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電影裡的哪吒,究竟是少年英雄,還是紈絝惡少?
最近,由國內著名漫畫家-筆名餃子的新作-《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廣大影迷和動漫迷們見面,截止到今日票房成績已經去到19億元,在這部電影瘋狂開啟「吸金」模式之餘你們有是否知道,其實劇中的主角哪吒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本期檔案揭秘小熊為您講述-哪扎究竟是正義勇敢的少年英雄,還是兼具神魔兩性的紈絝子弟?
哪吒是華夏文化圈中最為著名的少年神仙,無論是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還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和《寶蓮燈》裡獨有他的戲份。發生在他身上的「哪扎鬧海」「削肉還母」「水淹陳塘關」「蓮花化身」這些神話故事更是耳熟能詳。
那麼,哪吒的原型到底是誰?毫不搭界的唐朝開國元勳李靖,怎麼會成為哪吒的父親?李靖手中的玲瓏寶塔為何時刻不離身?哪吒的兩個各個既然叫金吒、木吒,哪吒為什麼叫「哪吒」?
很多朋友都看過1979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水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對其中正義、勇敢、聰明、孝順的小哪吒印象深刻。不過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充盈著浪漫主義情懷的「哪吒」是一個「故事新編」的角色。而在古代神話傳說和佛教故事裡,哪吒可並不是一個正義的美少年。
最初,哪吒是頗具爭議的為純粹的佛教人物,唐代佛教經典中「哪吒」常作為佛教的經咒。而且要釐清哪吒的形象演變史,必須從他的老爹說起。哪吒的老爹眾所周知就是神話人物中的「託塔李天王」但是其是民間演繹強行捆綁了李靖和託塔李天王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李靖是唐朝著名的開國名將,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而託塔李天王的學名是毗沙天王,也被稱為北方護國天王,是佛經裡面的四大天王之一,也就是吳承恩小說《西遊記》中的主角孫悟空曾經在-大鬧天宮這章節中曾在玉皇大帝凌霄寶殿下的南天門上永都四大金剛的也稱四大天王之一。
初唐時期,西域佛國所信仰毗沙門天王,這一信仰傳入到中原,漢化的結果是託塔的毗沙門天王離開「四大天王」組合,成為單獨被供奉的神仙。
按照佛經的說法,哪吒的毗沙門天王的兒子,幫父親帶領一支夜叉大軍,所以,他別號「鬼王」和「夜叉大將」。唐代的宗教書籍裡描述了哪吒「惡眼見四方」,跟美少年毫不沾邊。元代成書的《三角源搜神大全》裡。哪吒身高六丈,換算成今天的計量有20米高。元末羅貫中寫《三遂平妖傳》,裡面的哪吒「三個頭似三座青山,六支胳膊似六條峻岭,一開口,血頗潑露出四個獠牙」。
由於唐代佛教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個兒子的事跡,便廣為傳播。開始成為唐代筆記小說中的人物。南宋以後,在佛道兩教的融合下,毗沙門天王與唐朝開國大將李靖則逐漸被合為一體,哪吒也就隨著李靖的演化而成為「託塔李天王」的第三個兒子。
說起李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叫金吒,二兒子叫木吒,那麼其第三子為啥不叫水哪吒?
按照哪吒名字的來開,其實跟他的出身有關。金吒、木吒是中國人按照中國傳統的五行而取的名字,但哪吒是外來神仙的音譯名,漢譯佛經一般譯為「哪吒俱伐羅」,後來簡稱為哪吒。哪吒的名字早已為人們所熟知。金吒與木吒都是從哪吒的故事中衍生出來的,自然不可能為順從五行,而將哪吒改名。
佛教傳說中的哪吒是讓三傑安寧的巨神,但他參透佛理成神,前提是把骨肉還給了父母。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弟弟蘇轍曾寫過一首《哪吒詩》: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兒來見佛頭,且與拜佛略相似。
明朝著名小說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曾把蘇轍的詩擴寫成了一段佛祖結善緣、救眾生的感人故事:生性頑皮的哪吒,打死東海龍王之子敖丙並且剝皮抽筋,東海龍王為此將哪吒告上了三界來找李靖父子尋仇。李靖知道後打算殺掉哪吒以命償命,哪吒大怒,對父親不念骨肉親情的做法憤怒至極。
他奔向一走了之,但考慮到陳塘關全城百姓以及父母的安危,最終以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方式自殺。哪吒時候其靈魂到西方如來那裡求救,佛祖找來了以蓮藕為骨,以荷葉為衣,便使哪吒最終起死回生。哪吒起死回生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氣衝衝的倒陳塘關,要找其父李靖報酬。李靖沒有兒子的本領高,也去如來那裡求救。最終如來賜給他一座層層有佛光、金碧輝煌的「玲瓏剔透的寶塔」,用來降服自己的兒子哪吒,這個情節後來被改編到了《封神演義》裡。
與吳承恩的《西遊記》不同,後世流傳過程中經過一番神話後,這個故事變成了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以荷葉、蓮花和金丹幫助哪吒重塑人形。哪吒學號本事後就腳踏風火輪,頸掛乾坤圈,腦纏混天綾去往陳塘關,找他父親李靖報仇雪恨,幸得燃燈道人相救,李靖才保住了一條命。燃燈為防哪吒日後作亂就將能降伏哪吒的「玲瓏塔」送給了李靖。不管是西方如來佛還是燃道燈人,送給李靖的塔都是玲瓏寶塔。李靖為了震懾時刻準備要造反的兒子,也只要天天託著這寶貝-這也就是最終演變成神話中的人物-託塔李天王的原型。
可見李天王雖然威風,但他每天託著塔也是為了防備他這個時刻想造反的三太子。
吳承恩的《西遊記》大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作品,過了幾十年,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隨著《封神演義》對哪吒故事來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寫。作者借用了《西遊記》裡哄孩子的人設,把哪吒設計成粉雕玉琢的美少年,從蓮花中復活的哪吒戲份則歸功於太乙真人,把一個佛教原型改造成了道教子弟。
在《封神演義》裡,哪吒還具有一種得天獨厚的特殊能力。因為他是蓮花化身,所以能夠得以起死回生,即使是被肢解之後,哪吒也有肢體再生的奇效。而且還有很多大仙級別的高人,都因為被攝去了三魂七魄及中毒而死,而蓮花之身的哪吒卻沒有這種後顧之憂,他並非肉體凡胎,因而百毒不侵,更是不懼攝魂之法,所以他在同門中殺敵最多、戰績最高,與楊戩(也就是我們熟知到的立足於三界的另一神仙二郎神)並成為周營之中的頂級戰神。
不過,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其中對於哪吒出身和性格的描述,都與我們在電影《哪吒鬧海》中得來的美好印象想去甚遠。
翻開《封神演義》,細讀有關哪吒的章節,會讓眾人看完可謂是大跌眼鏡。《封神演義》裡的「陳塘關三公子」可不是一個善茬。原來,龍太子敖丙並沒有要吃童男童女,哪吒鬥龍完全是另一個起因:哪吒在東海裡洗澡時用混天綾攪起了風浪震動了龍宮,巡海夜叉出來質問,一言不合,哪吒就把對方打死了;東海龍宮三太子敖丙找他理論,反而被他剝皮抽筋;老龍王氣得去玉帝那裡告狀,在南天門外被他暴揍一頓。哪吒還出口狂言:「俺父親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夜叉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我一時性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就連你這蠢貨打死了,也不礙事。」
幾條性命,在哪吒看來卻都「無妨」,滿是對生命的藐視,活脫脫的一個紈絝惡少。老龍王要他償命,他自刎於陳塘關,其實是自食惡果。
當然,《封神演義》最主要目的是為哪找開脫,寫了一筆「此子生於丑時,正犯殺戒。」以此,將他惡意殺人的主觀行為變成了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