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清與歷史上的東吳大學

2021-12-24 林海青蛙

大學校門能夠凝聚著一所大學的歷史與文化,但這樣的大學校門卻並不多見,現在大學校門大多氣魄而宏偉,卻少見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一所大學的校史應該具有獨特的文脈,並且自始至終地延續和傳承下去,但是我們所看到和了解的一些大學的校史卻總是被人為的割裂,大學校名也總是被更來換去,甚至一些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積澱的校名,也都徹底地消失在歲月年輪的更替之中。

蘇州大學校園中遺存的原東吳大學校門簡樸而儒雅,它能夠帶給我們厚重歷史和優雅文化的視覺衝擊,校門正面鐫刻——東吳大學,背面上端橫刻英文校訓:Unto a full-grown Man,而白色門柱上則豎刻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中文校訓,這個著名的中文校訓就是由東吳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楊永清先生提出的。

楊永清(1891—1956)字惠卿,浙江鎮海人,1891年6月出生於江蘇無錫。楊永清父親楊維翰,曾在蘇州博習醫院學習西醫,並曾短期留院工作,不久就返回無錫行醫多年,後因篤信基督教而棄醫傳教布道,成為一名虔誠的傳教士。

1902年,11歲的楊永清由無錫考入東吳大學堂,先後在初等科、預科和本科學習,1909年從東吳大學堂畢業並獲文學士學位。楊永清從東吳大學堂畢業之後,在上海清心中學堂擔任了兩年多的英文教師,而清心中學堂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範約翰於1861年在上海創辦的,英文原名為:Laurel Institute。

1912年夏,楊永清參加了清華學校秋季招生考試,被清華學校高等科錄取。楊永清進入高等科三年級學習,初到清華園時,正值清華基督教青年會籌備成立,信奉基督教的楊永清參加了清華基督教青年會的創建工作。

楊永清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倡導並發起成立了「清華同學會」,其主要宗旨就是振作校風,聯絡感情,楊永清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由此可見他在清華園的聲望和影響力。

1913年夏,楊永清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是清華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當時因公派經費沒有落實到位,這一屆畢業生未能及時於當年赴美留學,楊永清遂回到母校東吳大學堂任教,而此時的東吳大學堂已經更名為東吳大學。

1914年8月15日,楊永清等數十名清華留美學生在校長周詒春的護送下,在上海搭乘「中國號」郵輪赴美,並於9月8日抵達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在這次赴美旅途中,大家重新修訂了《清華同學會章程》,選舉周自齊、範源濂為名譽會長,周詒春為名譽會員,而楊永清被選為同學會會長。

楊永清進入威斯康星大學主修政治學和教育學專業,威斯康星大學是美國西部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學。1916年,楊永清又轉學到喬治-華盛頓大學攻讀國際公法及外交學專業,這所被譽為「政治家搖籃」的著名私立大學,位於華盛頓市中心,距離白宮僅相隔幾個街區。

楊永清在此就讀期間,開始擔任中國駐華盛頓公使顧維鈞的私人秘書,並曾主編《中國學生月刊》,還擔任了在美中國留學生學生會會長,他積極策劃和組織了一些社會性活動,還經常跟隨顧維鈞參加一些外交活動。1918年,楊永清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19年又獲文學碩士學位。

1920年1月16日,「國際聯盟第一屆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楊永清作為中國代表團秘書隨團參加了國聯成立大會。「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日內瓦,儘管「國際聯盟」是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下成立的,但是美國卻沒有加入「國際聯盟」,正是由於美國的缺席,致使「國際聯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大打折扣。

1920年6月29日,中國加入了「國際聯盟」,這個國際組織只存在了26年,1945年被新成立的「聯合國」所取代,其所有檔案和機構都移交給了「聯合國」。

1921年末至1922年初,「太平洋裁軍會議」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楊永清作為中國代表團秘書參加了會議,與此同時,他還擔任了中國駐英國公使館的秘書。

1922年5月,楊永清回到北京,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1922年8月5日,顧維鈞出任北洋政府王寵惠內閣外交總長,楊永清隨即到外交部任秘書和條約司僉事等職,僉事是北洋時期官署序列中的中級官員,類似於科長或處長,當年魯迅就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僉事。

從1922年8月至1927年6月,顧維鈞曾五次出任不同內閣的外交總長,楊永清都深得顧維鈞的信任,是顧維鈞從事外交活動的得力助手,協助起草外交文書、照會等文件。

就在楊永清到外交部任職不久,適逢東吳大學第二任校長葛賚恩辭職,校董事會推文乃史繼任東吳大學校長,楊永清為副校長,楊永清隨即向外交部遞交辭呈未獲批准。

1925年6月,楊永清奉北洋政府外交部派遣,曾赴上海參與調查和處理「五卅慘案」事件,1926年1月至10月,楊永清出任中國駐倫敦領事館領事。

1927年8月,東吳大學董事會一致通過楊永清出任東吳大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的議案,10月28日,楊永清抵達蘇州,正式履新東吳大學校長,在楊永清之前,東吳大學校長都是由外籍人士擔任,36歲的楊永清是東吳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

清華大學《清華周刊》曾以「楊永清南下做校長」為題進行報導:「1913年同學楊君永清回國以來,供職外交部多年。月前因其母校蘇州東吳大學全體邀請擔任校長,又因楊君老父在蘇州原籍,盼其回家,楊君遂於月末攜眷出京南下,榮任校長去矣。」

1927年12月3日,東吳大學舉行楊永清校長就職典禮,當時全國有13所著名的教會學校,東吳大學和嶺南大學最早由國人執掌校務,楊永清在掌校期間,延聘著名教授充實師資,增添教學設備,興建校舍,擴充場館,建造男女生宿舍、體育館、遊泳池等,各學院院長及系主任均遴選本國教授擔任,逐漸淡化了教會學校色彩,這一時期,東吳大學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國內一所較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的高等學府。

1929年春,楊永清校長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作為東吳大學的校訓,1923年1月,蔣介石曾請孫中山先生揮毫書聯,孫中山先生即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並附有「介石吾弟撰句屬書」、「民國十二年一月孫文」等字樣,墨寶原件被保存在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

「養天地正氣」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和「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正氣本指一種養生之道,後經文天祥《正氣歌》,其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將天地正氣賦予了高尚品德、堅貞氣節、嫉惡如仇、維護正義和為民效力等人格化內涵。「法古今完人」是崇尚追求盡善盡美的個人道德情操,培養頂天立地之人格。有高尚之道德,方有高尚之人格,有高尚之人格,方有高尚之人生。

1929年,素有「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第一人」之稱的李維格先生病逝,他在彌留之際,曾留下遺囑:「卒前數日,以所置產業三分之一,輸之東吳大學,資學子之貧乏者。蓋不忘微時求學之艱也。」

對於李維格先生的這一義舉,楊永清校長在其《李先生一琴行誼述略》中有詳細記載:「先生晚年略有蓄積,見吾校規模宏遠,成績卓著,惟科學一門,猶是幼稚時代,思有以提倡之,爰將所置上海環龍路房產約三分之一捐贈吾校,為提倡科學基礎,專以資助學子之有志研究物理、應用化學及生物學,而家況貧乏之力有不逮者,蓋不忘微時求學之艱難困厄也。」

李維格之子遵循其父遺願,將房產收入在東吳大學設立科學獎學金,不久又將所售房產收入,在東吳大學校園內營建「維格堂」作為男生宿舍。

當時東吳大學僅有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學院,實用學科尚屬短板,李維格先生以此來促進東吳大學實用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今天的蘇州大學校園裡,「維格堂」這所八十多年的老建築依舊保存完好,李維格先生的半身雕像也矗立在校園內。

1930年4月,楊永清赴美接受佛羅裡達南方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此時的東吳大學在校學生近800人,列當時所有教會大學之首,校園內建築或正在動工,或已經竣工。

「九、一八」事變之後,全國各大學成為抗日活動的中心,東吳大學自然也不例外,學校管理成為頭等大事,學校管理層,既不能置身事外,又不能不對學生進行管理和約束。

1935年6月,楊永清應美國夏威夷大學邀請,前往夏威夷做暑期演講,主題是「中國人之新動向及其成就」,又先後在埃默裡大學、杜克大學、鮑登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講中國傳統文化。

1936年5月4日,楊永清應交通大學邀請,在總理紀念周上發表演講,題目是「現代青年應有之責任」。1936年12月,楊永清又啟程赴美,參加於1937年1月舉行的監理公會大會,會議結束之後,在美國杜克大學、監理公會大學等多所大學進行巡迴演講,歷時近半年。

「七七事變「之後,楊永清帶領東吳大學文理兩院及附中師生內遷,先後在浙江湖州和南潯繼續上課,但戰火很快就威脅到杭嘉湖一帶,東吳大學被迫解散,一部分師生轉移至皖南黟縣,還有一部分遷往長沙。

楊永清和部分師生於11月折回上海,就在東吳大學在上海復校前後,上海於11月11日淪陷,其時東吳大學法學院已從虹口崑山路遷至租界慕爾堂補課,楊永清等部分師生到上海之後,文理學院也借慕爾堂複課。

在上海安頓下來之後,楊永清電召在長沙的徐景韓教務長和在黟縣的附中主任孫蘊璞以及兩地師生回上海,及至1938年春,東吳大學文、理、法三個學院和附中分別在慕爾堂和慈淑大樓複課。

1941年2月,楊永清奉東吳大學董事會之命,遠赴美國向監理公會述職,當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楊永清被迫滯留美國,除了為教會工作之外,他還在美國的幾所大學講課,積極參與中國駐美大使館新聞處的宣傳工作,並經常奔波美國各地,宣傳中國抗戰的艱難形勢,以爭取美國民眾的同情和美國政府的支持。1943年,楊永清的英文著作《China s Religious Heritage》在美國出版,中文直譯為《中國的宗教遺產》。

1944年,楊永清獲得了巴德溫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與楊永清同時獲得這一榮譽的,還有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1945年,楊永清代表中國赴英國,參加聯合國籌備事宜,又先後在美國舊金山和英國倫敦聯合國國際秘書處擔任中國外交使節。

1946年初,楊永清準備回國,但因與教會接洽東吳大學復校經費而多有耽擱,為了籌措更多的經費,楊永清在美國各地奔走,募集善款。

楊永清正待準備動身回國之時,顧維鈞於當年6月27日取代魏道明出任中國駐美大使,而聯合國剛成立不久,正在組織召開國際會議,顧維鈞希望楊永清滯留美國一段時間,輔助自己開展外交活動。

1947年2月,楊永清終於回國,東吳大學師生在上海集會歡迎校長歸來。楊永清在歡迎會上深情地致辭:「永清身在海外,心在祖國。永清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懷之事——祖國、母校和青年。」

東吳大學經過抗日戰爭的磨難,校舍和教學設備損毀嚴重,楊永清頻繁來往蘇滬寧之間,積極協調有關方面重建東吳大學。

1947年5月,蔣介石親自召見楊永清,詢問其抗戰期間在美宣傳、講學情況,了解國際形勢和美國國情等事宜。

當年8月,楊永清再度赴紐約,出席聯合國經濟社會委員會會議,同時向美國教會方面報告東吳大學復校情況,商洽東吳大學參加聯合大學等事宜。

1948年12月起,楊永清因身體多病,多次向校董事會提出辭職,但都未獲得批准,而位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成立院務委員會時,校方又懇請楊永清兼任主任委員。

1951年3月和7月,楊永清兩次向校董事會申請辭職,還是未獲批准。1951年9月12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向東吳大學發出通知,命令東吳大學社會系三四年級學生及教師併入復旦大學社會系。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全面展開,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和江南大學數理系、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合併組建了蘇南師範學院,並在東吳大學原校址辦學,就在當年,蘇南師範學院又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

位於上海崑山路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而會計系和東吳大學法學院院址,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自此,一代名校東吳大學僅存在了52年,就退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舞臺。

就在蘇州東吳大學被拆分的前一年,即1951年,東吳大學在臺灣復校,這所由基督教監理會創辦的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也是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繼續秉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之校訓精神,並致力於發展成一所精緻、有特色、具前瞻性的綜合性大學。

1952年,東吳大學被拆分之後,校長楊永清被調往上海,擔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顧問,楊永清到上海工作不久,就因患病休假,當他感到難以恢復正常工作時,遂申請退休並獲得批准。1956年3月,楊永清因高血壓和心臟病去世,終年僅65歲。

 

相關焦點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1982年6月,改稱蘇州大學。東吳大學舊址佔地約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1萬平方米。校門朝向北方,不知道為何意,門額上書「東吳大學」。校門前一對石獅子,為舊物。校門背面刻有校訓,東吳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該校訓為第一任華人校長楊永清,在原英文校訓的意譯「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來。
  • 為何東吳大學先有英文校訓?歷史到底發生了什麼?
    東吳大學最先開展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是中國現存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碩士學位的學校,並可授予博士學位,也是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首任校長為孫樂文(美籍)。1927年楊永清當選為首任中國籍校長。創辦初期東吳大學校門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籤下數紙不平等條約。
  • 夜讀北外灘 | 東吳大學法學院舊事鉤沉 (二)東吳法學人
    1925年前,東吳大學董事部部長皆由外國人擔任。1927年國民政府頒布《外國人興資辦學條例》,東吳董事會中中國人的身影才開始多起來,校長亦由中國人楊永清擔任。其時,會審公廨幾經改組,訴訟程序也漸次接近中國法庭形式,即除推事、檢察官、律師、原被告、證人、執達員執行各項工作外,還須按各人所擔任角色作出各項文書,如推事作判決書、檢察官作起訴書、律師作答辯狀等等。
  • 蘇州大學躋身世界300強,但你知道百年前的東吳大學有多強嗎?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江蘇師範學院更名為蘇州大學,英文校名沿用了Soochow University,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蘇州大學校徽上「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校訓是怎麼來的? 創立之初,東吳大學為西式教育,連續兩屆校長均是美籍,直到1927年才出現第一任華人校長,他就是楊永清。 楊永清可謂是東吳大學歷史變革的中流砥柱。在他擔任校長期間,第一次正式提議男女同校制。1929年東吳大學法學院在預科和本科兩個層次教學的基礎上,開辦了碩士班一級,這是中國最早的法學碩士班。
  • 蘇州大學首次挺進全球200強,但你知道百年前的東吳大學有多強嗎?
    昨天,作為全球高等教育四大排名系統之一,擁有16年歷史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了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中國內地共有132所大學上榜,其中蘇州大學位列內地高校前17名,全球高校前200名!
  • 蘇州大學躋身中國大陸高校16強,但你知道百年前的東吳大學有多強嗎?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江蘇師範學院更名為蘇州大學,英文校名沿用了Soochow University,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蘇州大學校徽上「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校訓是怎麼來的? 創立之初,東吳大學為西式教育,連續兩屆校長均是美籍,直到1927年才出現第一任華人校長,他就是楊永清。 楊永清可謂是東吳大學歷史變革的中流砥柱。在他擔任校長期間,第一次正式提議男女同校制。1929年東吳大學法學院在預科和本科兩個層次教學的基礎上,開辦了碩士班一級,這是中國最早的法學碩士班。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該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為校長,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督教各教會在華開辦的13所大學之一,東吳大學在籌備之初便確定了其「仿照美國大學堂章程」的定位,1900年頒布的《東吳大學校董會章程》中更是具體描述為:「這所大學目前包括三個系科,1、文學系,目的在於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按西方標準的全面徹底的大學教育。2、神學系,目的在於培養傳教工作的完全合格的學生。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在籌備之初便確定了其「仿照美國大學堂章程」的定位,1900年頒布的《東吳大學校董會章程》中更是具體描述為:「這所大學目前包括三個系科,1、文學系,目的在於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按西方標準的全面徹底的大學教育。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前幾天洛陽公寫了一篇關於蘇州大學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多數網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但也有一些評論不是很客觀。這些不客觀的評論可以總結為兩點:一、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讀蘇大的都是蘇北人;二、蘇州大學的前身不是東吳大學。
  • --兼論東吳(蘇州)大學校訓的來龍去脈
    1.對聯如何成為東吳大學校訓?1927年十月,楊永清接受東吳大學董事會邀請,赴任東吳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在清華大學校史館保存的楊永清自傳簡史中【12】寫道:「1929年春,楊永清決定『自本年度起,東吳正式文憑,概用中文』。接著又增添中文校訓,校政部通過決議說:『議決接受楊校長奉獻本校之中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 訪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友——姚玉城
    在交談中,姚老向我們講述了當年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求學的經歷。姚老1948年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學習,當時的東吳法學院分別開設有日班和晚班課程,姚老上的是晚班課程,從下午四點半到七點半上課,白天則在父親的公司上班。姚老對當年接受的英美法教育十分稱讚,提到東吳大學法律系開設了民法、刑法、國際法等課程,很多都是全英文授課。
  • 烽火東吳書聲朗 ——抗戰時期的東吳校友李政道
    設在蘇州的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師生們於「八·一三」事變後,在校長楊永清等的率領下,前往湖州東吳大學吳興附屬中學繼續上課,但戰火很快蔓延到湖州,東吳大學的師生們又分別向杭州、泗安兩地撤退。1938年,師生們陸續從多地來到上海,進入當時還沒有被日軍佔領的租界,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設在租界內,楊永清校長召集在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師生一起籌備複課,並租用了位於上海西藏路上的慕爾堂(今沐恩堂)和南京路上的慈淑大樓,經過東吳師生們的努力,東吳大學文理法三學院和附中——東吳一中(蘇州)、東吳三中(湖州)都在上海招生複課。
  • 東吳大學堂《雁來紅》雜誌
    接下來是《教習》,刊登了這座學堂的主要教授名單:  孫樂文(總理)史學教習  柏樂文(醫學院總理)  文乃史 英文及神學教習  祁天錫 格致教習司馬德 算術教習孫明甫 英文教習羅格思 兵操教習黃摩菴 漢文教習張秉生 漢文教習方佩綱 漢文教習李伯蓮 提調奚伯綬 格致幫教周克家 漢文幫教另外,還刊有介紹東吳大學堂創辦經過與辦學宗旨的
  • 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任教伊始,他就開設了生物、物理、化學以及地質學課程,在1904年間,東吳大學的理科各科都由他一人負責教學。由於祁天錫的專業是生物學,所以,他在生物學課程上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任教期間,他還對華東地區的淡水生物、鳥類、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農作物進行了研究,並編寫了《江蘇植物名錄》、《華東鳥類指南》等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論文和著作。
  • 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歷史貢獻
    1915年9月3日,「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即東吳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蘭金先生任教務長。一開始,學生人數不到10人,而講師卻有十多人。1918年6月,首批7名學生被授予法學士學位。1924年以前,東吳大學法學院一直利用位於上海崑山路20號的東吳大學附屬第二中學的教室上課。1924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搬到了崑山路11A號,從此,法學院才有了自己的教室、辦公室、餐廳和宿舍。
  • 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原標題: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東吳大學舊址的孫堂  東吳大學舊址的鐘樓 圖片均由蘇州大學提供  5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網上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位於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東吳大學舊址
  • 兩岸三地共一脈——東吳附中暨湖郡女中校史研究會成立
    來自蘇州大學、臺灣東吳大學的代表和國內各地的校友代表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被外界評價為湖州教育史上裡程碑式的事件。  湖州十二中是湖州市第一所正規學校,創建於1901年。其前身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湖郡女中和蘇州大學、臺灣東吳大學同脈同源,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文薈萃。
  •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前世篇)
    蘇州大學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市,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美景絲毫不遜色於姑蘇城內的園林。蘇州大學目前的實力也很強悍,恐怕部分985高校都無法望其項背。筆者對蘇州大學比較了解,現向諸位簡要介紹下。本系列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蘇州大學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 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政治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日本語文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