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臺軍裝甲部隊演習
臺海網6月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劉強/文臺媒圖)臺軍日前完成了「漢光30號」計算機兵棋推演,雖然以「臺北被紅軍攻入」告終,被稱為「近年來最慘烈的反登陸作戰(模擬)」,但這次推演卻得出不少重要軍事參數,可能影響接下來的軍事戰略調整,因此相當值得關注。
劇本設定紅軍佯攻南部、突擊北部
按照慣例,「漢光」兵推的紅軍(攻擊方)由臺「國防大學」教官組扮演,臺「參謀總長」則率「參謀本部」一級主官擔任藍軍(防守方)。
在5月完成的這次持續5日5夜的兵推中,紅軍部隊一開始就展開全島攻擊,第一階段作戰重點選在南部地區,在「東風-21D」彈道飛彈及「長劍-10」巡航飛彈的打擊掩護下進行兩棲登島作戰。但藍軍憑藉「雄風-2E」巡航飛彈和「雄風2型」反艦飛彈展開反擊,導致紅軍兩棲登陸部隊出現相當大的傷亡,最終在南部登陸失敗。
但是,紅軍在南部的兩棲登陸作戰實際上是佯攻,在馬英九率政軍高層視察兵推時,紅軍突然展開在北部地區的兩棲登陸作戰:先以「衛士2型」遠程火箭炮將北部近海的水雷區與岸上地雷清除,再以第二波非正規兵力清除其它海面水雷,最終憑藉「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以不到4小時快速渡海,直攻淡水河口以及臺北港。其間,紅軍的「東風」系列的彈道飛彈與巡航飛彈對北部地區的機場、港口等軍事目標予以精確打擊,特種部隊還滲透進臺北市進行城市作戰。
藍軍雖然以岸置「雄風2型」飛彈、雷霆2000多管火箭進行反擊,但因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氣墊登陸艇的位置,反應不及下防線遭突破,紅軍最終順利攻佔臺北港,並由淡水河口進入臺北市。藍軍付出極大戰損比後仍告失敗,這次兵推被認為是臺軍近年來最慘烈的反登陸作戰推演。
兵推反思北部戰力不足、飛彈最具威脅
本次兵推重點放在反登陸作戰,並非無的放矢。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近年來的評估報告都指出,戰時臺軍的海空力量很可能迅速喪失戰力或遭重創,陸軍表現更為關鍵。據披露,美軍針對此次兵推派出的軍官觀察團,將觀察重點放在臺軍戰時通過快速靈活布放水雷,封鎖東南沿岸港口及近海區域,遲滯敵艦行動,進行反登陸作戰防禦的方式。
臺軍方表示,此次兵推結果雖然是臺北政軍中心失守,但臺軍也驗測出克制「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等多項戰法,未來會進一步加入實戰演練,為未來防衛計劃修定提供依據。這次兵推發現,在敵方具有空優的作戰環境中,陸軍雖然不斷由中南部調動直升機與機械化部隊北上支援,但被紅軍成功阻絕在中部山區,讓北部部隊陷入苦戰。未來陸軍主力是否需要部署到北部,將是認真思考的議題。
此外,兵推發現,紅軍最具威脅的仍是「東風-21D」彈道飛彈及機動部署的「長劍-10」巡航飛彈,這些遠距精準打擊武器,有效牽制或癱瘓了藍軍的海上艦隊與陸上部隊北上增援,讓防守方吃足了苦頭。不過,藍軍的「雄風-2E」巡航飛彈、中程地對地「雲峰」飛彈和岸置「雄風3型」反艦飛彈,也是反擊反制利器,讓紅軍也很難偵測、防禦。
暗藏玄機軍方借兵推表達訴求
為保證推演效果,每年兵推期間,紅、藍雙方參演人員都必須進入不同的地下指揮中心展開模擬對戰。因此,兵推的結論一般被視為有較高參考、檢討價值。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此次兵推得出的兩大重要結論,恰恰與臺軍方近期最為關注的戰略領域相關。
在檢討兵推時,臺軍著重強調,近年來解放軍大幅提升遠距精準打擊能力,此次兵推也驗證了各類飛彈的強悍戰力,未來臺軍的反制方向,除了被動式地強化防禦能力外,也應主動提升巡航飛彈數量與精確度,甚至量產中程飛彈,才不會導致遠距精準打擊能力嚴重失衡。眾所周知,臺軍對發展中遠程反制性、攻擊性武器一直有很大期待,但長期受到美方的「特別關切與限制」。此次兵推中表現突出的「雄風-2E」巡航飛彈、「雲峰」中程飛彈和「雄風3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有「新三彈」之稱,被視為唯一對大陸具備嚇阻能力的先進武器,臺軍因其敏感性一直不敢過度張揚。此次軍方借兵推強化發展這種戰力的必要性,用意不言而喻。
此外,此次兵推還「暴露」了北部兵力不足、中南部增援不力的大問題。在馬當局強推募兵制及「勇固案」裁軍計劃的背景下,臺軍顯然在間接表達反對意見。
因募兵制財力限制,馬當局規劃從明年起執行「勇固案」,將現有21.5萬人的兵力規模降至17萬到19萬之間。原定4月完成規劃,但遭遇軍方及外界不少質疑,至今仍未定案。此次兵推,臺軍以21.5萬人總兵力應戰,仍因兵力不足導致臺北被攻入,這幾乎是對馬當局裁軍計劃赤裸裸的「兵諫」——21.5萬人都撐不住,還敢再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