5歲前,孩子哭了就要抱,6歲前家長要學會「恩威並施」
    教師節之際,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在直播間中,他們聊到了很多家長們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李玫瑾教授:孩子1.5歲之前,哭了就要抱,6歲前,既要關注情緒,也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那麼1.5歲之後,如果孩子哭鬧,家長要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恩威並施了,李教授說∶既要有愛,也要有威。也就是說,家長既要用「共情」去理解孩子,也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幫孩子樹立規矩。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越長大,主導孩子行為的支撐點就越多。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在佔比是很重的,所以此時的孩子就像是橡皮泥一樣,更容易家長塑造。家長在這個階段對孩子說的話,孩子大部分都會吸收進去,成為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塊基石,所以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陸先生就是個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嚴父一直是他在家裡的形象。因為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就是這樣教育自己的。今年兒子13歲了,孩子和自己就像一根拉緊的橡皮筋,自己越嚴格管教孩子,孩子越是倔強不愛聽自己講話。陸先生也很苦惱,自己想像的美好生活並不是這樣的,一家人不是應該和和睦睦的才好嗎,自己和兒子這樣,都可以稱得上為「水火不容」了。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好像連跟自己說句話都沒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