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開街的龍門浩老街首開區棗子灣片區效果區
今年5月1日,位於南濱路的龍門浩老街首開區將正式開街。據悉,首開區由28棟近現代歷史風貌建築構成,其中包含9棟文物,這些建築在開埠及抗戰時期均具有重要的經濟及政治地位,每一棟建築都有內在的國際格局文化氣質,有著包容國際時尚、藝術、潮流的文化基礎。現在,它們將攜歷史再現眼前。
即將開街的龍門浩老街首開區棗子灣片區效果區
讓我們回眸一下龍門浩的歷史:1891年,重慶設定海關「南濱開埠」,龍門浩碼頭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國外商船接踵而至,龍門浩岸上洋行林立、商賈雲集。1937至1946年間,美、蘇、英、法、澳等30多個國家先後在重慶開設大使館,其中義大利、比利時大使館均落戶龍門浩。
舊貌
美國武官別墅 沒有硝煙的戰場
義大利使館舊址
龍門浩老街·棗子灣50-60號,兩棟與周邊建築物風格迥異的別墅,佇立在鬱鬱蔥蔥的林蔭道上。二戰時期,這裡是美國大使館的武官公寓,「美國武官別墅」因此得名 。一樓一底磚木結構的中西混合,風格簡約的青磚石柱,秀氣的百葉窗戶,透著柏木香氣的垂帶式踏道.....
蒲蘭田公館
二層磚牆面用的是傳統裝飾工藝,灰牆的表面是「燕窩泥」式抓毛,凹凸不平的牆面上塗著暗紅色的顏料,置身於綠色的棗子灣中,顯示出別樣情調。
新華信託儲蓄銀行
二戰時期的美國武官,是一種特殊的外交群體,公開的身份是駐華大使的軍事助手,核心任務卻是收集軍事情報和戰爭形勢分析,多重身份的疊加給武官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來到重慶,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慢慢地隨鄉入俗,喜歡山城鮮香的辣椒,酷愛重慶特色的小面,咖啡與蓋碗兒茶的香味交互滲透,刀叉與竹筷雙管齊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餐桌上緩緩展開 ,在看似風平浪靜武官別墅中,其實暗流洶湧,各方的軍事情報在這裡匯集,嚴密的作戰計劃在這裡制定,兩國軍事精英們在這裡風雲聚會,精誠合作,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裡之外。棗子灣的兩棟別墅,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沒有硝煙的戰場」 。
望耳樓
「湯半城」成就海關別墅
海關別墅的建造者是湯壺嶠,而他的父親便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近代中國西南首富——湯子敬,成就了海關別墅傳奇的故事。
海關別墅
湯半城的房產
湯子敬,江西臨川人,14歲時因戰亂流落重慶,在謝億泰布店成為學徒,沒有人知道,這個人會影響後來的重慶。他36歲,在重慶開設中國最早的錢莊「同生福錢莊」和「聚福號」;49歲,擁有錢莊、布店、鹽號、銀行共10家,時稱「湯十號」;57歲,以日貨換國貨的經營方式,一舉創利40餘萬元,成為重慶商界泰鬥,時稱「湯百萬」。
傳說重慶許多商家都找湯子敬題匾,據說他的字能驅溫闢邪,轉虧為盈,世人因此稱之為「湯財神」;又因其房產遍及大街小巷,故稱「湯半城」。68歲的他出巨資協助四川軍界劉湘,將重慶鎮改建為重慶市,這一貢獻在重慶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舊日龍門浩片區街景
舊日龍門浩片區街景
當時,海關別墅在世人眼中富麗堂皇又披著神秘面紗,院落中有惟妙惟肖的假山,青磚砌成的池塘,折中主義的建築風格,布局規整又不失靈動,原木地板和精緻的雕花樓梯欄杆,彰顯著沉穩與氣派。
舊日龍門浩片區街景,對面是渝中半島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因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一流的舒適感,美國大使租下海關別墅,作為武官住宅使用。從此,留聲機、西洋鍾、石楠木菸斗……各色各樣的舶來品,給這棟建築披上了來自西方的唯美與魔幻色彩。解放後,長航公司接管並改作長航醫院。由於建築反映了當時的建築發展及工藝水平,具有較高科學價值和文物價值,又見證中美在抗戰時期在各領域的合作,具有歷史價值,2009年該建築被列為「重慶市抗戰遺址保護點」。2012年12月,又被列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舊日龍門浩片區街景
舊日龍門浩片區街景
新顏
160萬塊老磚40萬片老瓦還原舊貌
即將開街的龍門浩老街首開區棗子灣片區效果區
南濱路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龍門浩老街範圍很廣,5月即將開街的首開區——棗子灣片區約1.8萬平方米,於2017年2月啟動保護性建築修繕施工,目前已經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進行景觀塑造。
工人鋪設收集來的老磚
現場堆放著收集來的條石
首開區裡,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施工,有的建築已經裝上了路燈,有的建築內部也開始裝飾。每一棟建築的屋面採用波形瓦赫小青瓦,室內採用傳統草筋灰飾面,室內地面為水磨地面,窗臺、窗楣、窗框以及馬頭牆,還原民國期間的當地建築風貌。
老街新貌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街的修復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儘可能真實完整地保存建築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在維修過程中,以本建築現有傳統做法為主要修復手法,儘可能多地保存舊有建築材料,儘可能多地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做法,儘可能保存文物本身所帶有的原有信息,做到修舊如舊。
「修復老建築的磚瓦,是從區縣收集來的,都是以前老建築留下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的建築是木結構、磚木結構和磚石結構,這些首開區的建築也主要採用這樣的結構。
據了解,為了更好的還原舊貌,相關單位從各處收集了160萬塊老建築舊磚,40萬片瓦以及3萬噸條石。「我們現在還在收集老的水缸等物件,希望以後擺在首開區。」工作人員說。
老街新貌
原址復建修 9棟文物建築再現
據了解,原街區義大利、比利時使館是中西式混搭風貌建築,原建築已不存,現根據原照片和測繪圖紙,在舊址就近原量原貌復建。美國武館一號別墅、美國武館二號別墅、望耳樓80號,原為美國使館別墅群區級文保建築,由於年久失修與人為改造破壞嚴重,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有構件,使用原有工藝,對文物建築進行修繕復原。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海關別墅現在保存,對其整體外形保護性清潔、修繕,內部整修粉刷。
施工現場
此外,新建築立面根據文物建築風格推演形成開埠及抗戰時期原址原貌建築,並體現一定雜糅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柱式、券廊、窗套、小青瓦坡屋頂等形式。內部空間為適合現代商業使用的開敞空間。
引進多類型產業打造文化藝術街區
施工現場
據介紹,龍門浩老街作為全國首個藝術商業歷史文化老街,將集藝術探索、高端零售、創意體驗、休閒餐飲、美學生活和文化旅遊為一體,發揮城市記憶精華的優勢,把文物欣賞、文化藝術與現代商業結合起來,將給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眼、耳、鼻、舌、身、意的全方位體驗。
民國時期的特色建築屋頂
據悉,老街引進不少創意類產業,如陶醉國服、楊麗萍藝術家居館等,藝術類產業如遊三輝藝術館、陳航藝術館、龐茂琨藝術館、青花瓷博物館等產業,還有文化類產業如龍門書院、攬江公館等。
除了首開區,接下來的下浩等街區已經開始了測繪和勘察工作,待首開區工作完成後開始進行其他片區的修復。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柳青 錢波 攝影報導 歷史資料、老照片來源於南濱路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