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無證明城市」改革,用「數據跑」代替「群眾跑」,取消證明事項2000多項
浙江金華:疑難雜「證」根除記
近年來,各類「奇葩證明」層出不窮,為證明「我父母是我父母」,群眾不斷在各部門間「跑斷腿」「磨破嘴」。其背後折射出群眾「辦事難」「難辦事」的辛酸。針對各種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和重複證明亂象,金華市率先在浙江開展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身革命——「無證明城市」改革。
本著「能取消儘可能取消」的原則,金華打通政府部門間的數據鴻溝,開展各類證明事項規範化、標準化清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和企業的衷心擁護。
用「無證明」探路「最多跑一次」
「我還以為得回老家開夫妻證明和無收入證明,結果一來就辦好了,真是方便!」近日,金華東陽的韋阿姨因老伴去世,前來金華市人力社保局服務窗口諮詢撫恤費和遺屬補助生活費領取條件。
原以為遺失結婚證會造成撫恤費等無法辦理,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只需做出「無經濟收入」和「夫妻關係」的個人承諾。當天,韋阿姨就完成了一次性喪葬撫恤金和遺屬補助生活費的申領。而按照以往辦事流程,韋阿姨需返回戶口所在地鄉鎮開具夫妻關係證明和本人無經濟收入證明。
這是金華打造「無證明城市」的有力舉措之一。據相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金華市開具各類證明約300萬件,其中辦件量前10位的高頻證明事項,需要群眾提供各類證明87.98萬件。
「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一方面讓企業、老百姓在各機關之間來回奔波、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也給派出所、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單位增加了工作負擔。告別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其實是群眾和基層單位的共同期盼。」金華市副市長董旭斌表示。
看到「痛點」,馬上行動。2019年2月23日,金華市委副書記、市長尹學群向社會宣布,只要在金華市域範圍內,凡是到政府部門辦事,原來需要群眾、企業自己去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服務機構開具的證明,一律取消或免提交!
不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包括哪些?據金華市司法局局長朱飛介紹,不需要提交的是群眾(或市場主體)未持有、由市內權威部門開具、針對特定事項的具有舉證意義的蓋章類材料,但不包括各類證照、審核材料、公證書、訴訟證據等。
金華市由此率先成為全國首個「無證明」辦理的地級市。需要理解的是,「無證明」並非「不需要證明」,而是由工作人員通過數據查詢、部門核驗、申報承諾等方式代為辦理,避免群眾為開具證明「來回跑」。
通過「無證明城市」改革,金華把「最多跑一次」真正落到了實處。如市民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原先需要跑4趟到4個部門,分別開具家庭經濟狀況審核、社保、宅基地批建和有無車輛情況等4項證明來確認承租資格;改革後,這4項證明通過數據查詢和部門核驗方式實現「無證明」辦理,真正達到「最多跑一次」目標。
目前,金華共取消證明事項2000多項,其中直接取消600餘項、申報承諾取消400多項、數據查詢取消670多項、部門核驗取消超過1000項。「我們堅持證明清單的梳理標準化,市縣之間以及縣級之間實現了證明事項、取消方式和取消數量『三統一』。」朱飛說。
數據加碼,「無證明」就是打破信息壁壘
在金華,「無證明城市」改革始終貫穿著「網際網路+」思維。走進金華市行政服務中心,人社窗口似乎是一個「另類」,往日的長隊和喧囂被靜謐和安詳取代。變化的秘密,隱藏在「無證明城市」的改革試點中。
10月21日,金華市區一企業的方經理想為自己單位的工作人員申請綜合計算工時制。他在金華市政務服務網的綜合計算工時制審批中提交了電子版申請表。半小時後方經理就收到了一條簡訊通知,提示申請已通過,可通過掃描辦件進度查詢的二維碼下載審批決定書。
從「群眾跑」變「數據跑」,實施「無證明城市」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數據共享,用數據替代證明。這就需要大刀闊斧去解決信息孤島、公共服務系統證明事項數量龐大等難題。
「無證明城市」的創建依賴於大數據系統。今年以來,金華推進公共數據資源整合、歸集、共享、開放,深化「掌上辦」「一證通辦」和涉企便利化改革,通過公共數據共享管理髮布平臺實現部門間的數據共享,變「群眾跑腿」為「數據共享」,實現群眾「零跑腿」。
針對因各系統數據信息未打通導致重複開證明的堵點,金華義烏專門設立數管中心,歸集全市41個部門288個信息項數據,開放各部門查詢帳號1425個,實現營業執照登記信息、人口基本信息、婚姻登記信息、不動產登記信息等數據共享。
目前在金華市,諸如社保證明、人事檔案存放證明等已全部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以前辦理企業資質核准,都需要先來人社部門開具社保證明,再去建設部門辦理,現在可以少跑一趟了。」企業主張先生說。
為提高數據應用效率,金華市積極構建「無證明城市」改革數據共享模型,率先建成並運行全市統一的「無證明城市」查詢核驗系統,進一步提高數位化應用事項佔比。目前,全市可「一鍵查詢」的證明事項達677項,佔數位化應用事項的40.2%。
此外,金華市還把申報承諾制和事中事後監管以及信用體系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實地調查或部門核驗的方式來核實承諾信息是否屬實。如果發現存在虛假承諾,則將該申請人納入失信名單。
金華市副市長董旭斌認為,推進「無證明城市」改革,用「數據跑」代替「群眾跑」,打破層級間、部門間「信息孤島」,促進數據互通共享,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從根本上剷除了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滋生的土壤。
刀刃向內,倒逼政府職能轉變
十九屆四中全會再一次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創建『無證明城市』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內在要求,是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回應群眾需求期盼的現實需要。」金華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證明城市」改革正倒逼政府職能轉變。
按照近幾年涉證明事項辦件量測算,改革後每年金華全市可少開證明約300萬件。在2729項證明事項中,即辦件、半小時辦結件分別佔總數的68.9%、7%。特別是企業開辦實行五部門「零見面」並聯審批後,審批時限從原來承諾5個工作日壓縮為1個工作日。
2019年上半年,金華市新增市場主體13.05萬戶,按每戶少跑5次測算,就能讓企業少跑65.25萬次,減少提交材料22.42萬份,預計全年可為企業節約開辦成本3000多萬元。
在金華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看來,實施「無證明城市」改革,阻斷了辦事群眾與證明出具部門的直接接觸,從源頭上消除了證明開具部門權力尋租空間,剷除了滋生腐敗的土壤。高比例的數位化應用,形成了主體明確、權責清晰、全程留痕、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和辦理路徑,確保權力透明運行。
隨著「無證明城市」改革的深入,金華各政府部門的自我革新也在持續推進。金華市司法局積極總結、提煉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補齊短板,抓好創建方案的實施推進;金華市大數據局按照標準化、規範化要求,組織建設共享資料庫;金華市行政服務中心設立「跑一次沒辦成投訴與代辦」專窗,受理群眾投訴和舉報,倒逼改革進一步深化。
金華還探索建立健全長效巡查、報告和問責機制,用制度鞏固創建成果。未來,「無證明城市」實施情況將納入金華市政府「曬拼創」工作考核內容。同時,金華市政府督查室將「無證明城市」實施工作納入重點督查範圍,通過隨機抽查、定期檢查等方式,什麼問題突出,就著重督查什麼問題;哪個環節滯後,就著重研究哪個環節,問責部門,問責責任人,確保改革成果。
在近期金華市對近5萬名申請人開展的改革滿意度測評顯示,「無證明城市」改革滿意率達99.98%。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夏學民認為,全力消除厚厚的證明材料,不僅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而且讓公權力的運行有跡可循。「無證明城市」的構建是政府改善公共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的一次生動實踐。(記者唐弢、方列)