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臺灣在社區營造、社會服務以及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專業化、本地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非常好的研究和學習對象。為了深度感知臺灣的社會環境和公益組織,更全面地考察臺灣社區營造和社會治理經驗,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在連續舉辦7年臺灣公益研學的基礎上,於2019年5月26日-5月31日舉行第11期「 社會治理與社區營造高級研修班(臺灣站)」,來自貴陽、中山、深圳等地區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18名學員參與了本次研學班。
「拿好你的證件喔,走這邊喔」落地高雄,第一個接觸到的海關伯伯,用非常熱情的語氣迎接我們的到來。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喜憨兒基金會運營的喜憨兒創作料理店。
臺灣喜憨兒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於高雄,是由一群心智障礙者家長發起並組建, 喜憨兒以心智障礙者的終生照顧、終生教育為願景,開創憨兒生命的尊嚴與喜悅,讓憨兒參與社會勞動,從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從資源消耗者變成資源創者者。憨兒尊嚴與喜悅來自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以烘焙為起點,提供多元化就業模式。喜憨兒餐廳有日式、火鍋、自助、普通麵食等多種形式。目前已有三家庇護工廠,即中央工廠。其中最大的工廠有120名員工,其中40多名身心障礙者。喜憨兒烘焙事業已成為臺灣社會企業的典範。
喜憨兒的經營團隊由社服部與事業部組成,總計有24家烘焙屋、餐廳及工場,一半是獨立店,一半有政府支持,2012年的營收為3.5億臺幣,長年照顧喜憨兒600餘人,每年服務社區顧客50餘萬人次。在臺北、新北、新竹及高雄均設有服務機構。
我們通過喜憨兒創作料理店員介紹初步了解到職業重建服務。職業重建服務由庇護性就業和支持性就業構成。在就餐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憨兒們的熱情。我們把餐桌上標有號碼的夾 子夾到相應菜牌上,稍等片刻,憨兒們就會根據夾子上號碼牌的先後順序送餐。憨兒們經過培訓通過考核評估根據能力可以走上不一樣的崗位,開啟職場之路。
1、 項目對「喜憨兒」的就業幫扶計劃體系。從庇護行就業的完整就業體系,操作流程,等級考核制度等等,再到支持性就業的跟蹤與融入。
2、 不管是心智障礙者的服務還是長者照顧服務,都需要應用智能化、科技化的輔助工具來實現更優質的服務,因此科技的應用也是實現商業化運作的必要條件。
3、 喜憨兒運作形式結合智障人士的能力特徵,採取簡單流程式操作,有助於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操作和參與就業,包括三個區的設置,餐食的固定,用號碼牌的方式等。
左營眷村是臺灣最大的單一軍種眷村,遺留自日治時期海軍宿舍區,戰後軍民多數是 1949 年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外省族群。由於軍民來自中國大陸各地,此地區的飲食、生活方式,加上臺灣的生活方式,呈現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是目前高雄市最具指標性的眷村。但是,近年來,眷村拆遷、改建,部分當時的生活型態已逐漸消失。
左營裡長聯誼會會長謝金得、副會長黃慶德,左營區崇實裡裡長吳武雄接待了我們並分別為我們介紹了裡長的機制及在社區中的作用與左營社區營造服務。
左營區崇實裡裡長吳武雄介紹到,要傳播愛社區的理念,首先要自己身體力行地愛社區,為社區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影響和倡導群眾參與其中,在崇實裡社區,裡長會運用鄰長加志工的社區服務模式,利用社區力量解決社區問題,為社區提供服務的理念與運作模式。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位於嘉義縣的嘉南藥理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盧禹聰老師與社工系學生們接待了我們。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盧禹聰介紹臺灣社區關懷據點實務
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負責人徐家楓介紹高雄市社區營造概況
來到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我們感受到了臺灣人民的熱情和用心,接待方為我們準備了印有學校LOGO的貼心小禮物,分別安排了社區關懷據點實務、機構型老人服務實務分享、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實務分享以及社區聯合型旗艦計劃實務分享。
1、 從長照1.0-2.0的發展歷程中,看到整個養老照顧發展體系的不斷整合、磨合、修正的過程,一個品牌的打造,需要不斷的長期積累的過程
2、 長照ABC模式,對標深圳市區級、街道級、社區級黨群服務中心,有一定的類同性。
3、 政府支持運作關懷照顧據點,有開辦費,且每月有補助,主要由志工推動,社區有募款的功能,政府補民間力量的不足
4、 臺灣對社區營造的的設計方向,將社區按照穩定型、起步型、潛力型分層,結合各社區人、文、地、產、景的不同特點,發動居民參與討論社區需求,因地制宜的設計本社區的社區營造項目
參訪完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後,
我們來到了新港板頭社區—板陶窯
板頭村社區發展協會於 83 年 10 月成立,對於推行各項社區文化建設,環境綠美化、社區福利、社區關懷等,均由社區發展協會自主性發起,推動各項工作。通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各種活動推廣,使板頭村交趾陶能成為「板頭剪粘藝術村」為臺灣一特色的村落。板陶窯是板頭村社區營造實踐點。
我們首先體驗了陶藝DIY,身臨其境體會板頭村特色—交趾陶成品繪畫。
認真DIY的學員們
隨後我們跟隨著工作人員參訪了板陶窯中心。
1、臺灣對社區營造的的設計方向,將社區按照穩定型、起步型、潛力型分層,結合各社區人、文、地、產、景的不同特點,發動居民參與討論社區需求,因地制宜的設計本社區的社區營造項目。
2、板頭社區營造的重要啟示,使用社區有形的產業和技術,將社區無形的歷史文化和故事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在保留社區歷史文化和記憶的同時又面臨該產業和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九二一大地震為臺灣中部地區帶來嚴重的災情,但危機也是轉機,南投縣埔裡鎮桃米社區居民在地震過後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專家的輔導及社區民眾的熱心參與,為震後生活及經濟結構嚴重受創的桃米注入一股新活力,也讓以往默默無聞的桃米坑現在能夠以發展成功的生態社區而聞名。因此了解九二一地震後桃米社區的營造歷程、社區居民對自然環境態度以及參與社區環境行動之行為意向及行為,將能建立生態社區之發展模式,作為有意推動生態社區發展工作之人士及其他社區的參考。
桃米故事-跨領域的合作
重建要從哪裡著手?打造什麼樣的未來?要從一個傳統農村,轉型成為一個結合有機 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教育基地,必須經過漫長的環境復育和有計劃的社區體質改造。地震以來,桃米社區在政府、企業、學界、在地專業團隊與居民的合作下,一同進行產業、社 區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營造與重建工作,為社區注入社造精神,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
1、生態村的建設在遊人眼中可能僅僅看到外觀,不過對於社區營造來說,著重在於培育當地居民具有永續發展的理念,這個理念貫穿於個人身心、家庭、環境、經濟等各個層面。
2、社區營造,不僅僅是改造,打造原有的社區形態,更重要的是經營社區的理念。經營社區,可以通過守望相助的服務凝聚社區合力,也可以通過盈利的方式創造經濟價值推動社區的發展。桃米社區的營造理念,其實就是經營社區資源的理念,通過秉持著發展、綠色的生態理念創造個人以及社區的經濟價值,而不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營造。
3、桃米社區從產業沒落、災後重建,成功轉型為結合生態保育、觀光休閒的生態社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發展主要歸功於當地的非營利組織的推動及當局的政策扶持,社區居民積極利用當地豐富的生態和人文資源來實現自我造血。
臺灣研學之旅上篇介紹了喜憨兒創作料理、左營社區、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新港板頭社區、桃米社區,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臺灣社區實踐協會、慈濟靜思堂。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