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頻繁放屁,會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得了腸癌。那麼,放屁多和腸癌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放屁次數多的原因有很多。正常人的放屁次數一天應該在10次以內,超過10次,或者次數和之前相比明顯增多,說明放屁次數頻繁。放屁次數頻繁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種,疾病和非疾病。
非疾病因素是最常見的原因,是飲食、情緒和習慣三個方面。飲食是吃多了會產氣的食物,比如紅薯、土豆、奶酪、雞蛋等,也可能是吃飯速度快或者吃飯不專心,吸入了大量空氣所致。
情緒主要是緊張、焦慮所致,越是緊張的人,在關鍵時刻屁就越多,此時放屁主要是為了調節情緒,使人感到輕鬆。
習慣倒是有很多,比如吃飯後總是坐著,食物不能完全消化,或者一天坐的時間久了,腸道蠕動速度慢,放屁次數也會多。
疾病因素多是以腸道感染為主,腸道感染引得內部細菌紊亂,放屁次數也會增多。一般還會有拉肚子、肚子痛、消化不良等問題。
對於腸道有疾病的人,突然間放屁次數增多,要當心是腸道在惡變,此時就有可能是腸癌。腸癌的表現之一就是放屁頻繁,同時放出來的屁味道也很特殊,是一種臭雞蛋味或者帶有血腥味的屁。
腸道內有了腫瘤後,大量蛋白質短時間內無法被分解,直至在腸道中腐敗,就會有臭雞蛋味道。而腫瘤刺激下,腸道有出血,大量血液在被氧化時,就會有腥臭味,同時會夾雜著食物的腐敗性味道。
屁多到底是不是腸癌,還需結合腸癌的其他症狀。首先就是大便次數和大便形狀的改變,一般有腸癌的人,或是三天不拉一次大便,或是一天四五次大便且都是稀的,也就是所謂的便秘和腹瀉交替進行。大便沒有固定形狀可言,或是顆粒狀,或是被壓扁的,或是稀稠的。
其次是大便中帶血,大便帶血要和痔瘡的大便帶血區分開來,兩者存在細節上的區別。得了痔瘡時,大便出血或是噴射狀,或是血液粘在大便表面,且是新鮮的血液,主要是在排便時擠壓到痔核所致。
腸癌產生的便血,是腸道內本就有血液存在,經過氧化之後,血液顏色變黑。在大便形成過程中,就已經包裹著血液了,大便的顏色以發黑為主,表面會有黑色血液,也可能是藏在大便內部,這就需要通過化驗來檢查了。
再就是肚子疼,和一般的肚子疼一樣,拉肚子而帶來的肚子疼,在排便結束後,疼痛感也會消失。而腸癌所產生的腹痛,是由於癌細胞增多,腫瘤體積增長說引起的疼痛,可發生在任何時間段。發展到後期,癌細胞擴散,也會變成輻射性疼痛,向四周擴散。
總結一下:放屁次數多其實不能完全等同於腸癌,但患者應該知道腸癌的主要症狀中就有放屁次數多,一天能放幾十個屁。任何一種癌症的症狀不是單一的,腸癌也是如此,除了放屁次數多的症狀之外,還會有大便次數和形狀的異常變化,大便中帶有血液,肚子疼等更直觀的症狀,需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