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歲的黃霑跟隨家人搬遷香港,突然有一天黃霑聽說表弟被人給打了,這讓他火氣不打一處來。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揍表弟的這個人後來能讓他吹一輩子。
黃霑跑去給表弟出頭,但是到了一看,對方居然是學校猛人李小龍。
但是跟著自己一起去的表弟就在自己身後看著,不可能臨陣脫逃吧,只能硬著頭皮上去,黃霑哪是李小龍的對手啊,上去只能挨揍。
不過這件事後來卻能讓他吹一輩子,因為自己曾經也是和李小龍過過招的人。
如果後來李小龍知道黃霑後來的成就,估計也能吹吹,自己曾經揍過黃霑,因為當時李小龍也沒有想到,當時他揍的這個人,竟然也是一位「絕世奇才」。
01黃霑大學畢業之後,入職了一家廣告公司,那時候香港流傳的洋廣告多半都是英文或者粵語配音,但是後來黃霑的一個舉動讓他一戰成名。
黃霑嘗試大膽突破,將粵語白話寫進去,「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
就是這十個字,拉開了香港廣告業改寫的序幕,也讓黃霑一戰成名。
此時黃霑又有了想法,既然自己能寫廣告詞,那我也能寫歌詞。
1980年,顧嘉輝找他寫詞,黃霑聽了一遍譜子之後,拿出一張紙,就開始寫起來。
從第一句「浪奔」開始,到最後一句,這期間黃霑僅用了二十分鐘就寫完了。
但是寫完之後黃霑愣了一下,自己都沒有去過上海,黃浦江上到底有沒有浪都還不知道呢。
於是打電話給上海的兩個朋友,但是一個朋友說有,一個朋友說沒有,但黃霑並沒有因此焦慮,而是哈哈大笑起來,說到:「我心中有浪足矣」。
後來人們在聽到這首歌時,都會說,只有他黃霑才能寫出這樣豁達大氣的詞來。
不過讓黃霑家喻戶曉的,其實是他的愛國情懷。
這還得從1982年國內民憤難平那段時間說起,永恆唱片老闆鄧炳找到黃霑,想讓他寫一首國語歌。
聽到這個消息黃霑的第一反應是想要拒絕,因為自己很少寫國語歌,而且彼時的國語歌沒有市場。
但是當黃霑知道這是一首愛國題材的歌時,黃霑才一口答應了下來。
想到當時的時局,黃霑頓時心潮澎湃,給這首歌取名《我的中國心》。
這首歌發行之後,確實沒有擦出什麼火花,不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這首歌走上了春晚。
1984年的某一天,春晚導演在車上聽到了這首歌,他覺得這首歌很適合在當時春晚節目上演唱,於是就叫歌手張明敏帶著這首歌登上了春晚。
飽含深情,寥寥幾語,唱出了無數漂泊在外,中華兒女的滾燙中國心,也讓濃濃的愛國之情在每個人心中沸騰。
02九十年代的香港演藝界繁榮,讓黃霑的事業也走上巔峰。
1991年,黃霑從古音階宮商角徽羽中找到靈感,《滄海一聲笑》橫空出世,不僅古韻十足,而且瀟灑大氣。
當時羅大佑看了,也直呼了不起。
這首歌不管是用國語還是用粵語來演唱,都很符合,音調瀟灑豪放。
這首歌后來被無數次的翻唱,但是我覺得最讓人覺得經典的還是羅大佑和徐克他們合唱的那個版本。
據說當時徐克和羅大佑趕到黃霑工作室,為《笑傲江湖》錄製這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他們只唱了一遍,黃霑就說結束了。
徐克當時以為第一遍就是試試而已,而且自己還唱錯了歌詞,但是黃霑的一番話讓他恍然大悟,黃霑說:「笑傲江湖嘛,就是這個樣子了,再錄就沒有剛才那麼灑脫了」。
到了90年代末,此時的黃霑已經年近六十,身體狀況也開始走上下坡路,此時黃霑決定放棄工作,回到港大攻讀流行音樂系。
因為那時候的粵語流行樂開始衰落。
他寫了一篇論文用了六年,洋洋灑灑十五萬字,幾乎涵蓋了他畢生對流行樂的思考與理解,而此時的他也已經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後階段。
肺癌化療身體虛弱,最終六十二歲高齡憑藉真才實學拿到博士學位,他的歌總是那麼瀟灑豪放,但是他自己卻是一個謙卑之人。
如果非要形容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只能用難得的奇才來形容了, 也是個煙雨任平生的凡人,就像《問我》裡所寫的那樣。
「問我歡呼聲有幾多,問我悲哭聲有幾多,我如何能夠去數清楚,我笑住回答,我是我」。
結語:
黃霑真正家喻戶曉是在八幾年的時候,但是那時候的李小龍已經去世。
他們都是奇才,如果他們都還在,也一定會回憶起當年的那段時光,黃霑或許會說:「我和李小龍過過招」,李小龍或許會說:「我揍過黃霑」。
能夠以此為傲,對方一定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一座音樂界的豐碑,一個奇才,2004年黃霑離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的故事可能不止這些,但也止步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